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是這樣養成的》:投資,不是讓自己賺錢,而是讓大家一起賺錢

2023/04/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財富是這樣養成的》是一本很特別的理財書!
  過往的理財書籍,無非教你如何賺大錢,或者如何提早財富自由,使用什麼工具?運用何種策略?無論如何聚焦的重點都是「讓自己賺大錢」!
  你說這不是廢話嗎?難道要讓別人賺大錢嗎?對,沒有錯!就是讓別人賺大錢!嚴格說起來,是讓自己跟國家社會一起賺錢。
  本書作者覺得投資是一項「利人利己」的雙贏作為。
  上市一段時間,在博客來看到這本書的評價,似乎不高,覺得相當可惜。對我來說,這是一本相當棒的書籍,很適合理財初學者,特別是對投資感到極度恐懼的人閱讀。今日就來聊聊這本書帶給我的三個投資理財啟發。

一、投資,不只幫助自己,更幫助國家

  很多人害怕投資,大概有兩項原因。其中一個理由是:覺得這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甚至覺得賺取的是旁門左道的「偏財」,而非開大門、走大路的「正財」。第二個理由是:覺得投資股票是一種會傾家蕩產的投機行為,感覺錢錢只會「有去無回」。
  正因如此,大家只敢選擇最保險的理財方式——定存。
  當大家把賺到的錢,保守地放進銀行儲蓄,而不去消費、投資,金錢失去流動性,公司企業無法得到資金的挹注,就沒有辦法投入更多的資源,少了研發、製造、擴廠等等的經費,發展就會開始停滯不前。
  「缺乏投資資金、無法投入資源、公司發展停滯、獲利慘淡」,惡性循環下,經濟會蕭條不前,國家社會就呈現一片死寂。(參照下圖一)
教育界走跳自製
  《財富是這樣養成的》舉了自己國家韓國為例,認為韓國人保守理財,不投資股票市場,造成市場估值過低,缺發資金挹注下,企業無法得到充足的發展,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競爭力,乃至國家的富強。
  是以,投資股票既不是邪魔歪道、旁門左道,也不是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作為,更非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原因。反而是正確幫助自己積累財富,促進國家社會與經濟正向進步的動力!說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不為過!

二、搞清楚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

  共產主義,希望大家同工又同酬,打造公平的社會。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骨感、悲慘的。
  這個理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人性。缺乏誘因下,人類的惰性很容易就顯現出來。不信你問問自己,能躺著,你願意坐著嗎?能坐著,你願意站著嗎?這是生物的本能,能偷懶就偷懶,能休息就休息,不必做太多,反正同工又同酬,何必勞神苦思,既耗時又耗力,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當大家不願意努力,也不思長進,社會發展就會裹足不前。
  反觀資本主義,提供「利益」讓人們追求,只要你肯付出,願意花心思,做到與眾不同,或者開創第一,制度自然會給你不同於他人的豐厚回報。換句話說,依照智力、勞力,不同工,也不同酬。
  因此,在人類願意彼此相互競爭,不斷追求進步與卓越,國家、社會、經濟自然而然就會持續向上發展。
  當然,資本主義也不是一味好棒棒、好處多多。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家庭背景等等各有不同,於是不平等就產生了。優秀的人懂得如何運用腦袋、制度賺錢,讓錢去滾錢,愈賺愈多,人們彼此間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經濟學稱之為「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越弱。於是乎經濟上就會逐漸呈現出M型化的現象,即是我們常聽到的「M型化社會」。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是資本主義下的必然。「勞工」與「資本家」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與階級,這是資本主義之惡,同時也是必然得面對與解決的嚴肅課題。
  如何解決?書中作者以為只要勞工持有股票,就可以消弭彼此經濟上的差距。
  股票即是股權,擁有股票就是公司的股東,可以參與決策、治理,也是公司的一份子。換句話說,當公司賺錢時,不只老闆(資本家)會分到公司的盈餘,身為股東的勞工,亦能分得一杯羹。
  勞工為企業付出勞動力,獲得薪資,再將薪資拿去投資股票,隨著公司成長茁壯,就可以就躋身資本家的階級,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規則。唯有運用並掌握這項規則,勞工才能打破階級的限制,免於「馬太效應」的困境。(關於「掌握規則」的重要性,參看拙作: 人生不卡關:比起努力,你當更在意...... )
  換句話說,勞工不再是領著那一份死薪水,而是可以如同資本家般,隨著公司的成長,一併茁壯,產生財務的複利效應。 

