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上作文課時,體裁是論說文,題目是「論勤勞」,學生哇哇叫喊難,在跟學生熱烈的討論勤勞的例子時,學生提問:「老師,古代懸梁刺股的是誰啊?」另一個學生回答:「好像是蘇秦耶!」「好像又不是,是誰啊?」大家議論紛紛的,蔡老師在此公布正確答案:懸梁的是孫敬,刺股的是蘇秦。這個成語典故是…
《三字經》中有這麼幾句:「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者」。提起「懸梁刺股」的故事,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戰國時代的蘇秦。縱橫家蘇秦的故事,蘇秦曾到齊國遊學,拜鬼谷先生為師多年,一無成就,生活困難。所以看到他第一次出去游說失敗,狼狽歸來的樣子,父、母、妻、嫂沒有一個理他的。蘇秦深受刺激,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學業還差得遠。於是連夜翻了幾個書篋(小箱子),找到了姜太公的《大韜》、《陰符》等兵書,足不出戶,晝夜苦讀。每當讀到夜深,倦極欲睡時,就用一個鐵鏈子刺戳自己的大腿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這切膚之痛,幫助了蘇秦驅走睡意,於是他振起精神,繼續攻讀。後來終於學成,以「合縱」政策,身佩六國相印,揚眉吐氣於天下。古代「梁」與「樑」相通,可以代換!
東漢時就有一個信都人孫敬,非常喜歡讀書。古時紙張很難得,他就把柳條劈成一片片薄片,然後編織成書本狀,同別人借來經籍,親手抄寫,閉起門來一天讀到晚。一年到頭很少外出,當他偶爾到市集上去的時候,市人就在背後指指點點,稱他為「閉門先生」。孫敬讀書十分刻苦,常常對著孤燈讀到深夜。他唯恐自己倦怠時昏昏欲睡,就想出一個巧計:古時男子把頭髮束在頂端,像髮髻的樣子,孫敬便拿一條繩子一頭繫著髮髻,另一頭懸掛在屋梁上。這樣一旦垂頭閉眼要瞌睡,頭上的繩子就會拉緊頭髮,牽動頭皮,人便可醒了……這兩個故事合在一起便是「懸梁刺股」的出典。當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懸梁刺股」發憤圖強,艱苦奮鬥的精神,而不是其具體的做法,要注意的是,刺股的「股」是指大腿,而非「屁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