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顛倒讀的語言,是溫柔 - - 評《波間弦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說架空歷史的必要?

我聽過某位日治歷史研究者,以「既滋養又無可如何」來形容臺灣面對殖民史的複雜心情。臺灣捲進現代化的歷程,來自殖民的滋養,但伴隨滋養而生的歧視、不平等對待,再摻入戰後二二八等歷史悲劇,使得現在的我們無論是欣賞或譴責日治時期的種種,內心仍卡著難訴說的情緒。
暫且借用傷疤來指稱那些說不完的情緒,而面對傷疤是小說家的拿手功夫,知道如何準確下刀才不會用力過猛。其中,架空歷史是種保險刀法,運用虛構來鬆動讀者的既有認知,再來大談敏感議題。可是保險刀法亦有危險之處,那就是讀者難免心生疑問:架空的必要(意義)是什麼?
文本及作者沒有為意義給說法的責任,但最初閱讀《波間弦話》,我確實不時為架空尋找意義所困擾。《波間弦話》前幾章「本調子」,明確告訴讀者舞台發生在哪條歷史岔路:倘若當初美軍登陸的是臺灣,而不是沖繩,那麼戰爭結束後,臺灣會走向哪種版本的歷史呢?結果,臺灣成為現實沖繩的替代品。
小說中,儘管戰後臺灣一度交由國民政府統治,但在美國的介入下,名為「南島」的臺灣與名為「北島」的日本合併,走入類似延長殖民狀態的歷史線。臺灣除了接受北島政府的統治之外,還需接受美軍建造基地,讓美軍駐守當地。因此,南島人的一舉一動,永遠脫離不了與北島比較的命運,使得有些南島人反而認為,另一岸的「大國同胞」與自己的認同比較親近。
這是《波間弦話》刀法的俐落所在。想談日治傷痛?想談戰後歷史悲劇?好,我們來假設臺灣始終擺脫不了殖民關係,所以覺得中國比較親切可愛的歷史版本吧。至於現實世界好不容易形塑的臺灣主體意識呢?在《波間弦話》幾乎全無。
作者劃下這一刀,是為打造絕望臺灣,來激起讀者對臺灣主體有更多想像嗎?我覺得不是。應該說,我不認為討論國族認同在《波間弦話》是多重要的主題。雖然《波間弦話》運用大量的傳統典故、音樂、神話故事,正好對照人們利用上古史為自己建立民族認同的源流,但我認為《波間弦話》的志向不限於此,而且這正是此作品特別的地方

不屬於強者的歷史

《波間弦話》對神話與民間故事有股敏銳的直覺,甚至可說是叛逆的野性,非得要「顛倒」著讀才能讀出另一種故事出來。而那個顛倒的故事版本,滋生出一種新的歷史:一種不屬於強者的歷史。
《波間弦話》劃刀不是為了幫臺灣人清理歷史傷口,而是將故事轉向人類歷史千年來的命題 — — 所有關係中的權力。借用書中角色百紅所說的:「我們都給自己所愛的人太多權力了,多到可以改變我們。」
愛、恨、權力,恐怕才是《波間弦話》何以要岔出真實歷史的切入點。
南島與北島、女人與男人、孩子與父母、傳統與現代、愛與被愛、被統治者與統治者⋯⋯,切開任何落在天秤兩邊的關係,會發現每種關係的共通點是權力,意味兩者既排斥彼此,卻又同時需要彼此,否則這段關係形同不存在。
