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模型-6

2023/04/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5. 社會互動的影響
前述講的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都屬於個體自我調節的部分。然而情緒乃至於生活,受外界的影響遠比受自我本身要多得多。此處也就淺談一些社會互動層面,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潛意識的表現。
如果把個體的意識想像成一幅畫,那互動中的他者就是另一幅畫——畫作間會相互影響、干涉,雖然改變的層面大多只會觸及表層(比如說顏料沾染,它不會影響畫作的內部構成,卻很可能影響到外觀),但另一方面,社會互動也比潛意識、慾力都更能夠影響主觀意識的表現。從心理治療的角度,阿德勒會提倡社會興趣也就不難理解:挖掘潛意識費力又難有成效,單純強調改變的話,互動終究是比挖掘潛意識更加簡潔有效的方式。
因此如果要討論畫、也就是意識本身的內容,那潛意識的影響大概不會是最主要的因素;潛意識的切入點通常是情緒和自我防衛的傾向,此外屬於集體潛意識的原型也更貼近個體的黑暗面,通常作用於幽微的心理層次。對於一般正常人而言,引導意識層面最頻繁的是社會互動,這種外界推力是引發個體思考和情緒的重要因素。接納與承諾治療(ACT)就有一說,情緒受外而感,動機由內而生,我認為這種在情感上,解釋人的主觀意識如何受影響的說法著實是相當貼切。
(想了解接納與承諾治療這個諮商理論的可以點這裡:)
從另一個角度,借鑑高達美詮釋學的說法,每個人都代表著一種「視域」,這是必然存在的前見,是一種歷史進行狀態,因為人始終是處在自身的歷史中觀測並理解外在。而人與人的互動,即是一種視域的交互,如果視域之間形塑的見解不一,各自的防衛會阻止彼此交流,視域在這種狀態是固化的;如果是「視域融合」的狀態,雙方的意見會在碰撞中形成新的理解,前見才會獲得新的內容,視域也能在過程中得到補足和更新。
社會互動就是最典型的視域融合。這裡不如把模型視為一種動態模式,我們在針對意識進行「作畫」的過程,同時也會參考旁邊他人的畫作,修正自己的創作內容。互動的雙方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補足與改變,形塑成雙向增益的良性關係。
加入社會互動後的新模型
PS: 我認為高達美的視域和精神分析的意識,兩者在概念上其實有很大部分重疊,不過同樣是講述個人整體的意識狀態,視域還強調了不同人之間的立場與方向性,是一種更社會觀的角度;而精神分析有談到社會互動的,不提講早期經驗的客體關係論和IP,最分支的法國拉岡學派講語言、符號、象徵性自我,這與詮釋學的哲學思路背景還是有許多不同。暫且就此打住,這東西如果要詳細講大概會講不完哈哈。
5會員
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