上一篇談到從咖啡櫻桃到生豆的奮鬥史,接下來當然要將生豆經過烘焙、磨粉,才能沖泡出一杯可口的咖啡。一般而言,影響一杯咖啡味道的因素,生豆占60%,烘焙占30%,沖泡占10%,好的烘焙可以將生豆的個性發揮到最大極致,而掩蓋了其缺陷味道的出現。這部分的心歷路程,請閱讀下面的報導。
要將生豆烘焙有各式的方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一台烘焙機即可解決;不過為了不讓腦袋及手腳退化,決定要DIY一台烘焙機。在設計之前,首先要觀察烘焙過程中生豆發生了甚麼樣的變化,再依據這些參數作為設計的依據。為了取得這些參數,要實際從頭烘焙一次,好好記錄下來;這時又只好借用老婆大人的炒菜鍋與鍋鏟來用。
首先將約200g的生豆平舖在炒菜平底鍋上,將瓦斯爐轉開小火,讓爐芯兩圈瓦斯口均勻點燃, 然後拿起鍋鏟開始翻炒生豆,須不斷用鍋鏟翻動,有點累人。
第0—3分鐘,生豆上面開始有蒸汽冒出,隨著水分逐漸喪失,顏色開始漸漸變黃,飄出一股青草味。第3—5分鐘,顏色已經轉變成漂亮的黃色,散發出烘焙穀物的香味。第5—8分鐘,隨著烘焙的進行豆子變為淺褐色,生豆上面的銀皮開始剝落、烤焦了,這時你可以不理它最後篩掉就好,不然可以用扇子吹走,不過到各處灑落在瓦斯爐上不好清理。第8—10分鐘,咖啡生豆轉成褐色,冒出大量白煙,豆子表面佈滿縐褶,看起來很醜。第10—12分鐘,在第10分鐘左右,傳出第一響爆裂聲後,整個鍋內類似爆米花的毗哩啪啦爆裂聲音絡繹不絕,持續約2分鐘,生豆體膨脹到原來的1.5倍,這就是俗稱的「第一爆」。此時必須稍微把火力調小,稍微加快一點翻動的速度,使豆子均勻地翻攪。第12—14分鐘,隨著加熱的進行,豆子表面出油,第14分鐘左右進入「第二爆」,第二爆聲音較小,而且顏色變化不易察覺,約1分鐘「第二爆」結束,這時生豆基本上已經變成黑色。第15分鐘,基本上,在第二爆結束後1分鐘左右時,就必須結束烘焙,這時會是較深的法蘭西或義大利式烘焙。再持續加熱的話可能會變成活性碳。
咖啡的溫度隨著時間的變化,如圖所示。由此溫度變化可得知咖啡烘焙的程度。烘焙程度嚴格可分成8大種類:1、淺度烘焙(Light)2、較深的淺度烘焙(Cinnamon)3、較淺的中度烘焙(Media)4、中度烘焙(High)5、較深的中度烘焙(City)6、正常的烘焙(Full City)7、法式烘焙(French)8、深烘焙(Italian)。
但是由上面烘焙實驗圖來看,在最後五分鐘內,咖啡烘焙程度變化非常的大。素人用土法煉鋼的方式,要仔細的烘焙出某種烘焙程度的咖啡,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只能找一項最顯的參數作為指標,那就是「第一爆」。「第一爆」後的咖啡屬於淺中焙(Cinnamon or Media),它具有淡淡的花果香,而且酸苦味適中,為一般人所接受,之後的咖啡烘焙也都以此為標準。
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它的香氣和風味藉由兩種化學反應來決定:第一、 梅納反應:當咖啡豆的含水率少於 5%,糖和胺基酸會降解蛋白質的化學變化。第二、 焦糖化反應:水、糖和蔗糖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這就是為什麼隨著烘焙時間愈長,酸味會逐漸降低,苦味提升。烘焙到最後,會發展出近八百種的香味物質,許多芬芳分子開始揮發出來,咖啡豆的風味、酸性、甘甜和醇度也臻於成熟。
在烘焙的過程中,雖然全程將抽油煙機開至最大換氣量,但是全屋內還是充滿了咖啡味及焦炭味,足足被罵了一個星期直到味道消散;其實最慘的還是我,烘焙的過程中吸入了過多的咖啡因,整整失眠了三天。用炒菜鍋與鍋鏟的烘焙法,不但體力消耗很大,而且炒出來的豆子顏色不均勻,恐怕會影響咖啡的風味,所以想嘗試用其它方式來烘焙。
