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還有比爾・蓋茲一再提醒我們要注意的「氣候經濟」:氣候變遷,已經嚴重影響到地球跟人類的發展。
你應該也聽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夫婦所提出的「好的經濟學」:面對現狀,人們得理解貧窮、官僚、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社會。
氣候,官僚,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我們身邊,它們所帶來的束縛,是躲都躲不掉的。
還有一個東西,影響更巨大,那就是制度。
關於「制度經濟」,《有閑階級論》和《微小的總和:新精英階層的消費選擇》,是兩本好看又好讀的書。
兩位作者從社會學跟經濟學的角度,讓我們知道「階級」不是靠炫富炫名來打造的。
你必須具備,時間、經濟、知識這三者的實現自由,才能成為所屬時代的上層階級。
瞭解階級經濟,做策劃的,就知道該怎麼寫方案來吸引顧客或領導。做設計的,就知道該怎麼一步步吸引目標客戶的目光。做商業的,就知道可以如何讓消費者掏錢。
我們,都希望變成有閑階級。最好是,可以不經意讓人肯定會發現的那一種。
身份地位總是令我們著迷
挪威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在1899年出版的《有閑階級論》,一開篇就言簡意賅的指出,封建時期的有閑階級只存在於皇室、軍隊、教會這三個地方。
辨別的基礎是,他們的工作不涉及實際的生產或製造。所以,他們很閑。到了18世紀,工業與商業發達之後,實際工作有工人跟機器去做,部分人開始有閑。他們開始發展花錢花時間花精神的需求,來讓自己跟其他人有所區隔-「蒙昧的社會才會缺乏有閑階級。」
擅長文化與消費研究的伊莉莎白·科裏德・霍爾基特博士所寫的《微小的總和》,則是21世紀的《有閑階級論》。她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有閑階級,已經不再比錢比名聲,而是是透過文化資本來創造自己之所以與別人不同的所在-「身份地位總是令我們著迷。」
《有閑階級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讓我們理解,過去說你有沒有文化的基礎建立在「靈性」之上。現當代判別的基礎,在於你能否自由支配你的時間,以及怎麼支配。
《微小的總和》則是提醒我們,不管在哪個時代,消費跟商品都是身份的象徵跟累積。吟詩聽音樂會是有身份的象徵,滿足生理需求上的講究,也可以反應你的身份。
古時候的人認為,「美而不貴,即是不美。」現代人則崇尚,低調的奢華。你沒發現這有多講究,那就證明你已經out了。
《微小的總和》作者說《有閑階級論》顯示出,過去的身份地位往往建立在「鍍金」之上。嚮往成為貴族的人,往往會產生非理性消費跟有意識的浪費。過去的人接受「批量生產」,現代人則要求差異化服務。
所以,階級消費的態度,到底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在乎有創造力的消費
安徒生童話《豌豆上的公主》裏的公主,可以感覺得到二十層棉被底下有豌豆,所以她睡不著。曾經創下收視率高峰的英劇《唐頓莊園》,讓我們看到英國貴族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講求排場。
所謂的階級,有看得到跟看不到的差別。重點是,誰在乎?以及為什麼?
所以,《微小的總和》告訴我們,有閑有錢已經不是上層社會的標配了。
有創造力的消費,才是這個時代所推崇的新菁英階層。
有創造力的消費,有創造力的消費,有創造力的消費。
必須說,世界沒有很誇張,只有更誇張。而且很合理。
人家吃進口食品,我吃有機的才厲害。你尊重少數意見,我公開支持性別平等才更酷。
你還在買靈骨塔,我們家早就決定代代樹葬。你網購網得很開心,我都支持小眾品牌。
一句話;奢侈大眾化,老子(老娘)不稀罕。我的高端,懂的人就懂。
幾千年來,社會還是存在著不平等。幸好,社會階級還是可以流動的。
有閑階級,就是時間、經濟、知識實現自由的人。
我過好我的小日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