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要 ‧ 憨山大師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
憨山大師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序】
淨宗法要一書,原出於憨山大師全集,憨山大師為明代高僧,至今肉身不壞,與六祖慧能大師肉身同在廣東南華供奉,其所述全集共五十五卷。今之淨宗法要,乃清道光趙鉞居士自全集中所選錄出,內容精簡,開示習禪修淨學人,句句踏實真切,大師確實修行過來人也。
民國三十九年冬,余往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禪堂時,一日忽從廢紙堆中發現此書。雖已破舊不堪,而其封面淨宗法要四字奪人眼目,即時披閱一遍,心大歡喜,生難遭想,全身毛孔一時通暢,不可言喻!內心嘆為希有法寶。
全書法語二十一篇,另加書前附文一篇,共成二十二篇,精要開示,隨身法寶,至今已有四十二年矣。近又再讀再喜,決心再版以供諸方大德法侶共霑法益,藉此以明修行要旨,以期早日見性明心,最後同登西方上品蓮也。
佛曆 二五三六 (一九九二) 年 佛歡喜日
舊金山 般若講堂 智海謹序
***

淨宗法要】出自 憨山大師全集

近今修淨業者多矣,然有效有不效,生死根株未斷故也。偶讀夢游集,見其策進學人處,直抉病源,語語痛快!雖從上諸祖竭力提唱,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因摘錄此冊,俾淨業行人得有切實下手功夫,不致虛度光陰,有名無實;亦令知生死大事,斷非浮沉悠忽者所能希冀也。同人贊助,願共流通,用付剞劂,以廣法施。(趙鉞謹識)

一、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
余蒙遣雷陽,復來五羊,有善士某某輩,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可謂生不虛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
然佛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由是觀之,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
諸善男子!各諦思維,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況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倘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二、示容玉居士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為老,後天地而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眾生?蓋眾生與佛,如水與冰,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換名不換體也。
迷則不覺,不覺即眾生,不迷則覺,覺則眾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須念佛,佛即起覺,覺自性光明,挺然獨露。從前妄想,貪瞋痴業,當下冰銷,業垢既銷,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淨土之資,亦不外於是。

三、示劉存赤

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是佛,心垢即眾生,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以此心本來清淨,但以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
無奈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必假磨煉之功,故參禪念佛,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垢去心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非一向左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參禪看話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是故獨於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若以念佛話頭,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落處,定要見箇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盡明現,心地開通,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是須著力挨排。
若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緊勾當,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此則自誤,不但一生,即從今已去,乃至窮劫,無有不誤之時也。子試著實審究,果在煩惱垢濁之中,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子只默默自驗,萬無一失,若到真離垢處,如經云﹕明相精純,不為客塵煩惱留礙,如此不唯彌陀接引,即十方諸佛,亦皆同聲稱讚矣。

四、示玉覺禪人

學人修行;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斷,欲實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萬緣,盡情放下,放得乾乾淨淨。
然有無始習氣種子,不得乾淨,必須參一話頭,先把從前妄想,一齊放下,不容潛生,緩緩專提一句阿彌陀佛,著實靠定,要觀此念,從何處起?如垂綸釣,於深潭相似。
若妄念又生,此因無始習氣太重,又有放下,切不要將心斷妄想,只把脊梁豎起,不可東想西想,直於妄念起處覷定,放下又放下,緩緩提起一聲佛,定觀這一聲佛,畢竟從何處起?至五七聲,則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審這念佛的,畢竟是誰?世人把此當作一句說話,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是得力處。如妄念又起,即咄一聲!只問是誰?妄念當下掃蹤滅跡矣。
睡時一醒,就提起話頭,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在稠人廣眾中,不見有人,在諸動中,不見有動,如此漸有入處,七識到此不行。
如此日夜靠定,不計工夫,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但參禪之時,不要求悟,任他佛來祖來魔來,只是不動,念念單提,行將去,中間再無疑難。如是綿綿密密,心心無間,日用間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五、示董智光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此何以故?由無始來,迷自本心,生生死死,以妄想心,造種種業,業習內積八識田中,以無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惡種發現業芽,是為罪根,一切惡業從此而生。
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若能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謂消除也。若晝夜不捨,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謂實相。若常觀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如此用心,是謂觀照三昧
若自心煩惱深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正當著力,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即便審究,這念佛的畢竟是誰?隨提隨審,將此疑團,如已命根,更不放捨。
一切動靜閒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如此用心,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自然掃蹤滅跡矣。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若敵得妄想銷處,便是舊業消滅時也
捨此一著,更向心外別求,則諸佛出世,亦無懺悔處,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在昔佛有明誨,若修行人,習氣不除,應當一心,誦我無為心佛所說心咒,此實格外方便也。
以各人藏識潛流習氣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須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難破之賊,必請上方之劍,此須早晚二時,自取方便,唯以參究功夫為第一義耳。

