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感|一週工作四天可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英國為期半年的一項實驗:嘗試讓員工一週只工作四天,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呢?多數員工反映在工作方面:效率變高了、工作時能更專注於完成任務;在休假方面: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員工請病假的狀況明顯的減少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等等...實驗結束後,有高達91%的雇主打算繼續實施這樣的制度,並定案為永久公司政策。減少員工的工時並不會減少員工的創意和工作效率,對公司來說反而是利大於弊!

最近台灣也發起一週工作四天的連署,截止時已有5736附議,達到連署門檻,將等候有關機關6月26日回應。台灣平均年總工時仍位居全球第四,在高工時的工作環境之下,犧牲許多寶貴的時光,或許也正是因為疫情三年的期間,讓人們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該如何取得平衡,工作之餘能享受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光,才是保有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在閱讀〈深度工作力〉這本書時,也剛好讀到一個觀念:時間少,通常你會更善加利用。在職場文化中太多瑣碎的的例行公事無形之中佔據太多時間,例如有太多的郵件、訊息要回覆,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太多了而導致一個現象:感覺自己忙了一天,但正事卻沒做多少?

雖然我身處的工作環境是學校,卻也是一樣的狀態,光是群組就有4~5個,行政群組、科群組、家長群組、班級群組等,一天從進校門開始便有各式的訊息不斷湧入,當“通知“變成一件太過方便的事時,是很容易造成訊息混亂或是所謂的“谷歌記憶效應”,谷歌記憶效應正是應運網路太過發達,明明可以用腦袋記得的事,卻因為搜尋、看群組太方便,而不肯花腦力去記憶,當腦袋認知到“反正等等再查就好”,久了大腦便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漸漸的就感覺自己好像有健忘症,會忘記很多交辦的事項,相對的也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確認的動作。

所以為什麼一週上班四天的實驗結果是可行的,其實就在於工作能否順利完成不在於完成的時間給了多少,而是有沒有辦法專注的在時間內完成手上的工作,達到有效率的處理每件事,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深度工作力。

以下是我自己的工作小心得:

一日代辦事項

每天早上確認今天要完成的項目,便能在一天內充分利用空擋完成待辦事項,把能先完成的項目完成,一天下來也會較游刃有餘,不會感到一直被時間追著跑!

移除分心事物

準備要好好做正事時最怕的就是有事情讓你分心,其實很多社群的通知都不是緊急事件,若一直去查看手機反而讓自己無法專心手邊事物。通常我會關閉所有社群通知,並且戴上耳機,讓外界的聲音也不要干擾,如此可以專心把一件事好好完成。

設定時間內完成

時間一旦多,就很容易有拖延症,準備做一件事時,我會給自己設定好時間,例如一小時內要改完作業,或是一小時內要寫完podcast大綱等等,給自己限縮時間,無形中也會有點壓力,如此更可以避免自己分心!

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思考時間

這是我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覺得最重要的一部分,現在是人群高度合作的社會,常常一天下來資訊轟炸,很難有時間回歸到自己的思緒,作者說,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專注思考一件事情,而這段時間不用太長也不用刻意,可以是慢跑的時候,也可以是洗澡的時候...,利用每天的自己獨處的一段時間深思一個工作問題或是單純的和自己對話清空自己的思緒,我覺得這些是很棒的抗焦慮方式。

在這淺薄時代,深度工作力將會是你的超能力。
raw-image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你也喜歡閱讀,歡迎追蹤一起分享成長。

