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_不讀書,行嗎?

2023/04/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聽到郭葉珍教授的演講,給我很大的啟發,她提到「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為職涯三要件,郭葉珍的兒子大學並沒有畢業,她給兒子的要求是─自己養活自己,孩子自己去找工作,三年後自己的孩子主動爭取幫外公的喪禮編曲,原本一首隆重的交響樂,她很好奇─從來沒有讓你學過樂理,為什麼你會編出這首歌,他兒子提到用網路就可以學了….,這讓她反思,當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興趣會帶領著他前進,她很感動自己的孩子在社會大學很認真學習。

後來,兒子辦了一個展演,邀請她去看,她很感動,跟孩子說:「看來,你現在已經從社會大學畢業了,你可以養活自己了,你可以準備搬出去住了。」孩子的感受當然是晴天霹靂,孩子說:「一首歌才賺多少錢?」郭教授回答:「你已經有足夠能力,可以自己養自己了。」後來自己的孩子為了養活自己,也開始去找一些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只是為了興趣。

女兒讀台大歷史系的在大三的時候,曾經很在意教授說:「你為什麼沒有創意?」 她的女兒熬夜努力為了產生創意,她也告訴女兒─”或許睡一覺就會比較有創意”;但無解,女兒還是努力了一個晚上,過一段時間引發憂鬱症,郭教授主動跟女兒說:「不要念了。沒創意也沒關係,可以養活自己就好。」女兒發現母親的標準不高,後來也就順利畢業,女兒畢業後去當房務員,但是勞務的工作讓她身體頻頻出狀況,她很擔心女兒的身體狀況,她女兒善用溝通三部曲,跟她說:

”我了解你很擔心我,我需要一周時間想一想,你可以給我一周的時間嗎?”

後來也是經過一段時間女兒才甘願才辭掉房務員的工作,從郭教授的臉書中看到,她女兒後來因緣際會因為外語能力好,而從事幫助外國人處理在台事宜,而恰好分配到要監督外包商的房務工作,因為之前做過類似的工作,所以這份工作對她來說,如魚得水,過去的房務員經歷成為職涯的養份。

郭教授也提到不是不管孩子,而是把自己的標準放低,善用一些技術去管理孩子,比方說,她發現孩子成績不如預期,而孩子期望自己念書,她使用環境改變技術─全家一起坐在餐桌,一起專心三十分鐘,每個人都做自己的事情;然後再各自放鬆三十分鐘;然後再一起專心三十分鐘…,透過改變環境,無形中觀察孩子學習的習慣,以身作則帶領孩子一起進步。

郭教授的演講讓我很有共鳴,因為之前有位孩子,態度很好,但是就是懶散,作業不管怎要調整,始終無法達標,經常在趕作業、補作業度過,因為學校在家裡附近,也經常遲到上學,縱使我知道孩子的”原動力不足”,縱使我跟她苦口婆心很多次,說了很多自己的經驗,但她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很拚,或者說,她始終無法調整方式,甚至她的內心有種感受,我已經這麼努力,為什麼成績就不好,努力的標準不同,成績的標準不同,所以產生了親子關係的衝突,或者師生衝突,我想─”我可能也錯了”,因為對於努力的標準不同,所以我用”懶散”來描述她的行為,這也是種錯誤。

當我問她,你覺得這次考試你努力了嗎? 她總是回一句─”應該可以更努力。”其實我挖坑給孩子跳吧!應該沒有人會在老師面前說自己已經很努力吧! 其實我沒有同理她的感受,這些都是無效問題。

當我邀請她來教室讀書,她總拒絕我,他說圖書館才能夠讓她專心,然而最後學測成績很可怕,除了我經常關心的數學有達到均標,原本她擅長的英文和社會科都產不忍賭,考完了,也不會想認份去準備分科考試,等到第一階段志願填完,確定無望,所以才甘願好好讀書,至於她要怎麼念,我不知道,因為她只打算考社會分科考試。

關心,但不要過度,郭教授的演講給我很大的啟發,警覺到”聆聽”,聽出孩子的需求,過度的經驗分享或者建議其實都不一定幫助到孩子,而是相伴不羈絆。父母學放手不容易,但是該放就得放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一個以家教老師為職志,已經二十年,想把工作的經歷,分享給也想從事家教的夥伴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