《波間弦話》的三種篇章:本調子、二揚調、三下調,分別代表三位不同女性人物:逸荷、冬玫、百紅的故事。類似都會女性的成長史,各自得在親子、婚姻、愛情以及自我中尋求一條道路。如果換作是日劇女主角,她們最終會找到明確目標,並且知道自己最終該愛的人是誰。可是《波間弦話》並非日劇,更多篇幅是在台中、和歌山、京都等地無目的地遊走,尋踏著古老神話遺留的片段。當神話落入旅人手中,無論旅人來自何處,竟不自覺地讓神話套進自己的生命史。於是,神話能牽引著現代人,走向模樣未知的未來
小說主要帶讀者探索的視角是南島人冬玫,一個曾受丈夫影響而嚮往北島,卻發現自己始終與北島疏離的視野。透過她,讀者置身在疏離位置,觀看北島四散遺留的神話,便發現不同地域的神話驚人地相像與差異,例如:中國《曹子建集》稱為「賊害之鳥」的伯勞鳥,在日本竟成為天皇先祖化身,名為百舌鳥。
在現實世界,曾有議員質詢為何皇室不開放百舌鳥古墳群給大眾參觀及進行研究,可想見背後牽涉的政治難題。倘若科學結果與神話矛盾,是否會動搖日本樹立長久的天皇史觀?小說讓古墳群現身擁護天皇的右派人士,與現實強烈呼應著,但作者目的不在使小說作為議題展演空間,而是讓讀者讀懂顛倒的語言。
例如傳說建造仁德天皇陵寢過程,突然闖進一隻鹿,當場暴斃。仔細探究原因,發現是百舌鳥(仁德天皇的化身)自耳中飛出,鹿的體內已被鳥啄食殆盡。傳說乍看在讚揚天皇神性,但小說回顧起仁德天皇在世南征北討怪物、動物的神話,終於看出問題的端倪。與其說是讚揚神性,不如說是警示眾人:鳥或許比鹿弱小,但排拒異族的威力不容小看。
小說接續鋪展開其他傳說,先後是叛徒三腳烏鴉與被貶為邊疆的熊族。在此讀者發現了:原來這趟傳說之旅是鳥族消滅異族的血淚史。有趣的是,這趟異族消滅史是透過南島人冬玫的眼睛來觀看。外者可能無知,但外者也可能銳利,願意吸納顛倒的語言,用弱者姿態去理解另一種版本的歷史。
教會讀者顛倒語言的關鍵人物是部落民後代,百紅。她告訴冬玫三腳烏鴉的真相:卑鄙的叛徒。在熊族與鳥族的戰爭,三腳烏鴉為鳥族指路擊敗熊族。此後,人們記憶的歷史全是鳥族打造的記憶,三腳烏鴉成為指路使者,而流放的熊族被趕到「不可言說之地」,成為部落民的起源
不可言說成為北島的共同語言,但為何不能言說?沒人知道原因,僅是遵從傳統律令。
傳統的矛盾反覆在小說中兜轉。透過三味線樂手清水小姐與製作三味線皮革的百紅父親,精準指出傳統的矛盾:傳統要人做「容器」,把自己清空,做技術的容器。容器,意味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問,所以部落民、南島人得做好份內的角色任務,不該抗爭。
傳統立下的容器規矩,落在人的自由意志上,我們直覺地認為不對,可是延伸到傳統技藝上面,我們的腦袋就會打結。百紅父親說,現代把「自己」想得太重要。明治維新不過才一百多年,但老祖宗可是不強調自己地生活幾千年。
可是,老祖宗真的不強調自己嗎?那些四散的神話、傳說,只要有顛倒讀的可能性在,或許意味著,一切與人有關的關係,不過都是權力的永恆拉鋸戰。在這場永不結束的戰爭,唯有顛倒的語言能帶人們觸碰到溫柔的所在,帶領我們重新閱讀任何已知歷史的可能

我是歷史小說作家,便當(Ben & Don,aka. 班與唐),著有日治小說《食肉的土丘》 ,專寫文學、歷史、旅遊、vlog、閱讀、創作相關主題的文章與 YouTube 影片,分享在頻道「熬夜的便當(Ben & Don)」!
