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陪伴憂鬱伴侶:行為像父母,讓我很討厭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伴侶的言行舉止,有時候與她父母非常相似。這不是批評,只是在伴侶意識到重疊的行為描述時,老實說,她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每當提到父母的行為,伴侶大多是描述他們對人事物的反應、態度,還有她自己對整件事的想法。我則從中發現:你也會耶!
一開始,伴侶總是先震驚不耐地問「我有嗎?我哪有這樣?」隨著時光流逝,逐漸轉變成「我果然是爸媽的孩子」。我試著理解行為像父母,為什麼會讓伴侶產生自我厭惡的感受?我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時刻?最後,是什麼讓她逐漸軟化這份抗拒呢?
我們依舊透過對話與提問來梳理思緒,並歸整出我非常個人的觀察:
  1. 為什麼會厭惡自己像父母?
  2. 如何思考伴侶的自我厭惡?
  3. 軟化抗拒感的心法與提問

▫️為什麼厭惡自己像父母

  • 伴侶從父母身上看見不喜歡的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32 字、30 則留言,僅發佈於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17.8K會員
295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雖說陪伴很要,可事實上就像任何一種人際關係一樣,並不是每次拍拍對方的肩,就能以釋懷和歡笑做結尾。如果說陪伴不能解決事情,也無法讓人破涕為笑,那麼,陪伴到底為什麼重要?
借的終將歸還,當理想中的自我無法完美展現時,總會讓伴侶因為指認出實際的落差,而認定自己是有所殘缺的。她開始無法認同自己、喜歡自己、展現自己,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自我貶低與嘲諷,每個念頭的出現都只為了落井下石。直到好不容易積蓄能量,才能再次穿上組裝起來的外象。這是一個循環,在週而復始裡究竟如何破除迴圈?
「我想要去買香蕉。」伴侶一天口吻淡定地宣布。我們買了香蕉回家,伴侶邊吸著鼻涕邊跟我介紹還想吃哪些食物、解釋為什麼而吃,手不斷來回擦著無法控制的眼淚說著:「我想要好起來,一直哭好煩。」伴侶因憂鬱症狀折磨而痛苦不堪,夜晚難以入眠外,起床也總是伴隨著眼淚迎接晨曦,真的很讓人心疼。基於種種因素,我們沒有考慮
在取得志工教育訓練證明書的課程中,一位講師發了張九宮格圖表,標題寫著:您覺得,當志工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填上文字之前,我的腦海竟是先浮現了與伴侶的日常相處,再從中反推這樣的言行含義會被匡定成何種字句。(一想到這些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女友控XD)總之,托伴侶的福,我很快就填完九個格子了。
在無法套用方法時,也就是當溫情沈沒在憂鬱伴侶的「心靈暗夜」時,還能如何讓自己的善意發光?生活是持續的,陪伴者平常可以做些什麼,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已經準備好充足的溫情想包覆她了?今天依舊是以自身的陪伴、閱讀與對談經驗分享我的觀察,期望提供需要的陪伴者一點靈感。
上一篇提到:「轉化」對「療癒」而言,為什麼如此重要?若想要修復折騰已久的創傷,在療癒所需的漫漫時程中,伴侶自身長出的內在力量成了不可或缺的續航條件。而「轉化」的過渡性讓重新被喚醒的內在力量,有空間得以伸展與蓄備。可以想像內心長期處在嚴重的損耗時,如果無法即時修養照護,疼痛就會不斷地蔓延下去。
雖說陪伴很要,可事實上就像任何一種人際關係一樣,並不是每次拍拍對方的肩,就能以釋懷和歡笑做結尾。如果說陪伴不能解決事情,也無法讓人破涕為笑,那麼,陪伴到底為什麼重要?
借的終將歸還,當理想中的自我無法完美展現時,總會讓伴侶因為指認出實際的落差,而認定自己是有所殘缺的。她開始無法認同自己、喜歡自己、展現自己,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自我貶低與嘲諷,每個念頭的出現都只為了落井下石。直到好不容易積蓄能量,才能再次穿上組裝起來的外象。這是一個循環,在週而復始裡究竟如何破除迴圈?
「我想要去買香蕉。」伴侶一天口吻淡定地宣布。我們買了香蕉回家,伴侶邊吸著鼻涕邊跟我介紹還想吃哪些食物、解釋為什麼而吃,手不斷來回擦著無法控制的眼淚說著:「我想要好起來,一直哭好煩。」伴侶因憂鬱症狀折磨而痛苦不堪,夜晚難以入眠外,起床也總是伴隨著眼淚迎接晨曦,真的很讓人心疼。基於種種因素,我們沒有考慮
在取得志工教育訓練證明書的課程中,一位講師發了張九宮格圖表,標題寫著:您覺得,當志工需要具備什麼特質?填上文字之前,我的腦海竟是先浮現了與伴侶的日常相處,再從中反推這樣的言行含義會被匡定成何種字句。(一想到這些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女友控XD)總之,托伴侶的福,我很快就填完九個格子了。
在無法套用方法時,也就是當溫情沈沒在憂鬱伴侶的「心靈暗夜」時,還能如何讓自己的善意發光?生活是持續的,陪伴者平常可以做些什麼,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已經準備好充足的溫情想包覆她了?今天依舊是以自身的陪伴、閱讀與對談經驗分享我的觀察,期望提供需要的陪伴者一點靈感。
上一篇提到:「轉化」對「療癒」而言,為什麼如此重要?若想要修復折騰已久的創傷,在療癒所需的漫漫時程中,伴侶自身長出的內在力量成了不可或缺的續航條件。而「轉化」的過渡性讓重新被喚醒的內在力量,有空間得以伸展與蓄備。可以想像內心長期處在嚴重的損耗時,如果無法即時修養照護,疼痛就會不斷地蔓延下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喜歡伴侶和異性朋友來往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討好別人,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關係中的愛恨衝突,總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傷痕累累,未化解的童年創傷,直到我們步入社會,進入婚姻殿堂,仍舊持續影響著我們。 戰、逃或僵住是重大壓力之下,常見的創傷反應,但其實「討好」他人,將別人的要求擺在第一順位,也是一種創傷,一種來自「內心的警訊」。
Thumbnail
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的內在傷痛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影響他們尋求愛與價值感的方式,並牽引他們尋求同樣感到匱乏的伴侶。因此,陰性能量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性被強調,同樣擁有陰性能量的伴侶間的交流對於肯定自己的存在是具有意義性的。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喜歡伴侶和異性朋友來往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