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打造第二大腦》著眼於資訊兩大特性,讓筆記為「行動」動起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
譯者: 陳文和
出版社:商業周刊
不曉得大家是否遇過一個情境,就是做完各式各樣的筆記後,不知道如何「收納」這些筆記;或是真要使用時,卻早已忘了當初寫過相關筆記可供參考,即難以「調用」筆記的窘況。
打造第二大腦除了介紹做筆記的方法,更強調管理筆記的系統,打造一個不用耗費心力去維護、使你騰出專注力的個人知識庫,是謂名為「第二大腦」的外在體系;把記憶的工作交接給第二大腦這位「員工」,幫助身為「執行長」的你排除雜念,致力於指揮和調度這些資訊,進而轉化為成果。


第二大腦如何運作?

書本裡為「第二大腦」的運作方式,起了個簡單好記的名字——CODE——取自四個步驟的英文單字字首:
  • 獲取(Capture):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 組織(Organize):著眼於「可操作性」定奪筆記的位階
  • 萃取(Distill):找出精髓
  • 表達(Express)
相較另外兩點,個人認為中間過程的「組織」和「萃取」是比較抽象的。基於篇幅考量,將聚焦於討論這兩個要領。我把前者「組織」理解成管理筆記(的位階),著重在資訊的「可操作性」;而後者「萃取」則是做筆記的技巧,特別在意資訊的「可發現性」。


管理筆記:著重「可操作性」,以 PARA 定序筆記的位階

作者以他過去的失敗經驗為例,他試了很多方法,甚至採取了類似「圖書分類法」這般浩大的工程,換來的卻是「光是分類就很累」的心理負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使用工作上「專案」(Project)的思維,套用在手上的筆記定序,竟出奇的好用!
假設你正在進行某個專案——有始有終、有明確的特定結果——那麽所有服務於這個案子的攸關資訊,都可以集中到「專案」資料夾項下,這是對於推動案件進程,最有「用處」的第一梯隊;也就是說,作者建議我們以資訊的「可操作性」作為收納定序的基礎,而非知識本身的類型。這樣一來分類就變得簡潔,只需要「PARA」四大位階,就可以涵蓋所有筆記類型,使它們各得其所:
  1. 專案(Project):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
  2. 領域(Area):想要逐步掌理的長期責任範圍
  3. 資源(Resource):未來可能有用讀的題材或旨趣
  4. 檔案庫(Archive):來自於其他三大類別的備而不用事項
在這個簡單的框架下,處裡一則筆記的「收納」問題很省事,使用者也可以加上「5. 暫存區」,讓獲取資訊和組織資訊分開來處理。
此外,每一則筆記都是一個模塊,可依據當前需求有變,從而改變它的位階(位置)。例如我讀完某本書的筆記,最初可能安置於「3. 資源」裡(感興趣的主題,但現時未能和當前專案連動),未來遇到某一件任務,恰好攸關於這則筆記,便可以「調用」它去支援「1. 專案」前線;待案子結束後,所有相關的筆記各自回歸居所,有一部分筆記會進入「4. 檔案庫」,如果這個案子是一次性,未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再出現類似情境的話。
總的來說,這些筆記是動態的、是流動的,所以作者極力推薦我們使用「數位工具」來打造這套(第二大腦)系統,較容易執行每ㄧ則筆記的編修、移動與索引。
至此,我們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組織體系,管理筆記動向的方式:至於下一個環節,作者要分享他是如何萃取資訊,做成一則具有「可發現性」的筆記。


做筆記:強化「可發現性」,輕鬆無負擔的累進式摘要

做筆記就如同時空旅行——把知識封包傳送給未來的自己
把做筆記的價值「推銷」給未來的自己,你的每則筆記就如同造福未來的自己而創造的「產品」。未來的你可能只有匆匆片刻來查看這些內容,所以我們必須強化筆記的「可發現性」,使未來的自己易於發現、回想並運用我們的筆記——而且不會花費太多時間——作者分享了名為「累進式摘要」的做筆記方法:
  • 第一層:摘錄
    擷取某一段內容(文本的片段),並附上出處來源,這是為了便於日後索引,如果有需要的話。
  • 第二層:粗體
    為你感到有共鳴的句子畫重點,順從直覺即可,縱使當下無法說明理由也沒有關係。
  • 第三層:螢光
    必須凸顯「重中之重」使上一層那些句子更加簡潔,用隻字片語概括精髓。
  1. 第四層:自己
    通常只需要做到第三層就好,如果日後否發現某一則筆記使用率很高,顯然它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意義,那麼理當為它添加自己的詮釋。
這種多層結構的筆記方式猶如一張「安全網」,我們擷取的文本始終保持完整,所以隨時可以 Undo 回到上一層重新嘗試,不用擔心犯下難以復原的錯誤;而且還像 Google Map 般可以「放大與縮小」你的知識地圖視野,依據當下需求切換成「見樹或見林」。
況且截至第二層的粗體和第三層的螢光,並不要求你真的得「額外寫下」什麼,這讓做筆記這件事情變得輕鬆,同時也不會構成心理負擔。


