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 從 AI 的"本質"來看 AI 的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篇文章創作沒有使用任何 AI 工具,我知道 AI 能幫我省下很多時間,能給我帶來很多便利,讓我做事變得很快,很有生產力,但它沒有辦法給我思考/回憶/組裝/創作帶來的快樂

raw-image

前言

這陣子看到不管是網路上或是實體舉會都有在討論 AI 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
因為它牽涉到人類的價值觀
也牽涉到 AI 的本質
所以我想用第一性原理來探討這個問題

我真的看了/聽了太多的文章和分享
我接下來要講的,跟其他人的分享的概念完全不同
你看了可能會震驚,也可能其實這才是大家內心所想
我的論述都是基於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經歷
有興趣的人歡迎一起來討論(文章末尾有我的社群連結,歡迎加入一起聊聊)

目錄

  • 我和 AI 的接觸和淵源
  • 要怎麼看待取代工作這件事
  • AI 的本質是什麼? AI 的本質決定了他能做到什麼
  • 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工作的本質決定了什麼工作能被 AI 取代

我和 AI 的淵源

raw-image

我在三年前自學程式時
就是因為覺得 AI 很酷
當我上完暑假的基礎 Python 課後
我就開始自學 AI
我第一個"手動"下載的套件就是 pytorch
當然因為當時程式能力不足,以及使用 windows 的電腦
身邊也沒有可以討論的朋友
一切都只有我一個人在摸索
這段經歷讓我吃足了苦頭
我翹掉了很多解剖課,一個人花了好幾天在學校圖書館
只為了裝上 pytorch/anaconda 那些套件和環境
遇到數不盡的 bug
還有一些 windows 上才需要做的複雜操作
當初玩 yolo-v4 也是花了好幾天才終於裝好

後來玩得深了,我就開始想更了解它背後的原理
開始系統性的學習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還蠻推
李鴻毅(台大)/陳韻儂(台大)/吳恩達-Andrew Ng(史丹佛)
他們的 AI 課程
深入淺出且新手友善,完全公開,還很佛心的附上作業
也可以找到很多人對於答案的討論

該怎麼看待取代工作這件事

raw-image

很多人都在討論 AI 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你應該會看到很多人拿出了現在 AI 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情
甚至做出精美的表格
告訴你:

  • 要感情勞動的工作不會被取代
  • 要深度思考的工作不會被取代

等等的論述

But, 我想要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角度
身為了解過 AI 的工程師的角度
他們的論述多是針對"目前的AI"來看
甚至還不到目前 AI 的最佳水平,而是以"他們能使用出 AI 的水平"
(大概是能用幾個 prompt 產出 chatGPT 文章然後覺得,哪裡寫不好,再叫他重寫)
我自己認為,這連目前"真正" AI 的水平都還遠遠不到
用這樣來看待 AI 取代工作這件事更是沒那麼靠譜

我們之所以要預測 AI 會取代什麼工作,是因為我們需要把資源投入在正確的地方
而不要投入在可能會被 AI 取代的工作上
所以我們要看的不該是"現在"而該是數年後,甚至數十年後的"未來"AI 的水平
假設你以現在 AI 水平來看,那可能會投入了很多資源在未來會被取代的工作上
(其實這跟健保為什麼總是入不敷出的道理一樣)

AI 的本質是什麼? AI 的本質決定了他能做到什麼

raw-image

AI 的本質是什麼?

AI 的本質可以說是一種模仿人類思維、學習和決策過程的技術。它利用數據、演算法和大量計算能力來進行模式識別、預測和自主學習。AI 的核心目標是讓機器能夠執行一些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務,並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越人類的表現。

AI 中的"類神經網路"更是仿造了人類的神經網路 所以對我來說 AI 的大腦,跟人類的大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機制運作不同,但算法差不多) AI 可以想像成是一個"人類"的大腦 同樣的,人類的大腦也可以想像成是一個"AI" (這樣想應該會比較好理解)

但他們的 "能力" 有差異(目前) 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技能樹點法不同 (這裡我用相對簡單的方式比喻,可能不到很貼切)