首先,嘗試將咖啡生豆裝入開洞的鐵罐中在火上烘焙,然而鐵罐很薄傳熱量不均勻,「第一爆」的時間很難拿捏,所以炒出來的豆子與期望值落差很大,所以不再採用。
後來憶起了在日本留學時,冬天烤銀杏的情景,當時是用圓網籠在暖爐上烤,可以得到美味的烤銀杏,幫我們度過嚴寒的冬季。上網查了一下竟然可以買的到,立即訂了一個。既然有了這個利器,將它與攪拌機的馬達組裝起來,一個自動攪拌烘焙機終告完成。
迫不及待的,將其架在瓦斯爐上烘烤起來。因為是網狀的、又不需要手工攪拌,可以清楚的看到咖啡豆在裡面顏色的變化,隨心所欲的控制烘焙程度。第一批出爐後,搶先嚐嚐口味如何,結果有一點失望;有一股臭瓦斯味蓋過了咖啡香味。追查原因,是因為瓦斯公司為了防止瓦斯漏氣引起災害,故意加進去的臭瓦斯氣提醒用戶,想不到烘焙過程中竟然被咖啡都吸收了,才多了這股不愉快的味道。先前用炒菜鍋與鍋鏟的烘焙法,爐火隔著平底鍋沒接觸到咖啡豆,所以臭瓦斯味道不明顯。
既然了解了火源的影響,就將烘焙機架在烤肉爐上,改用木炭為火源來烘焙。市面上所賣的種類蠻多的,大致上分成兩大類:原木炭與再生炭;前者是將原木,主要是相思樹,切一段一段悶烤而成,過程中VOC(揮發性有機物質)揮發殆盡所以含碳量高,燃燒時火焰較低;後者是將碎木屑加上一些像稻草、竹屑等其他物質,加熱擠壓而成,這種炭含VOC較高,燃燒時火焰較高。為了怕木炭中的VOC影響到咖啡的風味,所以選擇含VOC較少的「備長炭」為火源。附帶一提的,台灣買到的「備長炭」大都非正品,所以使用時總是等到火焰不在升起時才開始烘焙。炭火也算是一種比較有趣的熱源,炭火可以產生紅外線,它有著較強的滲透力,可以讓溫度直達咖啡豆的內部,烘焙均勻,另外,炭烤的時候有非常少量的炭灰沾上了咖啡豆,賦予咖啡一股所謂碳味。日本人很買炭燒咖啡的帳,尤其是愛好以燒櫻花木做熱源的炭燒咖啡。我也嘗試將龍眼樹作為熱源,發現龍眼木煙熏味的炭燒咖啡,別有一番風味。
機械式的磨豆機雖然速度快,但是怕快速摩擦生熱會影響咖啡的風味,所以採用手搖式磨豆機,一次磨當次使用的量。
終於到了最後沖泡的步驟了。網路上還是有介紹各式各樣的沖泡方式與注意事項,但是如前所敘述 影響咖啡的風味要素沖泡只占了10%,以學化學的觀點,只要訂定標準的SOP,盡量將咖啡豆的成分萃取出來,應該就可以評比咖啡的個性。於是將實驗用的抽氣漏斗及定量燒瓶請了出來,訂定的標準如下:1的咖啡粉,用85℃ 100CC的開水沖泡,等自然過濾完後,在品嘗其風味。這次主要是比較生豆不同處理方式對咖啡風味的影響,烘焙採用中焙。
如圖所示:A 是直接將採下來的咖啡豆直接日曬,即所謂的日曬法。B是將脫去果肉的咖啡仁日曬,即所謂的蜜處理法(半日曬法)。C是將脫去果肉的咖啡仁經過發酵、去除殘餘果肉然後日曬,即所謂的水洗法。這三種方式處理出來的咖啡,風味各有不同。
日曬法是讓咖啡果實自然乾燥,咖啡豆得以在果實內部自然熟成,會將本身的風味放大,甜味與醇度風味濃烈。蜜處理法(半日曬法),是將帶有果膠的咖啡豆直接進行日曬,咖啡豆風味較佳,酸味與甜味均衡,咖啡豆本身的香氣也會被放大。水洗法由於經過發酵,因此咖啡豆帶有明亮的酸味與果香。
我本身喜歡日曬法處理的咖啡,但是曬乾後咖啡豆上緊緊黏著果肉,不易用上篇所用的方式去除,所以退而求其次採用蜜處理法來處理咖啡豆。
在處理咖啡豆時發現一件事情,在前一篇曾經說過,在咖啡櫻桃裡以兩顆果仁者居多,偶而有單顆與三顆者,尤其是單顆者長的圓滾滾的與眾不同,因為好奇,把它們收集起來另外烘焙、研磨與沖泡,發現到它的味道特別的的香醇濃郁,猜想:單顆果仁的咖啡櫻桃其果肉較厚,果仁接受到果肉的影響比較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