尾聲:讓筆記為「行動」動起來

閱讀《打造第二大腦》的過程中,屢屢聯想到此前拜讀過的另一本書籍,台灣電腦玩物站長Esor 的《防彈筆記法》。兩本書都希望使用者不要把過多心思花在「如何分類」筆記,而更該著眼於「如何行動」上,所以才有了以專案為第一梯隊、任務導向的思考體系。
除此之外,還遇到了思想上的衝突,我憶起《子彈整理思考術》裡比較推崇「紙本書寫」的筆記系統,和方才兩本書的偏好有著顯著差異。對我來說,樂於都嘗試看看,再從這些方法論中,各自擷取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和啟發,尋求對工作和生活上帶來正面影響。
更著眼於行動,讓每一則筆記為此動起來吧!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 👇
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
≣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7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閱讀筆耕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1.6K會員
637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打造第二大腦》: 不止是知識管理,還是創造的工作流程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avatar
MINEBOOK掘冊
2024-04-23
打造第二大腦「用科技產品來創造更多價值,而不是只是消磨時間,或受過多資訊摧殘。」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在網際網路上有不計其數的資訊,我們每天隨處可見,所有可傳達資訊的媒介,報章雜誌、手機、電腦裡四處都能看到,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有哪些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哪些是對我們較沒幫助的,我們需要一個分類。
Thumbnail
avatar
宇彗星
2023-10-31
《打造第二大腦》不再讓生理大腦過勞卡片盒的啟發 📚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種新穎的筆記方法,它還提供了出乎預料的價值,那就是工作流程本身。 一開始,我把卡片盒當作是一種範疇來使用,我覺得它給我的價值,就是讓我開始思考我隨機時段蹦出來的靈感,讓我不再把靈感當作是轉瞬即逝的點子,而是把它寫下來,找個時間認真思考,把它轉化成一個完整
Thumbnail
avatar
ShareMakesLiveBetter
2023-10-17
學習分享-打造第二大腦 #02 之前有習慣在YouTbe上學習,但是看完就結束,等想到要用這方面資訊才,再去搜尋常常不一定可一找到。在書中看到 個人知識管理三大階段,記憶、連結、創造 透過數位筆記自己喜愛的資訊紀錄下來,整理分類,累積至一定的量,就可以運用這些資訊創造文章。 書中提到運用自己熟悉的數位
Thumbnail
avatar
學習分享
2023-09-02
打造第二大腦 筆記術整合生活上無時無刻都會接收到資訊 自從開始喜歡上閱讀後,一直很困擾找不到實用的筆記術 每次看完一本書,劃完重點,然後就會忘記它了 之前看過卡片盒筆記法,也實行過一段時間,還是覺得不太順手 不知道要怎麼安放好我的資訊(我的問題) 直到看到這本書—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的話直撃我的心臟,邊看邊忍不住認同 對
Thumbnail
avatar
暴食症女孩的心理諮商筆記
2023-08-21
《打造超人學習》想要超速學習,先搞定不愛學習的大腦30 幾歲了,還需要學習嗎,能改變什麼 ? 我就是不想努力啊,我寧願做一般人 … 我就是學得比別人慢 … 不想離開舒適圈,不怕沒有理由。 如果學習是被逼著的,誰也不想 ! 那到底要如何快樂又高效的學習呢 ? 在《打造超人學習》中,作者鄭伊廷 (xdite) 告訴我們 : 想要學的快樂,心態很重要 ;
Thumbnail
avatar
哈利哥
2023-01-09
《打造極致閨房》壞壞性癖不羞恥不同於一般的室內改造節目,《打造極致閨房》是由原女演員現為室內設計師的梅蘭妮,試圖了解夫妻、伴侶、還有各方人士的需求,幫他們打造專屬的情慾空見。除了理解客戶對房間與心理的需求外,梅蘭妮也利用人脈給予客戶專屬的額外體驗,讓他們可以發掘自己還未覺醒的性癖好。
Thumbnail
avatar
陸坡 (LUPO)
2022-09-23
《打造小小巴菲特》 學習投資 越早越好適合自行閱讀年齡: 12歲以上 前言 作者背景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育有3個孩子,有著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他更意識到學校決乏財務教育,而教育孩子理財的責任便落在父母身上。筆者身為母親及理財策劃顧問,也深感認同,孩子第一個接觸金錢的地方便是家庭,所以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理財是不可或缺的課題。
Thumbnail
avatar
Warrior Reader
2022-06-08
《打造理想空間的3個步驟》之前因為租房,我一直不敢買厚重型的家具,怕搬家的時候不好搬。當時使用簡單的塑膠抽屜櫃和收納箱。為的就是搬家的時候,不用再裝紙箱,可以直接一箱一箱搬走。  新家的裝潢規劃裡,預留小孩房內(目前是老公在使用),完全沒有做系統櫃。因為那時不知道二寶是否會來,也不知道是男是女。為了將來好規劃,便想著另外添購
Thumbnail
avatar
沐妮
2021-10-25
《打造超人大腦》擺脫低效率,創造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其實本身對於工具書的印象真的是用恐懼來形容的,裡頭滿滿的硬知識與實作令我向後退三步,就是不夠有「人味」、「溫度」,但有時真的不得不去閱讀它們,因為他能帶給我們的,往往是成長中最「實體」的收穫。 因此,抱持著成長的心情翻開了他,才發現自己真的挖到寶了!先撇開內容的扎實程度,作者鄭伊廷擅長將每....
Thumbnail
avatar
爛醉居酩
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