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Ricky Ackerly所寫的發現孩子心中的精靈這本書中提到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有不同角色定位
一、老師角色
作為一個老師,我能也將會
1.照顧你的孩子,確定他是安全的。
2.當他值得被誇獎時,鼓勵他。
3.必要時支持他。
4.找到他的長處鼓勵與善用。
5.教他面對弱點並且改進。
6.教他如何學習。
7.當他需要幫助時,協助他。
8.提供他各種想法、主題與活動。
我不能
1. 像你一樣愛他。
2.保護他使他不失望。
3.確定他很快樂且不無聊。
4.確定他有朋友。
5.確定他有好成績。
6.確定他會進入好的高中或大學。
7.給他自尊、自信和高的自我意識。
二、父母的角色
1.知道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接受你的孩子他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你所希望的他。
3.當他需要你的安慰時,安慰他。
4.聽他說話,讓他感覺到你的認真聆聽。
5.享受他在你的身邊陪伴。
6.喜歡他,因為他而感到愉悅。
7.陪他玩,讓他覺得跟他在一起很有趣。
8.給他無條件的愛,相信他,即使他覺得他不該被相信。
9.相信他,即使你的感覺告訴你不該如此。
10.幫助他自己去打他自己的仗。
你不應該
1.因為孩子表現不好,沒有成就感而感到罪惡感。
2.因為你沒有做到他臨時提出的每一個需求,而覺得自己不稱職。
3.把你的孩子跟別的學生比較。
4.替他打仗。
讓我最有感覺的是─不要替他打仗,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去做,在教學經驗中,當父母介入越少的學生,跟我的互動建立起信任關係時,孩子的學習越不需要父母擔心。
最近有兩個迥異的經驗,一位孩子在疫情之後都是線上課,因為我的時間很少,所以一周只安排一小時給她,但是每次都會如實完成功課,原本我擔心她不會確實,但是段考成績等都讓人放心,後來我就全然信任,爸媽也只是支持不干涉我們的學習內容。
另一個是學生(高一生)當我安排線上課,但是總無法在下課後提交筆記,一周一次實體課見面時候,也常發現上次線上課程內容尚未完成,我總是提醒要調整學習的方法,盡可能今日事今日畢,這孩子總推說事情做不完,我就訥悶,因為帶過這麼多的高中生,老是做不完一定有原因,這個孩子的母親還經常會跟我私下重複確認課程時間等,但我上課已經跟學生交代過,不是應該要孩子自己負責任嗎?
跟家長溝通的過程,這兩個家長最大的差別是一個母親遲遲放不下,所以到了高中還協助孩子管理行事曆,才學習慢慢放手;而另個家長在國小高年級就慢慢地讓孩子自主負責,所以國一就可以放心孩子的學習。
我覺得〝放下〞這個很難,就像我兒子已經中班,都已經會自己穿脫鞋子,但是每天上學前都會央求我幫他穿鞋子,礙於學校有遲到關門的時間限制,所以我會幫他穿上鞋子,讓他趕緊跟爸爸出門上學,但如果平常我們出門,我就會調整我們的時間,等待他自己穿好鞋子才出門,我也很擔心我這樣因為上學時間幫他穿鞋,接受他的撒嬌,到底對不對?
2023-03-28 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