六、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審實念佛的是誰,橫在胸中。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如此著力,一眼覷定,只提話頭的畢竟是誰?如此下疑,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纔有妄想潛流,一覷覷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正是得力處。
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中,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睡夢中,亦不放捨。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廝挨,方是真實用功之人。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六歡喜時節也。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七、示念佛切要 在雲棲為聞子將子與母氏說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慾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時,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炕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別有妙法哉!

八、示袁鄭二居士

塵勞中人,在五欲淤泥,縱有超世之志,無奈世間種種牽纏,惡習知見,內薰外誘,最難入手。要將從幼所習文字語言,即上大人,孔乙己,亦須吐卻,不得存一字在胸中,將從前一切妄想習氣,一齊拋卻,一切功名家緣,兒女之情,一齊放下。只教胸中空蕩蕩地,了無一物,便將身心世界,內外俱撇。
單單提箇念佛的是誰話頭,重下疑情,如空中橛子疑來疑去,直疑到推車拄壁,行不得處,不可打退鼓,從此更發精彩,只管勇猛做將去。如此用心,自然久久迸出本來面目,得見好消息。若任軟暖習氣,放不下胸中惡物又被妄想所使,夾雜纏綿,枉費精神,世俗中不能作人眼目,翻為笑具,自誤誤人,何益之有!

九、示性覺禪人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至有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禮誦念佛,一生辛苦,到底於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於生死分上,了沒干涉,禪人發心,真實為生死大事,先要辦一片長遠決定不退之志,單提一念,不悟不休。
第一不得指望速成就,釋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煉身心,豈是純根耶?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的是誰?一則審實話頭,最易得力。只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都是用心的時節。六祖云﹕若論此事,輪刀上陣,亦可做得,此之謂也。禪人有志,真為生死,便從此一路下腳。

十、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惟此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若為生死心,如救頭燃,志要一生取辦,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覓還丹,喻參禪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單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出,絕後方甦,是時始知其妙耳。勉矣!行之!決不相賺。

十一、示修淨土法門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經云﹕心淨則佛土自淨,故娑婆穢土,乃惡業所感,眾苦充滿;西方極樂,乃淨業所感,故但受諸樂。
惟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若身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貪不瞋不癡,則意業清淨。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
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
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之驗也。
然一心專念,固是正行,資以觀想,更見穩密,佛為韋提希,說十六妙觀,故得一生取辦。今觀經現在,任自志願,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花寶地等,隨意觀想。若觀想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坐臥經行,開眼閉眼,如在目前。
若此觀想成就,則臨命終時,一念頓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唯心淨土之妙指也。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則六根清淨;永斷惡業煩惱,則心地清淨;觀念相繼,則妙行成就。淨土真因,無外此者。
若但口說,念佛求生淨土,若淨戒不持,煩惱不斷,心地污穢,佛說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為基本,發願為助行,念佛觀想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十二、示淨心居士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
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十三、示沈大潔

禪淨二行,原無二法,永明大師示之於前矣。禪本離念固矣;然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嘗不從離念中修,若是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但此中雖是無二,至於下手做工夫,不無巧拙,以參究用心處,最微最密。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無兩橛念。就參究念佛處,打作一條,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雙流之實行也。何耶?
若論參究提話頭,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雖是參的工夫,古人謂之抱樁搖櫓,只這要他不生的一念,即是生也,豈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只將一聲佛號,挂在心頭,念念不忘,豈是真一心不亂?古人教人參活句,不參死句,正在生處,見不生意。如經云﹕見剎那者,方悟無生,即此一語,則參究念佛,當下可成一條矣。
參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訛,不可忽也,如何參究即念佛,念佛即參究耶?佛祖教人,只是了悟無生,則大事畢矣。然無生豈如木石枯樁耶?要在生處了無生為第一義。
且參究乃無生也,念佛乃生心也,如今參究,就將一句阿彌陀作話頭,做審實的工夫,正當做時,先將自己身心世界,并從前一切世諦俗習語言,佛法知見,一齊放下,連放下亦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當下空空寂寂,不見有一念生矣。
就從此空寂中著力,提起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如此提一聲兩聲,三五七聲,正當提起時,直下看覷,審實此念佛的是誰?重下疑情,審之又審,疑之又疑,疑情少鬆,又似前提,又審又疑,單看此念佛的畢竟是誰?向何處起落,向何處去,如驢覷井,覷來覷去,疑來疑去,疑到心思路絕處,如銀山銕壁,無轉身吐氣處,是時忽然磕著觸著,真無生意忽然猛的現前時,則通身汗流,如大夢覺。到此方信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參即是念,念即是參,元無二法。回頭一看,始知向來如在含元殿裏覓長安也。
如此做工夫,最怕將心要悟,纔有要悟的心,便是攔頭板也。又不可貪求元妙,即有一念暫息,寂靜歡喜,切不可當作歡喜,直須吐卻。切不可將佛祖元言妙語來作證,不可墮在無事甲中,以此為得。總之一切聖凡迷悟都不管,單單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趕盡殺絕處,久久自見本來面目。
看來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無奇特處,縱做了手,依然只是舊時人,只是舊時行履處,不曾增益一毛,但只是眼睛光光亮亮,不被他見聞覺知瞞昧也。

