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離自己有多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連著幾年,我都會向朋友的孩子推薦各式假期時有趣的營隊活動。那孩子去了兩三次,但漸漸地就不願意再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們見面,我向他詢問以往參加活動的心得,所得到的答案竟是簡短的「我不知道」。這時,朋友在一旁叨唸了起來,說是那孩子不論問什麼,總是回說「不知道」,有時候被逼急了就會說「無聊」,想再聽更深入的,就再也不肯說。

再向朋友細問,孩子參加活動回到家,大約都怎麼跟孩子聊他們的心得。朋友說,孩子的爸爸總是正襟危坐地要孩子說說,「活動中學到了什麼」。而他總在孩子說完後,補上一句「我花那麼多錢,學了什麼也說不清楚,下次不要去了!」

朋友說,她跟先生都認為,跟孩子說話時,應該要立即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有些事情要馬上給個機會教育,這樣才能適時導正。我試著追問,那會問問他們對某事的感覺嗎?他們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都會怎麼結束呢?

朋友這時才認真想到,自己從未意識到要問孩子對事情的感覺,大多是急著要教孩子些什麼,說了很多道理,但印象中氣氛總是很僵。

最近去上了一種課,至今仍對自己會走進那樣的課程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上課的前五十分鐘要冥想靜心,五十分鐘後老師會問問學員,有沒有想要分享的事,然後就每個人的分享內容說點什麼。記得有一次,輪到某位學員分享,她說了個困擾已久狀況,話沒說完,老師打斷了她,慎重地問她「請問妳自己對這件事有什麼感覺?」那位學員仍舊說不清楚。老師又打斷她,並說「如果妳無法弄清楚自己的感覺,那妳離自己很遠,要開始回家把感覺想清楚。」

這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隱約覺得朋友的小孩跟我上課遇到的朋友有些相似之處。 再仔細觀察身邊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比方說,孩子哭泣時,「不准哭」「羞羞臉,別人在看你了」;孩子跌跤,「沒事」「不痛」「快起來」;孩子有情緒,「生什麼氣」「有什麼好難過的」;孩子不順我們的意,「再不聽話,叫警察來抓走」;考試結果出爐,看著孩子第一句說出口的話總不脫「考幾分」「考得怎麼樣」;孩子顯露出沮喪,「有什麼好沮喪的,大家不都跌倒了又站起來」……

再回頭想想,自己小時候,似乎也是這麼被對待來的。 情緒、感覺、想法等等,接近核心本質的關於「人」的一切似乎都比不過「處理事情」來得重要。似乎當有「事情」發生了,快點把表面的「狀況」處理掉、或是快點把惱人的一切現象處理掉,才是應該擺在最前面的。

我自己在面對孩子、面對事情、面對狀況時,也常落入無意識的慣性之中。我清楚知道,那慣性來自一路以來被對待的模式,以及自己從未想要調整的自己的應對模式。有時候,事情會因為慣性模式圓滿解決,但有的時候卻會產生衝突感。一開始,我會把衝突感歸咎於對方,把指責的食指伸向對方。

直到我看到《失落靈魂招領處》裡的某個對白,才更恍然大悟了起來。那個對白是這樣的:「有什麼你可以幫你的?」 「你應該說,『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不是嗎?」 「不,當然不!我們都得扛起自己幫自己的責任,我充其量只能幫你幫自己。」然後,我更加提醒自己要繼續長久以來的練習。不只在親子相處時,更要在平日與人相處時。

我試著在衝突感出現時,先靜下來問我自己「我怎麼了?」我開始關心起自己對每件事的感覺、當下的情緒所帶來身體上的感覺。這麼做,彷彿變了魔法般,慣性反應改變,連帶地慣性的情緒也改變了。面對令我感到棘手的人與事情開始有了新的選擇,這真令人開心。

對情緒與感覺,以及自己的想法有更深的覺察,我覺得這對任何一個人都非常重要。於是,我嘗試把「人」擺在最前面。孩子有情緒、有問題、有困擾時,我試圖穩住自己、穩住內心評價與想出言指導的衝動,讓第一句說出口的話是「怎麼了?需要幫忙嗎?」

然後耐心等候、耐心聆聽孩子。 我再一次調整了陪伴孩子時的方針,把人的重要性拉到了最高點。接下來,看待孩子時要更放鬆一點,把心放開一些,要盡力讓孩子更貼近自己一點,更能感覺自己的感覺一點,要讓自己更開放一點,接納自己的所有感覺,也接納孩子所展現的所有一切。希望這麼做,能讓我跟孩子都離自己再近一點。

