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橡皮擦計畫》/Michael Lewis/2018
橡皮擦計畫講述的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快思慢想》作者Daniel Kahneman與一路上的研究夥伴Amos Tversky,兩位心理學家的故事,這本書也是2022年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他們的研究成果不但開啟了嶄新的領域,更揭露人類心智的各種認知偏誤與真正的「人性」。
其中,我最喜歡裡面的這一個段落:
有一次他接受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Miles Shore的訪談,Shore問他,為什麼會成為心理學家?「很難解釋,」Amos說:「我們做出的重大決定,通常都是隨機發生的。反而是那些比較不重要的小決定,才能看出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會選擇哪個領域,可能和我們在高中時遇到的某個老師有關。我們跟某個人結婚,可能是因為在對的時間遇到了這個人。反之,比較不重要的決定,通常更系統性。
「因此關於我『為什麼會成為心理學家』或許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我是個什麼樣的心理學家』。」
有時候,我們會執著於不重要的問題,忘記最重要的部分,忘記自己是個什麼樣的________、想要成為什麼樣的________。
2.《橫向領導》/Roger Fisher, Alan Sharp/2019
從公司可借圖書中挖出來的好書,很適合非主管職、常需要跨部門合作的基層小螺絲釘,私心希望身邊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可以看過這本書。
想像一個情境:你被指派為某某專案負責人,你的團隊裡有IT、HR、行政等部門人員,你不是他們的主管,但需要他們的力量推展整個專案進行。經過幾次的討論,你發現整個團隊有一種推不動的感覺,各種瓶頸。一個月後就是主管指定的專案成果回報截止期限,該怎麼辦呢?
《橫向領導》告訴了我們一些可以採取的方式。透過三個步驟(培養個人技能、明確目標、影響他人),掌握五大工作要素(目標/思考/學習/專注/反饋),並透過三種策略(提出問題/提出想法/做出行動)展現「橫向領導力」,就算不是主管,也可以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成員。
自己很有感觸的是作者帶出「提供幫助」的這個概念,我們不可能獨自一人完成所有工作,需要同事支援、配合、或腦力激盪,只要給予他人多一點點幫助,改變自己對於工作的基本假設與想法,整個團隊一定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以下是對於如何「專注」,提高生產力與成就感很有感觸的一個段落:
不管你工作不用心的原因是什麼,你都不應該等待他人來鼓勵你,你應該自己鼓勵自己。在實踐中,要養成習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全心投入,當你全神貫注地工作,即使這種狀態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你也會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與成就感。
3.《一小時的力量》/Adrienne Herbert/2021
這本書很適合在許下新年新希望的時候閱讀。(或是任何想要改變的時刻)「如果我今天早起一小時,我會有什麼改變嗎?」答案很明顯的是「不會」;但如果持續不間斷早起一小時,並透過這一小時充實自己,我會改變嗎?「會」,而且是複利累積起來的改變,而這就是一小時的力量。若想要讓自己的心態改變、想要培養好習慣的人,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透過作者親身經歷的思維與實踐方式,或許可以給自己帶來「動起來」的動力。
很喜歡的是下面這段單刀直入點出所有想要運動但癱軟在沙發上、想要讀書但放不下手機、想要早起卻總是不斷按下貪睡鬧鐘的人們的盲點:
如果你沒時間健身,那是因為健身對你來說不重要;沒時間讀書?因為對你而言,讀書不重要;沒時間看爸嗎?因為對你而言,那也不重要。如果某件事或某些人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總是能想辦法花時間在他們身上。
那些占據我們時間的人事物,通常就是你內心最珍視的東西。
4.《讀懂一本書》/樊登/2020
讀了很多書,但發現自己除了書名以外,好像都沒什麼特別的印象...如果有這種症頭很適合讀《讀懂一本書》,可以讓自己在讀完書後透過說書給別人聽、練習寫心智圖筆記,更能夠活用書中的知識。
作者以「反脆弱」的概念說明讀書的好處,而讀書是用以反脆弱的利器,讀書能讓我們的視野加寬加深,當面臨各種不可預測的打擊、挑戰、黑天鵝事件時,能夠抵禦不受侵害並且跳得更高、走得更遠。
我也開始透過《讀懂一本書》介紹的心智圖方式彙整讀書筆記與架構,搭配寫下心有戚戚焉的一些書中段落摘要,來加深對於每本書的理解與帶來的新思維。作者認為透過「說書」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當我們能夠表達這本書的內容與帶來的啟發,這些寶貴知識也更能夠刻印在日常生活中。
心智圖整理範例:
什麼是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指的是質疑成長的企業。當企業規模越來越龐大、追求更多的營收成長,是否還能夠保持彈性、實現自主、快速調整、以及保有精簡的流程與解決方案呢?
身為大企業中的小螺絲釘,《一人公司》帶給我很多工作思維上的衝擊,閱讀的過程中頻頻點頭如搗蒜。它比較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創立一人公司的工具書,而是告訴你如何以「個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較於關注於企業的規模能夠擴大多少,作者更重視的如何以客戶的觀點讓服務、產品變得更好。
很喜歡以下關於工作思維的段落:
只要你從事的是有需求的好工作,為自己工作是沒有限制的─或者如同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內容,只有智慧的上限會影響你的位置。
當你專心的在解決問題或做出改變時,熱情可能也會隨之而來,因為你確實投入在你正在做的工作當中,而不是想像著你可能對某件事充滿熱情。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選擇的工作模式與企業本身,其實也如實反映了自己的生活型態與價值。
6.《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Marcus Buckingham, Ashley Goodall/2019
你對於「工作」有什麼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嗎?例如 :#最佳計畫致勝、#最優秀的人是通才、#工作與生活平衡最重要,作者羅列了9項在工作場域中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予以反駁,並提供另一個切入的觀點。
很喜歡這本書給我的新刺激,對照自己的職場生活更是讀來特別有感。像是談到如何協調團隊,並如何掌握團隊成員的工作狀況:
討論工作就像刷牙一樣,你每天刷牙,雖然你希望每次刷牙的品質高,但最重要的是天天刷牙。想想看,一年只刷牙兩次──兩次超高品質的刷牙?是不是聽起來很荒謬?同理,一年只討論兩次──兩次超高品質的討論,難道就不荒謬?