十四、示盛蓮生

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當觀身中,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如此諦觀此心,久久純熟,身相忽空。種種煩惱,皆從妄想顛倒而生,本來不有,當煩惱時,近觀此心,妄想從何處生?追到本無生處,則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則念頓空;身心忽空,則一切煩惱當下消滅,應念即入清涼極樂國矣。
此觀喫緊,乃脫苦之妙藥。然初心觀,未易成就,但將阿彌陀佛審實話頭,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時,提起話頭一拶,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故專逐妄想流轉,攀援不停,以滋苦耳。
一切諸法,皆自心生,若不觀心,而求脫苦之路,猶卻步而求前也。

十五、示無知鑑禪人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愚癡之人,但知為一身貪求,種種口體受用,將以為樂,不知樂是苦因。既知是苦,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修行之要,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當觀此身,乃四大假合成形,則不為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次要了知現前日用,見聞覺知,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
如今發心修行,第一要看破此心是妄想,凡起心動念處,便是業根,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看破則當下消滅,切不可隨他相續攀援,往而不返。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一聲佛來,是謂正念,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主客若分,久久純熟,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
「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

十六、示大凡禪人聽演楞嚴宗旨

已矣哉!一切眾生,流轉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之過咎也。原因最初一念無明,遂生妄想,妄想積迷,起貪瞋痴,造殺盜淫妄,種種諸業;以妄想不斷,故生死苦果無窮,流轉不已。
今佛明言,因一念妄想,薰變十二類生;況眾生日用,念念妄想,念念受薰,則一日一夜,生死無窮;況有識以來,乃至盡命,念念妄想,所作惡業安可籌算!且佛又云﹕此十二類,亦各各具十二類生,如此則交相薰發,業因苦果,又豈得而思議耶!
禪人既秉佛教,當遵佛語,大生慚愧恐懼,發無上心。從今將一往生平,馳逐攀緣妄想之心,一齊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消歸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斷。
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果能將此淨念,薰前染污苦因,變而為淨土真因,則頓令無量劫來生死苦因苦果,變而為淨土樂因樂果矣。總之,聖凡本無二路,皆因染淨薰變之力耳。出苦之要,捨此向外,別求元妙知見,總為自欺也。

十七、示凝畜通禪人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致,凡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心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動靜中,不雜不亂,久之夢寐一如。若是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若但口說念佛,心地不淨,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靈驗,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分,爾其勉之!

十八、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無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所念性空,性空寂滅,能所兩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一念遺失,便墮魔業。

十九、徑山禪堂小參

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來有公案話頭之說。到大慧禪師,方竭力主張,教學人參一話頭,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薰,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
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斬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那話頭上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當作奇貨,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若是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是最鈍根的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可不懼哉!
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功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二十、示念佛參禪切要

