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忙線中】身體的泡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互動的距離

社會技巧課程,我帶著學生討論:與他人互動時候應該要有的距離。我們討論到,一大片的樹林看起來很密集,其實近看,樹跟樹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才長得好,適當的空間,似乎很重要。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距離比較適合呢?

比較常見的記法:跟家人之間大約半個手臂;跟朋友之間一整隻手;跟陌生人就可以是一隻手以上的距離。

小二男孩表示,如果人跟人靠得太近,空間變少,空氣不流通,就會不舒服。這個說法我也很喜歡,進一步補充,人跟人之間真的有存在「舒服」的空氣,如果有足夠的空間讓這間舒服的空氣流通,對大家都好哦!

討論完畢之後,開始開放大家運用,以及將腦中圖像呈現在紙上幫助自己整理想法。有位學生表示,他不用手臂來記,他覺得利用動物來想像距離,比較有感覺。

跟家人之間可以很靠近,一隻老鼠的距離就可以。

跟家人之間可以很靠近,一隻老鼠的距離就可以。

跟朋友之間,可能需要一隻獅子站著的距離。

跟朋友之間,可能需要一隻獅子站著的距離。

跟陌生人就誇張了,需要一個黑板的距離

跟陌生人就誇張了,需要一個黑板的距離

最後還出現一個論點:跟家人之間的距離,就像是孕婦懷孕三個月;跟朋友的距離,就是懷孕六個月;跟陌生人的距離,則是準備要生了。(這個例子對於生過小孩的老師我,相當有感啊!)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我們來說很好掌握,我們會隨著氣氛,跟著當下狀況,很自然的調整距離。但是對他們而言,需要再清楚、具體、甚至搞笑一點。


服藥後的轉變

我跟導師真的苦惱超久!私下討論了好幾回合!這位小孩反應很快、能夠舉一反三、學科也學的很好,上課的時候如果想要表現的時候,就會做得很好。

但是,會一直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例如:上一秒才提醒大家,不要去碰白板,他就會去碰了;老師才剛提醒大家翻開課本,他就拿筆出來玩;喜歡責怪同學、很難跟其他人好好合作、老師越強調的事情,他越容易出錯。據說在安親班也是狀況百出,功課忘記帶、各種看似挑戰威嚴的事情一再出現。

一度懷疑,小孩是不是想要被看見?所以一直狂做一些刷存在感的事情?我也跟導師溝通了很久,想盡辦法在各個層面看見她的努力。這個辦法好過一陣子,但是其實整體來說,在班上上課狀況還是不好(分心、不合群、無法好好遵守規矩),但在小組上課時,狀況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導師跟家長談過之後,家長決定前往就醫,並且聽從醫囑開始服藥。服藥之後的學生,積極度改變了、態度改變了、簡直可以說變了一個人,甚至還會主動提醒同學要做正確的事情,差異非常的明顯。看來服藥初期很有感,之後仍需大家持續觀察後續的發展。

我一直覺得她只是缺乏被看見,原來,她同時也缺醫療端的幫忙。

我們可以一起注意的事情:


1. 有些事情對我們來說稀鬆平常(例如:適當的保持與他人的距離),對這群小孩卻是需要一再提醒的事項。

2. 判斷小孩的問題行為,確實要多方討論,而且彼此都要夠開放,才能找到最適合小孩的方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灰寒的沙龍
51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一位特教老師,透過專題紀錄課程、學生們的烏龍事件、家長以及導師們關心的議題。這個專題也提醒自己,對於周遭發生的事物要更有感、減少麻木不仁。
灰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11
過動小孩經常出現不專注的經典表現,或因不集中的注意力而引起笑料。這篇文章描述了老師與學生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展現了過動小孩的特點。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3/01
談論孩子在學校的問題時,需要注意家長的感受,並且提出解決方法。溝通是複雜的,開會目標要清楚,並且以友善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2024/02/15
禮拜一早自修的課,我們都會一起討論週末做了些什麼事情?有沒有出遊?有沒有出去外面吃飯?這位小孩很特別,他說他會用google搜尋,然後只去評價高的景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連著幾年,我都會向朋友的孩子推薦各式假期時有趣的營隊活動。那孩子去了兩三次,但漸漸地就不願意再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們見面,我向他詢問以往參加活動的心得,所得到的答案竟是簡短的「我不知道」。這時,朋友在一旁叨唸了起來,說是那孩子不論問什麼,總是回說「不知道」,有時候被逼急了就會說「無聊」,想再聽
Thumbnail
連著幾年,我都會向朋友的孩子推薦各式假期時有趣的營隊活動。那孩子去了兩三次,但漸漸地就不願意再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們見面,我向他詢問以往參加活動的心得,所得到的答案竟是簡短的「我不知道」。這時,朋友在一旁叨唸了起來,說是那孩子不論問什麼,總是回說「不知道」,有時候被逼急了就會說「無聊」,想再聽
Thumbnail
社會技巧課程,我帶著學生討論:與他人互動時候應該要有的距離。我們討論到,一大片的樹林看起來很密集,其實近看,樹跟樹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才長得好,適當的空間,似乎很重要。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距離比較適合呢?
Thumbnail
社會技巧課程,我帶著學生討論:與他人互動時候應該要有的距離。我們討論到,一大片的樹林看起來很密集,其實近看,樹跟樹之間,也都有一定的距離,這樣才長得好,適當的空間,似乎很重要。但是,到底怎麼樣的距離比較適合呢?
Thumbnail
要怎麼跟孩子相處? 要怎麼建立溫暖的關係? 有時候離開他一會兒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要怎麼跟孩子相處? 要怎麼建立溫暖的關係? 有時候離開他一會兒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閒聊著教育,他說著「反正就是虛偽,你聽得到抱怨是你的本事,基本上孩子知道誰是真誠的。我做教育,只想留著孩子原有的真誠⋯。」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閒聊著教育,他說著「反正就是虛偽,你聽得到抱怨是你的本事,基本上孩子知道誰是真誠的。我做教育,只想留著孩子原有的真誠⋯。」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Thumbnail
上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與共學家長們(同時是共學夥伴)做了討論,在過程中我發現大家似乎覺察到同一種困境──那就是「課堂」的「上下課時間」把小孩綁住了,也把大人自己綁住了。於是夥伴提了一個方式,這個學期他們想要以「主題」來設計課程內容,並且打破上下課時間的限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