原始文章2011-12-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獸芬的反骨媽媽之路的沙龍
6會員
13內容數
2023/09/19
早上想起小小女兒身影,同時也想起了兒子的。 兩個小孩天生氣質迥異,小小兒子每每跟我牽手走到了公園邊,都要觀察揣度好久,想定了才跟我說「媽媽,我想玩那個」,然後我們一起走去玩。 溫和的他,三歲時妹妹出生,從此疼愛妹妹成了他唯一使命。妹妹哭了,心疼地輕拍妹妹說,媽媽奶奶等一下吼;看妹妹躺在嬰兒床
Thumbnail
2023/09/19
早上想起小小女兒身影,同時也想起了兒子的。 兩個小孩天生氣質迥異,小小兒子每每跟我牽手走到了公園邊,都要觀察揣度好久,想定了才跟我說「媽媽,我想玩那個」,然後我們一起走去玩。 溫和的他,三歲時妹妹出生,從此疼愛妹妹成了他唯一使命。妹妹哭了,心疼地輕拍妹妹說,媽媽奶奶等一下吼;看妹妹躺在嬰兒床
Thumbnail
2023/09/19
印象中,帶小小的女兒去公園玩,快到公園時,她就會回頭閃著眼睛說「媽,我去玩囉!」得到允許後,她就會放手再轉頭飛奔而去。 前年年底,有一天,女兒說,「媽,妳教我日文,我要考日檢,申請交換學生」,我回問「要幾級才能過」,「三級或二級就好」(日檢最高是一級,給出國讀研究所的人考的標準,想在日本逛逛,
Thumbnail
2023/09/19
印象中,帶小小的女兒去公園玩,快到公園時,她就會回頭閃著眼睛說「媽,我去玩囉!」得到允許後,她就會放手再轉頭飛奔而去。 前年年底,有一天,女兒說,「媽,妳教我日文,我要考日檢,申請交換學生」,我回問「要幾級才能過」,「三級或二級就好」(日檢最高是一級,給出國讀研究所的人考的標準,想在日本逛逛,
Thumbnail
2023/08/07
事情是這樣的。  平常要不是我雞婆地分享文章給朋友們,就是我跟某個媽媽說,有一篇不錯的文章可以參考。再不然,主動列印文章給有教養困擾的朋友們也是我常做的事。  當然,老是翻到某本書的某篇文章,請兒子或是女兒,或是老公讀讀,也是總是免不了的。但是今天事情有了轉變。  就在一個半小時前,我的兒子
Thumbnail
2023/08/07
事情是這樣的。  平常要不是我雞婆地分享文章給朋友們,就是我跟某個媽媽說,有一篇不錯的文章可以參考。再不然,主動列印文章給有教養困擾的朋友們也是我常做的事。  當然,老是翻到某本書的某篇文章,請兒子或是女兒,或是老公讀讀,也是總是免不了的。但是今天事情有了轉變。  就在一個半小時前,我的兒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幫助他講出內心的感受,從談孩子想到什麼,觀察到什麼,到釐清深層情感,大人不但能在協助過程中理解孩子,孩子也能學習自我覺察,探索內在的自我。
Thumbnail
幫助他講出內心的感受,從談孩子想到什麼,觀察到什麼,到釐清深層情感,大人不但能在協助過程中理解孩子,孩子也能學習自我覺察,探索內在的自我。
Thumbnail
慢慢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節奏,以及其個別的「使命」,這使命是老天爺給的,不應隨意涉入。不以自己的以為過度擺渡他人,不以自己的理解範圍過度為他人操心,客觀的表達、中性的回覆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其實這正是一種成熟且尊重他人生命展現的表現。
Thumbnail
慢慢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伐、節奏,以及其個別的「使命」,這使命是老天爺給的,不應隨意涉入。不以自己的以為過度擺渡他人,不以自己的理解範圍過度為他人操心,客觀的表達、中性的回覆並不代表自己沒有能力,其實這正是一種成熟且尊重他人生命展現的表現。
Thumbnail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前陣子那篇爭議文,後來引發網友關於「教養」的諸多討論,很奇妙,同一篇文章,有些人認為我已經教會小孩了,而有些人則緊咬著我沒教、甚至亂教,我兒子放出來後會危害社會。相同的文字,大家各自解讀,究竟「教養」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連著幾年,我都會向朋友的孩子推薦各式假期時有趣的營隊活動。那孩子去了兩三次,但漸漸地就不願意再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們見面,我向他詢問以往參加活動的心得,所得到的答案竟是簡短的「我不知道」。這時,朋友在一旁叨唸了起來,說是那孩子不論問什麼,總是回說「不知道」,有時候被逼急了就會說「無聊」,想再聽
Thumbnail
連著幾年,我都會向朋友的孩子推薦各式假期時有趣的營隊活動。那孩子去了兩三次,但漸漸地就不願意再去了。 記得,有一次我們見面,我向他詢問以往參加活動的心得,所得到的答案竟是簡短的「我不知道」。這時,朋友在一旁叨唸了起來,說是那孩子不論問什麼,總是回說「不知道」,有時候被逼急了就會說「無聊」,想再聽
Thumbnail
這堂課是前面教過的綜合練習和深入討論。包括更多關於設界線、溝通的重點摘要、辨識情緒和源頭、愛+焦慮=控制、問題行為和非暴力溝通:區分『觀察』和『評論』。
Thumbnail
這堂課是前面教過的綜合練習和深入討論。包括更多關於設界線、溝通的重點摘要、辨識情緒和源頭、愛+焦慮=控制、問題行為和非暴力溝通:區分『觀察』和『評論』。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