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於提處,即下疑情,審問這念佛的是誰?再提再審,審之又審,見這念佛的畢竟是誰?如此靠定話頭,一切妄想雜念,當下頓斷,如斬亂絲,更不容起,起處即消。唯有一念,歷歷孤明,如白日當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寂寂惺惺。
永嘉大師云﹕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謂寂寂不落昏沉無記,惺惺不落妄想,惺寂雙流沉浮兩捨。看到一念不生處,則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頓見本來面目,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十方圓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時節。日用現前,朗朗圓明,始信自心,本來如此。
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見,若取空見,便墮外道惡見;亦不可作有見,亦不可作元妙知見,但凡有見,即墮邪見。若在工夫中,現出種種境界,切不可認著,一咄便悄,惡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習氣魔,若生憂喜,便墮魔中。
當觀唯自心所現,不從外來,應知清淨心中,了無一物,本無迷悟,不屬聖凡,又安得種種境界耶?
今人但信此心,本來無物,如今做工夫,只為未見本來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從此一直做將去,自然有時頓見本來面目,是出生死,永無疑矣。
二十一、示慧鏡心禪人
吾佛說法,以一心為宗,無論百千法門,無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為參禪念佛而已。
參禪乃此方諸祖,創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門,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
而末法妄人,乃敢謗念佛為劣行,是缺多聞,不知佛意,妄生分別耳。若約唯心淨土,則心淨土淨,故參禪未悟之時也,非念佛無以淨自心,然心淨即悟心也。菩薩既悟,而不捨念佛,是則非念佛無以成正覺。安知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
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煩惱消除,了明自心,即名為悟。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乃生淨土,此是古今未決之疑,此說破盡,而禪淨分別之見,以此全消。若捨此別生妄議。皆是魔說,非佛法也。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憨山大師 進修法要 附

答鄭崑巖中
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最易得力。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元妙,這些思筭,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至若功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惟有心內煩惱,無狀橫生。或恣念橫發,或心生煩惱,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
此乃八識田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被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如此一直拶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燈,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
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則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持楞嚴咒心,丈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
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實樸樸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 第一不得貪求元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元妙。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元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故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渺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筭,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所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堪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補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
  • 這裡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拋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筭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千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處也。
  •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迷路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歧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裡透過始得。
大師此篇,雖不專為淨宗而說,然修淨宗者,欲求現生取辦,此數則乃必透之關,較之省菴法師念佛著魔辨,尤為指點親切。因附錄於此,以便學人隨時體驗,未必非淨宗之一助云。(趙鉞謹識)
《 淨宗法要 》完