歡迎訂閱我的頻道「熬夜的便當」:https://www.youtube.com/@benanddon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怎樣都躲不掉台北女子圖鑑的話題,不自覺也開始煩惱,什麼印象能標誌出台北?不得不承認,最先卡在腦子的念頭是「吃」。(絕不是因為台北不好吃)最近老是掉進跟吃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交通」很大程度決定我們對「旅行」的想像。​1908 年,臺灣出現第一條「縱貫鐵路」,能一路從基隆搭到打狗,給予人們「環臺旅遊」的概念雛形。​對於國家來說,鐵路不是只有旅行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軍事跟經濟的運輸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治時期的鐵道會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
1920年7月,失戀的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來殖民地臺灣展開旅遊。一百年後,歷史推理小說作家瀟湘神,重遊佐藤春夫的失戀之旅。有趣的是,兩個時間差一百多年的人,能因為一段旅程,重新勾起臺灣的歷史難題。
1942 年,辜顏碧霞自費印刷自己的小說,書名叫《流》。​但是小說還沒放上架讓讀者看見,就已經被夫家全數買下收回。​直到 1999 年《流》才被讀者看見,不過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原版是日文)。​辜顏碧霞的「辜」是她的冠夫姓,也就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
在灣生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 — — 日治台灣生活史》的昭和篇,紀錄霧社事件日本倖存者的記憶。​這些記憶是日本人的觀點,感受得到他們在事件發生當下的絕望,得不到求助,失去親人的傷痛。​
山口小靜是怎樣的麻煩人物呢?​她是社會主義運動與世界語運動的推行者,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連溫卿等左派人士關係密切。​這樣的經歷,在當時擺明與政府唱反調,更別提她還是一名出生名門的女性。​她在 1900 年出生,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來臺灣生活,畢業自總督府立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最近怎樣都躲不掉台北女子圖鑑的話題,不自覺也開始煩惱,什麼印象能標誌出台北?不得不承認,最先卡在腦子的念頭是「吃」。(絕不是因為台北不好吃)最近老是掉進跟吃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交通」很大程度決定我們對「旅行」的想像。​1908 年,臺灣出現第一條「縱貫鐵路」,能一路從基隆搭到打狗,給予人們「環臺旅遊」的概念雛形。​對於國家來說,鐵路不是只有旅行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軍事跟經濟的運輸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治時期的鐵道會迅速發展起來的原因。​
1920年7月,失戀的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來殖民地臺灣展開旅遊。一百年後,歷史推理小說作家瀟湘神,重遊佐藤春夫的失戀之旅。有趣的是,兩個時間差一百多年的人,能因為一段旅程,重新勾起臺灣的歷史難題。
1942 年,辜顏碧霞自費印刷自己的小說,書名叫《流》。​但是小說還沒放上架讓讀者看見,就已經被夫家全數買下收回。​直到 1999 年《流》才被讀者看見,不過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原版是日文)。​辜顏碧霞的「辜」是她的冠夫姓,也就是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
在灣生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 — — 日治台灣生活史》的昭和篇,紀錄霧社事件日本倖存者的記憶。​這些記憶是日本人的觀點,感受得到他們在事件發生當下的絕望,得不到求助,失去親人的傷痛。​
山口小靜是怎樣的麻煩人物呢?​她是社會主義運動與世界語運動的推行者,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連溫卿等左派人士關係密切。​這樣的經歷,在當時擺明與政府唱反調,更別提她還是一名出生名門的女性。​她在 1900 年出生,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來臺灣生活,畢業自總督府立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朗夜》可以被輕易的放在「女性書寫」、「家族史」的框架下面,但我想畫的重點會是殖民主義和原住民被迫遷的因果。我看完只想說,戰爭及其傷害,從來沒有離你我很遠。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朗夜》可以被輕易的放在「女性書寫」、「家族史」的框架下面,但我想畫的重點會是殖民主義和原住民被迫遷的因果。我看完只想說,戰爭及其傷害,從來沒有離你我很遠。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如果不會執著語言的朔源,僅就文學小說隱藏之意識型態來探索奇幻的劇情,我想會簡單許多。
Thumbnail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