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老子的人會發現,有些語句一再出現,但是未必容易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著名的例子。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意即:道總是無所作為,但是又沒有東西不是出於它的作為。換個方式來說,道什麼都沒做,結果什麼都做好了。道讓萬物自行發展、相互制衡,形成某種秩序,好像一切都上了軌道。這種無為,顯然有「無心而為」的意思。他繼續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意即:侯王如果能持守它,萬物將會自行化生。萬物化生而有人想要有作為時,我就用無名的真樸狀態來安定他。無名的真樸狀態,也就是要使人不起欲望。不起欲望而趨於靜止,天下將會自己穩定。「侯王」在此也代表悟道者,他的責任是讓天下安定,而方法則是採用「無名之樸」,推源於原始的無名狀態,讓人們從根本上化解有所作為的欲望,使一切復歸於平靜。由此可見,無為不是真的無所作為,而是不存任何刻意的目的,讓一切回歸於整體的道之中。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妨採取「無心而為」的態度,最後也會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