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分析苦的矛盾,再也不用因矛盾而受苦。

2023/05/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以及「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之中的「苦」,表面是相同的字,但意思不同。
前者的苦,是義,意指犧牲自己以成全理想或他人;後者的苦,是難受,意指成全自己用犧牲理想或他人。 才發現,當不付出時,會比付出更糟糕,不僅沒有收穫,還會被認為是殘酷的利己主義者。 於是懂得,樂於付出是奉獻,情願自己提早來領悟「施比受有福」,而「苦海無邊」只是在描述只看短期目標、苟且偷生的窘境。 反觀前者,表面付出精神、勞力的苦,縱使沒有任何利益也願意的義,內裡是願意付出一切,也要提升整體人類,一顆進步的心。 過程雖對肉體與精神的感受是苦中苦,但實際是義中義,對他人來說就像是傻子,但對自己而言卻只是珍惜生命。 長遠來看,誰說「傻人有傻福」不是真諦。
察覺出以上兩句名言的差異,便領悟到了空的用法與真諦,進而可以瞭解到「空」。 空是在不影響表層的情況下,將內裡的內容給完整保護起來。 就像是前者的苦與後者的苦,雖然是同一個字,卻是完全矛盾的意思,能得知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用「空」將表層隱藏,容納保護著內容物。 也像是宇宙的真空,並不會將地球的大氣層給吸走,但是若太空梭失去了保護殼,空氣就會因為自身的壓力而外流,看起來像是宇宙在吸取空氣。 但其實不是,是空氣因為壓力而想去填滿宇宙,找到了更大的空間而已。
謝天! 能用增量與存量的角度來看他人不付出奉獻的原因,誰說小我就不能成就大義,時機未到、羽翼未豐而已。 於是懂得進步與活在當下的重要性,若一時不凝聚自己,就會因漏而苦、顧此失彼。 從凝聚後再付出,到邊付出邊凝聚的修行,始終是自己的事。 在此循環裡,奉獻成全了他人、凝聚成就了自己,若看見他人在苦海裡,難免會有慈悲心,但始終能擁有自己而不忘初心與目的,於是菩薩即成佛,無間接階段性。 用瞭解聖經真諦的感受、構成緊密的性質,體驗人生旅行,來欣賞佛經。 人生時刻都是恩賜與賜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會員
522內容數
心理與心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