三、理財教育很重要

  上述「投資不是投機,而是幫助自己,也幫助國家社會」、「活在資本主義下,就要懂得掌握它的遊戲規則」,這些想法從何而來?並非生而知之,而是透過後天的習得,這部分也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反覆強調——「理財教育」的必要。 
  在講理財教育之前,我想分享另一本有名的理財書籍:《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作者T. Harv Eker看好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唐納.川普會東山再起。寫書當時,川普破產中,也尚未成為總統,但作者卻看好他,為什麼?
  答案是,作者認為他有一顆「富腦袋」。歷經多次破產,卻屢屢在困境與失敗中成功爬起,代表他有著一顆當老闆的腦袋。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多少樂透得主後來破產?又有多少賺大錢的明星後來窮苦潦倒?原因是什麼?
  先講個自己的故事,有次我到峇里島旅遊,印尼盾兌換台幣,約莫一包科學麵800元,每次一餐吃下來都好幾萬,甚至好幾十萬,那時我非常不能適應。為什麼?
  因為我沒看過那麼多錢!我沒有花過那麼多錢!光是認清楚鈔票後面有幾個0,對我而言,就是重大考驗了。這給了我一個啟示,當你的頭腦只懂得處理10塊錢的金額,你如何期待大腦可以處理1億元?
  因此,兩年前東京奧運,我請體育班學生思考,金牌得主到底要選擇一次領?還是月領?
  我的答案是,如果他有富腦袋,那麼要一次領,做最好的財務規劃。反之,如果他沒有理財概念,選擇月領就是最好的選擇,至少可以確保他不會亂花錢,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養老金。特別運動員生涯有限,早期的收入遠大於後期,假如沒有正確理財,後半生會很辛苦。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諺語?
  諺語前兩句很好理解,講的是生物學上的基因遺傳。但是最後一句呢?大家有思考過為何老鼠的兒子只會打洞?
  講的是文化的遺傳、階級的複製啊!你的上一代沒有教你打洞以外的技巧,你終其一生(除非自己願意學習)也只會打洞。同理,如果沒人教你理財,你是不可能會理財的。
  因此,有錢人真的跟我們想的不一樣,他們有一顆富腦袋,懂得如何做妥適的資產配置。一般人倘若不去學習理財,就只能用「窮」思維看待金錢,貧窮文化就只能複製了。
  從小一直被我爸被教育、灌輸:「股票很恐怖,會死人,會傾家蕩產」。倘若我因此放棄理財,我是不是一輩子就只能是領死薪水的勞工呢?這樣如何面對通膨海嘯與資本主義的M型社會呢?
  傳統儒家文化忌諱談錢,孔子說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未若貧而樂」,甚至成語也教導我們「為富不仁」、「安貧樂道」。魏晉南北朝為顯現自身高尚,還諱言「錢」,而是以「阿堵物」稱之。凡此種種,可見華人社會不正視「錢」的價值。受華人文化影響深遠的韓國、日本,當然也是恐懼理財的國家,這不論對個人或社會、國家,都造成不小的傷害。
  本書《財富是這樣養成的》與經典理財書籍《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富爸爸,窮爸爸》一樣,特別闡明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理財是現代社會的必備技能,特別醫療水準發達,國人平均壽命增加,退休金的準備,與過往相較,自然不足,「下流老人」一詞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作者極力倡導理財教育,當知識充沛,就不再恐懼害怕,而是能符應資本主義社會的遊戲規則,不讓自己成為下流老人,為錢擔憂。同時,投資還能促進自己國家的進步發展,一舉多得。
  以上三項重點,為不敢投資的人,破除了他們對股票的錯誤印象與迷思。所以,誠摯推薦給理財初學者,或者對理財有極度恐懼的人,千萬別錯過這本好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2會員
8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