還有 #人們能夠可靠評量他人 的這個謊言,通常我們的績效都是由主管、主管的主管、與主管的主管的主管...等人決定給你超出預期的A+、很棒的A、不好不壞的B,或是需要進行績效改善的C與D,但他們對你的評量是可靠的嗎?這個分數是否可以讓你的年終獎金加一個零,或是讓你可以躋身晉升名單的行列呢?作者們認為真相是:人類無法可靠評量其他人的任何特性。雖然人們無法可靠評量他人,但能夠可靠評量自己的體驗。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可靠的主觀。
我們以為評量工具,是讓我們觀看他人的窗口;但實際上,它們只是鏡子,反映我們本身。
作者也點出大多數人認為會認為企業所代表的組織文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應該是你將進入的團隊領導人如何打造他的團隊。他或許不能決定你是否可以Work from Home、是否有更多的伙食補助,但他能夠影響你在團隊中的體驗,讓你發揮所長。
你下回在尋找新東家時,別費心探究這家你想加入的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了,反正也沒人能夠確實回答你,你應該探究這家公司如何打造出優秀的團隊。
如果你覺得自己陷在名為「工作」的漩渦打轉,很適合透過這本書的一些提醒將自己打撈上岸。
7.《好日子革新手冊》/Caroline Webb/2016
這本是在收聽《有聲書評》的Podcast發掘到的好書。
身為上班族,當然希望每天老闆都心情好、同事給力、專案大突破、諸事順順利利,但好日子似乎可遇不可求...。作者整合了眾多行為科學的研究,幫我們調配「好日子配方」,在對的時間服用,用行為科學的力量借力使力,每天都是好日子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想。每一個章節都有作者針對主題列出的技巧與工具,例如如何幫自己排出優先順序、增強自己的生產力、人際關係的協作有很詳盡的說明。
對我自己最有啟發的是理論基礎的部分,我們的大腦有尋求獎勵的「發現」模式與讓人變笨的「防禦」模式。當我們開啟「發現」模式的時候,會對周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當同事搞砸了今天的會議,你不會馬上斷定他就是能力不足或存心要讓大家難堪,而是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家裡小朋友昨晚突然發燒他來不及完整準備好);當主管覺得你的簡報裡某個數字有問題,你也不會第一時間就開啟防禦模式皺起眉頭、覺得主管難搞只會質疑你辛苦整理出來的數據,接著態度很差地反駁。
透過行為科學告訴我們的配方,理解、練習,然後調整,推薦給每一個希望上班日都是好日子的人們。
8.《主人思維》/陳韋丞/2022
「如何成為自己職涯的主人,以自己為中心打造工作與職業?」透過職業世界的外在三角形、了解個人心理特質的內在三角形、以及用自己對於工作/自我/人生觀構築而成的生命三角形,來打造自己的「主人思維」。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起與論文奮戰組成畢業戰隊的韋丞學長,讀起來感到特別親切。學長從職涯諮詢師的角度,提醒我們要成為自己職涯的主人,因為大部分的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我們的人生(雖然很殘酷但的確是事實),很多時候許多工作的安排,也是因為有同事離職或調動,才被指派處理;通常公司在乎的是事情有沒有人做,而不是你想要發展的專業方向。
認清事實,了解自己、覺察自己,開始走才會看到路,以終為始,你會比自己想像的走得更遠。
能夠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侷限,理解現實卻依然擁有積極的希望。
9.《鬆綁你的焦慮習慣》/Judson Brewer/2022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告訴我們如何練習覺察自己的「焦慮模式」,理解大腦運作機制,利用書中介紹的三種檔次,練習覺察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又為何而焦慮。焦慮其實是一種習慣迴圈,你固有的習慣模式加強了焦慮的發生但卻不自知,因為焦慮有時候反而對大腦來說是種「獎勵」,一種我好像有做些什麼去減低恐懼與不確定性的獎勵。但焦慮卻往往不斷循環,成為了我們的壞習慣。
有所注意,就能改變行為。
透過書中介紹的方式,練習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注意當下感受所產生的察覺,破除自動化的焦慮迴圈。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練習專注自己的感受、想法、情緒。
推薦給每天都在經歷不同焦慮程度的你我。
10.《快樂實現自主富有》/Eric Jorgenson/2022
《快樂實現自主富有》矽谷傳奇天使投資人Naval的智慧語錄,讀起來和之前讀過的《致富心態》有點類似,並不是透過1234的簡單步驟告訴你如何致富,而是提供讀者關於致富、關於快樂的思維與想法,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他對於人生的洞察,借鏡自己的職涯與生活。
關於什麼是智慧:
可以用來解決外在問題的智慧,就是我認為的判斷力。而所謂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產生哪些長遠後果。
關於好習慣:
每次你跟人推薦所謂的「好習慣」,他們都會替自己找藉口,最常聽到的就是「我沒時間」,但其實他們心裡的想法是「這對我沒那麼重要」。你真正應該問自己的是,這件事對你重不重要。如果這在你心中是第一要務,就應該去做。
非常適合在不同時候隨手翻閱,給予當下的自己富含深意的建言與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