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看世界

2023/05/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數學不太好的我,向來敬佩長年與大量數字為伍,甚至樂此不疲的異人,經濟學家便是其中之一。我以為經濟學家,總是滿口匯率、利率、GDP(國民生產毛額)等等,開口閉口一大堆普通人聽不懂的專有名詞。好在經濟學似乎只存在於虛幻的雲端,市井小民不瞭解也就算了,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
然而,仍有期待和一般人對話的經濟學家,《蘋果橘子經濟學》便是其中之一,這奇特的書名便是貫穿全書的主題:「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頭竟然是橘子。」看似玄奇,其實是說,以經濟學的角度檢視日常事物,很可能會產生新的看法,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或許未必全都理所當然。
作者是Steven D. Levitt 與Stephen J.Dubner。Steven D. Levitt號稱經濟學界的印地安那瓊斯(多年前賣座電影《法櫃奇兵》男主角,不按牌理出牌的考古學家),他是美國近來得獎無數、備受矚目的年輕經濟學家,Stephen J.Dubner則是記者。紐約某出版社邀請李維特寫書,他便與杜伯鈉共同完成這本書。
李維特並非傳統的經濟學家,甚至欠缺某些專業領域的素養。他坦承對股市漲跌、通貨緊縮是好是壞、經濟會成長或衰退這類議題所知不多。李維特感興趣的是日常生活的事件與謎團,諸如:犯罪率為何下降、既然販毒利潤高,為何毒販與母親同住、游泳池與槍,何者對小孩更危險、3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同之處?儘管有些議題為美國獨有如3K黨,但並不影響讀者瞭解其思緒。我很驚訝其中一段,芝加哥部份小學老師為了應付校方評鑑,主動對學生的成績作弊,一位校長請李維特協助找出害群之馬,導正校園風氣,看來美國教育有著許多我們不瞭解的陰暗面。
這些議題是經濟學嗎?以李維特處理的方式確實是,或者說,他回到經濟學的原點:解釋人類如何得到他們所需。李維特認為經濟學擁有獲得答案的絕佳工具,可惜缺少有趣的問題。他對某些議題有興趣,再分析大量的相關資料,從中得到結論,先問問題,再去找答案,問了對的問題,常常能做出有趣的研究。一般的經濟學者,通常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架構,以此解釋現實。然而現實往往不大配合理論,這也是經濟學始終被質疑之處:建立在假設之上學科,真能信賴嗎?直視現實的李維特,打破我們對經濟學家的刻版印象,自成一家之言。
李維特也討論了普世難題:為人父母。他開宗明義表示為人父母是藝術。曾有人主張遺傳決定一切,經由多年來的研究,認為兒童的人格與能力,基因至少決定一半,剩下的一半是父母教養之功嗎?1990年代晚期,美國教育部進行一項大規模的研究計畫,追蹤測量二萬孩童從幼稚園至小五的發展。李維特發現,對小學生的成績表現而言,父母「是」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總之,教育程度高、健康、成功的父母,通常子女表現較好。小孩是否常逛博物館、看電視、常挨打等等,與其表現關係不大。為人父母既然是藝術,那就絕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再說,影響一個人發展的因素太多,父母的教養很難衡量具體成果,更無從歸納為放諸四海皆準的要點,以提供全天下父母使用。關於教養孩子,親子專家層出不窮卻往往彼此矛盾的觀點,最大的作用恐怕是增添父母的焦慮。然而,李維特沒有否定父母教養的重要性,只是提醒父母無須太介意,也不必過份強調所謂教養技巧,比如媽媽偶爾沒幫孩子念枕邊故事,不會害了孩子一生的。
關於父母對子女到底有多大影響,李維特舉一白一黑兩個男孩為例。白人男孩於芝加哥近郊成長,父親為高階主管,母親是家庭主婦,母親後來回到大學唸完教育學位,父母教育程度都好。男孩在校表現優異,老師認為他是數學奇才,弟弟亦為優秀學生。白人男孩的家庭和樂穩定,父母正派、聰明,很有愛心,重視家庭和教育。黑人男孩住在佛羅里達,兩歲被母親拋棄,他眼見父親酗酒、對伴侶家暴。男孩無心求學,甚至開始販賣毒品,學習在街頭討生活。後來父親因犯罪入獄,男孩十二歲被迫自食其力。不論從什麼眼光衡量,白人男孩的未來一片光明,黑人男孩前途堪慮,甚至不知是否順利長大成人。
書末揭曉了這兩個男孩的命運。黑人小孩是書中曾引用其觀點的哈佛經濟學新秀佛萊爾,研究黑人成就偏低的問題。白人小孩也進了哈佛,完成學業,順利取得教授職位,行為卻逐漸變調,後來辭職離群索居。他是大學炸彈客卡辛斯基,十八年不斷寄給大學、大公司炸彈包裹,總共造成三死二十九傷,被判處無期徒刑。
《蘋果橘子經濟學》是本有趣的書,容易閱讀。或許我們無法使用經濟學的方式解讀日常生活問題,不過,刺激一下僵化的思維亦是收穫。新的思維帶來新的觀念,轉換思考方式,或許帶來新的啟示。天底下可能沒有新鮮事,但絕對可以產生新的眼光,讓我們從熟悉的事物,發現另一個新的世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2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