FB粉絲專頁:莫墨老師的療心說畫

Podcast頻道——聽聽老師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莫莫老師的療心說畫
58會員
131內容數
閱讀——透過閱讀看到不同人的思維與觀點,藉由閱讀認識世界推敲人生。
2023/10/14
 人們常談論著自由,但自由到底是什麼?在李尚龍《沒有退路,才有出路》一書中,對自由有著如下的解釋: 自由就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大多相應著實力與能力,以及是否有為自己多鋪設了幾條路以供選擇。
Thumbnail
2023/10/14
 人們常談論著自由,但自由到底是什麼?在李尚龍《沒有退路,才有出路》一書中,對自由有著如下的解釋: 自由就是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而選擇權,大多相應著實力與能力,以及是否有為自己多鋪設了幾條路以供選擇。
Thumbnail
2023/10/11
連假和朋友聚餐時,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平常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只有很大聲的:蛤? 一時之間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Thumbnail
2023/10/11
連假和朋友聚餐時,朋友突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平常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只有很大聲的:蛤? 一時之間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Thumbnail
2023/10/0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想法⋯
Thumbnail
2023/10/04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 這本書的第一版是2014年,並於2018年公視翻拍成科幻懸疑電視劇,猶記得當時這部戲劇的討論度非常的高,大家針對教育、青少年、父母等等都有諸多的想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終結時間管理 嚴格來說,你一天不該做太多事,不該想將分分秒秒填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我花了很久才悟出這點,我前非常偏好以工作量來評估成果。 一般人最常用忙碌當擋箭牌,避免去做幾樣很重要,卻會讓人不自在的行動。想要創造「忙碌表像」,幾乎有無限的選擇:你可以打給
Thumbnail
終結時間管理 嚴格來說,你一天不該做太多事,不該想將分分秒秒填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我花了很久才悟出這點,我前非常偏好以工作量來評估成果。 一般人最常用忙碌當擋箭牌,避免去做幾樣很重要,卻會讓人不自在的行動。想要創造「忙碌表像」,幾乎有無限的選擇:你可以打給
Thumbnail
目前算是有四份工作,一份正職、兩份兼職、一份接案。 外加上最近終於認命要考多益,決定半年後赴考,目標金色證書,是以這半年的每一天還要額外再撥出練習英文的時間。 以及,每天寫一篇文章、一週健身兩到三次、兩週回家一次,構成了現在的生活狀態。 四份工作還是游刃有餘的方法 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專門為了消耗
Thumbnail
目前算是有四份工作,一份正職、兩份兼職、一份接案。 外加上最近終於認命要考多益,決定半年後赴考,目標金色證書,是以這半年的每一天還要額外再撥出練習英文的時間。 以及,每天寫一篇文章、一週健身兩到三次、兩週回家一次,構成了現在的生活狀態。 四份工作還是游刃有餘的方法 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所有專門為了消耗
Thumbnail
英國為期半年的一項實驗:嘗試讓員工一週只工作四天,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呢?多數員工反映在工作方面:效率變高了、工作時能更專注於完成任務;在休假方面: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員工請病假的狀況明顯的減少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等等...
Thumbnail
英國為期半年的一項實驗:嘗試讓員工一週只工作四天,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呢?多數員工反映在工作方面:效率變高了、工作時能更專注於完成任務;在休假方面: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員工請病假的狀況明顯的減少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等等...
Thumbnail
適度示弱 + 刻意聚焦,讓自己試試一個禮拜,看會有什麼心得感受 : )
Thumbnail
適度示弱 + 刻意聚焦,讓自己試試一個禮拜,看會有什麼心得感受 : )
Thumbnail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今天的內容會幫助你解答以下疑惑: 1.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事情很多,時間不夠用? 2. 為什麼我的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流逝了,該如何規劃時間,提高效率? 3. 一整天下來,重要的事都沒做完,卻忙於處理一些雜事或瑣事,感覺自己每天都在瞎忙,怎麼辦?
Thumbnail
今天的內容會幫助你解答以下疑惑: 1. 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事情很多,時間不夠用? 2. 為什麼我的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流逝了,該如何規劃時間,提高效率? 3. 一整天下來,重要的事都沒做完,卻忙於處理一些雜事或瑣事,感覺自己每天都在瞎忙,怎麼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