AI 的大腦,可以說是一個"嬰兒"的大腦 學習,記憶能力很強,但處理能力不足 他們可以記憶的很快,但是他們的思考能力還不足以處理這些記憶

人類的大腦,可以說是一個"成年人"的大腦 學習,記憶能力不足,但處理能力很強 他們可以處理的很快,但是他們的記憶能力還不足以記住這些處理

人類和 AI 的分界其實也在日漸模糊 AI 為了更好的服務人類,而開始"忘記"東西 人類為了更有效率的吸收資訊,而開始"接入"外部記憶(ex. Neuralink)

我的結論是:

  • 任何說 AI 會不會取代工作的文章,如果忽略了"時間"這個變量,那都是自嗨而已
  • AI 和人類大腦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有特化上的不同
  • 我認為目前 AI 之所以無法取代人類,很大部分是 AI 的"硬實力"(算力/技巧...)還遠不足人類,並不是 AI 沒有感情/沒有思考能力/沒有創造力,這些衍生性或抽象能力都是算力提升下"量變"帶來的"質變"

我這裡沒有要從時間維度下去討論什麼工作會被取代 反而我想分享的是什麼工作"本質"上不會被取代

工作的本質是什麼? 工作的本質決定了什麼工作能被 AI 取代

raw-image

這邊我要撇開時間尺度(加入時間尺度就會變得極其複雜)
探討什麼工作"永遠"不會被 AI 取代

工作的本質是為了創造價值
我認為要探討這個問題,要把工作分成兩類

  • 要創造價值,但 AI 或是人誰來做都沒關係的工作
  • 要創造價值,且必須要人才能創造的工作

要創造價值,但 AI 或是人誰來做都沒關係的工作

目前大多數工作屬於此類型 不管是醫生/老師/工程師 我們要的都是"效益最大化"

這類型的工作,我認為 AI 會取代人類
而且在不遠的將來

當汽車在成本上遠低於馬車時,街上的馬車就會消失

要創造價值,且必須要人才能創造的工作

但仍有某類工作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 因為必須要"人"來做才會有價值

像是:

  • 運動員
  • 研究受試者

這類型工作是建立在"人"的身上 而不是建立在"工作"的身上 意味著只要不是人,就不會有價值

這類型的工作,我認為 AI 不會取代人類

就算汽車性能完全超越馬
但賽馬場仍然會有馬的工作
因為賽馬的價值是建立在"馬"的身上
而不是建立在"賽馬"的身上
在追求"馬"的極限,所以即便"速度"的極限從馬變成汽車,"馬"的極限仍舊沒有改變

總結

raw-image

我認為沒有什麼工作是不會被 AI 取代的 (除了那些必須"人類"的工作)

對 AI 的看法我希望相信像是"西部世界"裡的設定一樣 人類和 AI 是相互成長,彼此互相競爭和進化的 就像災厄使人類進化一樣 打開潘朵拉盒子的人類,也會因為 AI 的出現而進化