avatar-img
12會員
348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 憨山大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金剛決疑》 明曹溪沙門 憨山釋德清 撰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與不信耳。
「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憨山大師 【自序】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
「金剛池底金沙布,念念心開七寶蓮。」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五經中之一。修淨土法門,有持名念佛及觀想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觀想為主,故稱十六觀經。 佛因韋提希夫人遭受惡子之難,至心懇禱佛陀。佛陀乃說此十六觀經,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說淨業三福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
紅塵白浪兩茫茫 ,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 招愆多為狠心腸。
眾緣消盡絕疎親。老眼何容著點塵。 莫使六時蓮漏斷。華中已有未來身。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 要得蓮華為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見聞知覺盡常光。心地蓮華暗吐香。 若使六根無染著。自然觸目是西方。 眉閒一道白毫光。諸佛眾生總覆藏。
「開金剛正眼,的信自心,則成佛正因。」— 憨山大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金剛決疑》 明曹溪沙門 憨山釋德清 撰 般若為諸佛母。菩薩之真因。眾生之佛性。生靈之大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是知眾生日用現前。見聞知覺。皆般若之光。端在信與不信耳。
「當下迴光返照。一念熏修。則生死情關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 憨山大師 【自序】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謂生死苦趣。猶如大海。而眾生情想無涯。無明不覺。識浪奔騰。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苦果無窮。不能得度。故云此岸。
「金剛池底金沙布,念念心開七寶蓮。」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為《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經》,為淨土五經中之一。修淨土法門,有持名念佛及觀想念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觀想為主,故稱十六觀經。 佛因韋提希夫人遭受惡子之難,至心懇禱佛陀。佛陀乃說此十六觀經,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說淨業三福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
紅塵白浪兩茫茫 ,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 , 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 , 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 , 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 , 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 , 招愆多為狠心腸。
眾緣消盡絕疎親。老眼何容著點塵。 莫使六時蓮漏斷。華中已有未來身。 初因愛念感娑婆。淨土應須出愛河。 要得蓮華為父母。全憑念念見彌陀。 見聞知覺盡常光。心地蓮華暗吐香。 若使六根無染著。自然觸目是西方。 眉閒一道白毫光。諸佛眾生總覆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終於⋯來到這一步了,看到這樣進展,雖然有些出乎意料,卻沒有特別的恐慌,反而覺得有些⋯安心?
學圍棋的過程,累積題目和對弈似乎是必然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學會靜心去思考,找出最適合的一著。
作ChatGPT 在被遺忘的巷子角落,靜靜地,影子跳著它們莊嚴的華爾滋舞步,那裡藏著一個由時間的低語編織而成的故事。這是一個未曾述說的故事,卻深刻地刻在古老石頭的裂縫和那些敢於夢想的脆弱心靈中。 在這裡,在寂靜的深處,月光穿過夜晚,如絲綢般地編織著它的線索,詩人的筆成為詞語的交響曲。每一
Thumbnail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你是否也想過,既然都是夢幻泡影,為何我們都很難醒過來呢? 為何都還是會深陷夢幻泡影? 因而以假為真,為了面子,為了錢,為了慾望,為了感情,而造惡業,痴迷痛苦和恐懼呢?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剛好朋友讀到「鏡像神經元」
Thumbnail
不知道該怎麼挑選淨化空氣的植物嗎?品種最多的超詳細整理讓你一次解惑! 要淨化什麼?不同植物各有強項! 其實所有植物多多少少都具有淨化空氣的能力,但就像人各有所長,不同植物擅長淨化的汙染物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首先要搞清楚想淨化什麼,比較能選對植物。 揮發性有機物質 二氧化碳與落塵 其他沒有列出的植物
假期的最後一天最喜歡一個人度過了。在哄鬧的熱度之後回歸到自己的房間,同樣的擺設、同樣的環境音,還有一床沒有摺的棉被,都讓我感到安心。
Thumbnail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尖銳,但也是我長久以來心中隱隱好奇的事情。 先簡單說明一下,我學習的是瑪赫西老師帶出來的「超覺靜坐」系統(TM),這套體系已傳有數千年歷史,以往都只在聖山中,由師父將一切知識與技術傳給弟子,目的是維持知識的完整與純淨性。
Thumbnail
《返校》是個文藝腔頗重的IP,影集裡甚至使用了詩人蕭詒徽的得獎詩作〈乘客〉,作為方芮欣的作品。〈乘客〉與影集有著巧妙的互文,不僅在原詩意境上開展出其他解讀,也呼應方芮欣、劉芸香等人被遺棄、無法融於世界的感受,以及劇中人物殘破的自我價值。理解〈乘客〉這首詩,不僅能一窺劇中角色心境,甚至預示了劇情發展。
Thumbnail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終於⋯來到這一步了,看到這樣進展,雖然有些出乎意料,卻沒有特別的恐慌,反而覺得有些⋯安心?
學圍棋的過程,累積題目和對弈似乎是必然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學會靜心去思考,找出最適合的一著。
作ChatGPT 在被遺忘的巷子角落,靜靜地,影子跳著它們莊嚴的華爾滋舞步,那裡藏著一個由時間的低語編織而成的故事。這是一個未曾述說的故事,卻深刻地刻在古老石頭的裂縫和那些敢於夢想的脆弱心靈中。 在這裡,在寂靜的深處,月光穿過夜晚,如絲綢般地編織著它的線索,詩人的筆成為詞語的交響曲。每一
Thumbnail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你是否也想過,既然都是夢幻泡影,為何我們都很難醒過來呢? 為何都還是會深陷夢幻泡影? 因而以假為真,為了面子,為了錢,為了慾望,為了感情,而造惡業,痴迷痛苦和恐懼呢?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這個話題,剛好朋友讀到「鏡像神經元」
Thumbnail
不知道該怎麼挑選淨化空氣的植物嗎?品種最多的超詳細整理讓你一次解惑! 要淨化什麼?不同植物各有強項! 其實所有植物多多少少都具有淨化空氣的能力,但就像人各有所長,不同植物擅長淨化的汙染物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首先要搞清楚想淨化什麼,比較能選對植物。 揮發性有機物質 二氧化碳與落塵 其他沒有列出的植物
假期的最後一天最喜歡一個人度過了。在哄鬧的熱度之後回歸到自己的房間,同樣的擺設、同樣的環境音,還有一床沒有摺的棉被,都讓我感到安心。
Thumbnail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尖銳,但也是我長久以來心中隱隱好奇的事情。 先簡單說明一下,我學習的是瑪赫西老師帶出來的「超覺靜坐」系統(TM),這套體系已傳有數千年歷史,以往都只在聖山中,由師父將一切知識與技術傳給弟子,目的是維持知識的完整與純淨性。
Thumbnail
《返校》是個文藝腔頗重的IP,影集裡甚至使用了詩人蕭詒徽的得獎詩作〈乘客〉,作為方芮欣的作品。〈乘客〉與影集有著巧妙的互文,不僅在原詩意境上開展出其他解讀,也呼應方芮欣、劉芸香等人被遺棄、無法融於世界的感受,以及劇中人物殘破的自我價值。理解〈乘客〉這首詩,不僅能一窺劇中角色心境,甚至預示了劇情發展。
Thumbnail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