但我覺得現在人類還遠遠不夠 可能不是時候打開這個盒子 但,應該不是說我們能不能不打開 而是依照目前狀況,最晚能拖到何時打開

阿亮的自我成長創作者社群

裡面我會想討論我的文章,最近讀的書,想法
以及如何自我成長
未來我會空投 NFT 給社群中貢獻比較大的夥伴
NFT 的持有者可以獲得我文章所創造的 20% 收益
歡迎有興趣的人加入(先創建,慢慢建置中,努力增加內容),一起聊聊
加入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龍阿迪-avatar-img
2023/04/29
現在這個文章標題真的是爛了,不過很慶幸我有點進來把它看完。你很有遠見,點出了最根本的重點,但是多數人應該還是會在意時間這件事,人們想知道即使會被取代,自己當下還能喘息多久。有遠見的人是少數,較多人不想不願不能夠看那麼遠…好多想說的呢!或許該回一篇文章給你,聊表在下的敬意。
阿亮 | LJ | Zengineer-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29
龍阿迪 感謝哥的欣賞,有興趣歡迎進來社群聊我其實有搜尋到估計哪個行業職位會在哪一年消失的統計數據,但內容已經太多,之後有空再出我覺得雖然知道會被取代但還是要盡力拼搏,只是可以更精準有空也想看看您對 AI 和未來的看法!
zen li-avatar-img
2023/04/29
我覺得 AI 和人類相同其實是很棒的思考,電腦和人類的確在經歷類似的趨同演化電腦發展出了八卦協議,LSTM,類神經網路人類也把儲存外包,甚至連結電腦在未來人和電腦將會更難分別屆時也沒有人取代 AI 的問題AI 生於人而本就是人
小柏(Shiaubo)-avatar-img
2023/04/29
其實看透 AI 本質的人,就不用擔心自己會被取代。就像看了李宏毅老師的影片,就會知道 ChatGPT 看似厲害,背後不過是機率分佈產生出字句拼湊的結果罷了。我剛才也撰寫了一篇類似的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切入「取代與否」這個問題,但反而鼓勵大家應該要勇於創作,這對於人類或是 AI 發展都是益處。
阿亮 | LJ | Zengineer-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29
小柏(Shiaubo) 的確,與其關注取代、不如更關注現階段怎麼良好運用 AI 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隻羊-avatar-img
2023/04/29
相對於普遍的人來說選擇擔心會不會被取代,我們選擇了解本質並知道實際上要取代我們還有很多要克服的問題,所以現在可以好好運用AI所帶來的,並且適當的發展,但要設立一個停損點,我覺得比較恰當至於時間我覺得,他沒有一個答案欸
阿亮 | LJ | Zengineer-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29
一隻羊 的確,那就是要看大家對未來的掌握能力和預測能力了
龍阿迪-avatar-img
2023/05/12
關於AI的本質…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我人生遊戲的通關討論區
32會員
89內容數
對我來說 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活得開心,活得漂亮,活得成功,活得有意義 都是這場遊戲的一個個任務 我想要把這個遊戲打通關 在這裡我會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 把遊戲打通關的一些技巧 打通關的過程 和我自己發現的小 bug,或捷徑 遇到的喜怒哀樂 遇到的困難 遇到的挫折 歡迎大家一起來摸透和想受 這場人生遊戲
2024/10/20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從臺中搬到臺北的過程,搬入了一個緊湊的雅房生活,儘管生活拮据,卻充滿了對成長和人生的反思。作者分享了在新環境中的生活點滴,包括如何適應居住環境、與朋友之間的互動以及面對工作的挑戰。文章展示了年輕人在追夢過程中的掙扎與成就,描繪了那段安穩的日子及未來對自己的期許。
Thumbnail
2024/10/20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從臺中搬到臺北的過程,搬入了一個緊湊的雅房生活,儘管生活拮据,卻充滿了對成長和人生的反思。作者分享了在新環境中的生活點滴,包括如何適應居住環境、與朋友之間的互動以及面對工作的挑戰。文章展示了年輕人在追夢過程中的掙扎與成就,描繪了那段安穩的日子及未來對自己的期許。
Thumbnail
2024/08/11
我在 Fuhai 擔任共同創辦人半年的經歷與反思。從多職兼任到學習管理技巧,作者坦承在繁忙的創業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的過程,包括適應新環境和靈活調整工作模式。雖然遇到困難,作者仍努力探尋方法論和紀律的重要性,並透過冥想和運動來改善自己,最後意識到創業不只是熱情,還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Thumbnail
2024/08/11
我在 Fuhai 擔任共同創辦人半年的經歷與反思。從多職兼任到學習管理技巧,作者坦承在繁忙的創業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的過程,包括適應新環境和靈活調整工作模式。雖然遇到困難,作者仍努力探尋方法論和紀律的重要性,並透過冥想和運動來改善自己,最後意識到創業不只是熱情,還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Thumbnail
2024/01/09
Snowball 是一個以 side project 形式展開的社會金融項目,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該項目的經歷與轉變,以及對未來夥伴的建議。
Thumbnail
2024/01/09
Snowball 是一個以 side project 形式展開的社會金融項目,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該項目的經歷與轉變,以及對未來夥伴的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早前嘗試以“美麗的澳門”生成一幅插畫時,得出圖中這個有趣的結果,於是就想到這種新科技的主要局限,寫了這篇小文章。
Thumbnail
早前嘗試以“美麗的澳門”生成一幅插畫時,得出圖中這個有趣的結果,於是就想到這種新科技的主要局限,寫了這篇小文章。
Thumbnail
之前在格友的文章AI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 從 AI 的"本質"來看 AI 的發展 中有感而發,雖然說這樣的題目已經看到都快爛了,但是他點出了很重要的點,就是只要瞭解其中的本質,便可以明白,被AI取代工作這件事。
Thumbnail
之前在格友的文章AI會不會取代你的工作? -- 從 AI 的"本質"來看 AI 的發展 中有感而發,雖然說這樣的題目已經看到都快爛了,但是他點出了很重要的點,就是只要瞭解其中的本質,便可以明白,被AI取代工作這件事。
Thumbnail
But, 我想要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角度 身為了解過 AI 的工程師的角度 他們的論述多是針對"目前的AI"來看 甚至還不到目前 AI 的最佳水平,而是以"他們能使用出 AI 的水平" 我自己認為,這連目前"真正" AI 的水平都還遠遠不到 用這樣來看待 AI 取代工作這件事更是沒那麼靠譜
Thumbnail
But, 我想要給大家一個不同的角度 身為了解過 AI 的工程師的角度 他們的論述多是針對"目前的AI"來看 甚至還不到目前 AI 的最佳水平,而是以"他們能使用出 AI 的水平" 我自己認為,這連目前"真正" AI 的水平都還遠遠不到 用這樣來看待 AI 取代工作這件事更是沒那麼靠譜
Thumbnail
各位朋友可以猜猜,這是用什麼軟體畫出來的呢? 2023年最大的技術革新「AI」對遊戲業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而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以下分享 5 點,我在遊戲業中與 AI 共存的觀點
Thumbnail
各位朋友可以猜猜,這是用什麼軟體畫出來的呢? 2023年最大的技術革新「AI」對遊戲業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而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以下分享 5 點,我在遊戲業中與 AI 共存的觀點
Thumbnail
「你趕上機器人的潮流了嗎?」 「最新使用AI機器人的方法、必學!」 ​ 這個起手式有沒有很熟悉?(下標題職業病😅) ​ 今天我並沒有要分享怎麼使用AI機器人,雖然我用了一陣子發現它真的太方便到讓我懷疑人腦是否要集體退化了🥲。 ​ /// 昨天晚上在和一位朋友聊天,當我們聊到AI能不能取代我們專業
Thumbnail
「你趕上機器人的潮流了嗎?」 「最新使用AI機器人的方法、必學!」 ​ 這個起手式有沒有很熟悉?(下標題職業病😅) ​ 今天我並沒有要分享怎麼使用AI機器人,雖然我用了一陣子發現它真的太方便到讓我懷疑人腦是否要集體退化了🥲。 ​ /// 昨天晚上在和一位朋友聊天,當我們聊到AI能不能取代我們專業
Thumbnail
人的抗拒多半來自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擔心、焦慮。但是我想AI不太可能真的取代人,反而是無法與AI共事的人,最終才會被淘汰。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善用AI,與它成為夥伴,而不是抗拒它,也只有做到接納,才能有改變與創造的可能。
Thumbnail
人的抗拒多半來自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恐懼、害怕、擔心、焦慮。但是我想AI不太可能真的取代人,反而是無法與AI共事的人,最終才會被淘汰。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善用AI,與它成為夥伴,而不是抗拒它,也只有做到接納,才能有改變與創造的可能。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AI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越來越複雜的任務。而隨著AI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逐漸趨近,這種情況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本文將探討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並探討這種趨勢的影響。 什麼是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 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是指人工智能技術超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AI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越來越複雜的任務。而隨著AI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逐漸趨近,這種情況引發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本文將探討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並探討這種趨勢的影響。 什麼是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 人類與AI智能的奇異點是指人工智能技術超越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Thumbnail
因為covid疫情的關係,反倒促進遠端工作相關技術,與不需要大量人為介入的AI技術的成長。 在AI領域深根多年的李開復在2018年就提出,未來的30年將有45%以上的工作將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 但科技的發展難道就是為了造就更多人失業? 更何況現在程式設計的缺額是粥多僧少。 這與蘇老師的想法一致。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Thumbnail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