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40】效率太高反而被更多工作懲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過去是能者多勞,現在則是「能者過勞」?其實工作效率高,反而更有機會幫自己多留白、獲得充電空間。

曾聽過幾位分別在學術界和產業界闖蕩的資深前輩們,曾在一些場合和才剛出社會的我分享:「我們熱愛工作很好,全力追夢也很棒,但不需要太拼,記得把時間給自己和家人朋友。」

每位都可以說是在自己領域的高手、領導者,不過在達到許多同行都稱羨的成就後,都講了類似的話。

慢慢來,比較快。

在資方眼裡,如果你在短時間內能產出更多有效的成果,表示你比別人好用。不過從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適度示弱刻意聚焦,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更穩。長期來說,這也能帶給公司團隊更大成果效益,如果他們能懂得長期佈局、珍惜人才的底層邏輯的話。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關於適度示弱

這裡不是鼓勵大家從此就開始偷懶、兩手一攤擺爛,成為薪水小偷,而是用時間成本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有能力在越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表示你的單位價值比其他人更高。

這也不代表你要把每分每秒都燃燒殆盡,而是增加自己能喘口氣、刻意留白的時間來回血、來充電,讓下一次的衝刺效果更好,進入良性循環。

只是記得提醒自己,每個人每天就 24 小時 (或 1440 分鐘),能注意力又被各種資訊訊息、活動任務切割得支離破碎,讓能全神貫注的黃金時間又更短了。

我們也是人,每天做牛做馬、燃燒殆盡後才方休,長期下來其實對自己、對團隊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就像動畫「鬼滅之刃」裡的主角群和人類中戰鬥力最強的「柱級」劍士,當開啟臉上的斑紋印記時,短時間內能大幅提升能力和戰力,所向披靡。但根據漫畫設定,開啟斑紋的劍士通常活不過 25 歲,簡單來說就是向自己的未來借命。

雖然只是漫畫中也許是誇飾了些,但某程度來說也很寫實。

關於刻意聚焦

把時間填滿滿,讓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其實比較容易,要讓自己氣定神閒、從容不迫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專注解決反而難得多。

現代社會的人太容易分心、太想一次做很多事情、太想短時間內完成太多目標。

試試一個方法:一次專注一件事情 (do one thing at a time),一天完成一個目標 (achieve an objective in one single day)。

一開始練習時,每天早上 (或前一天晚上) 先寫下 3 件今天 (明天) 要達成的事情,整天最大的目標就是完成這 3 件事情。如果有突發事件或發現設定選擇有誤,讓自己最多只能替換 1 件,以後就會越定越準。

這會讓自己有預期的身心準備、更有目標感、刻意讓自己的心力時間聚焦在特定事情上,聚精會神地完成設定的小目標,每天得到小成就感,再逐步往更有挑戰、更複雜的目標前進。

如果已經駕輕就熟,就可以試試看設定你每天的 one thing。問題來了,那該要如何決定這一件事情呢?

什麼事情你做了會讓其他事情變得簡單或是變得不必要?(What's the one thing you can do, such that by doing it, everything else will be easier or unnecessary?)
《The One Thing》by Gary Keller

那就是它了!

適度示弱 + 刻意聚焦,讓自己試試一個禮拜,看會有什麼心得感受 : )


---

如果你正面對職場事業上的挑戰困難,歡迎追蹤、寫信給我,或直接預約免費諮詢會議,看看是否能協助到現在的你 : )

vocus / Facebook / shawnsunlin@gmail.com / 預約諮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dor Chang-avatar-img
2023/05/14
人不是機器,需要適當的休息和放鬆。不過事情做好比做快更重要。累了、倦了、是否忘記自己的【初心】?https://vocus.cc/article/6451d662fd8978000191709a
Dr. Soonli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8/03
Pedor Chang 對呢!做對、做好很多時候比做得快更重要 : ) 謝謝 Pedor 的文章分享,很有共鳴~
邱晶玉-avatar-img
2023/05/22
有欸 我有做,就是適當充電然後應該是被認為安逸惡勞
Dr. Soonli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5/23
邱晶玉 不同角度或角色的解讀可能會不同,工作時專注投入、休息時便好好充電,畢竟身體和心理健康才是讓自己能走得更遠、更好的本錢呢 : )
avatar-img
Dr. Soonlin 簡單人生研究院
77會員
125內容數
幫助你 🚀 提升表達力 🎯 突破教學力 ⭐ 解鎖變現力
2024/08/30
我很喜歡閱讀, 買書也沒有在手軟的, 有時候無意間翻到一本書, 看到裡面的一段話,甚至只是一句話, 會有種當頭棒喝、相見恨晚的感覺...
2024/08/30
我很喜歡閱讀, 買書也沒有在手軟的, 有時候無意間翻到一本書, 看到裡面的一段話,甚至只是一句話, 會有種當頭棒喝、相見恨晚的感覺...
2024/08/29
在這個忙碌的社會, 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 每天還被工作追著跑, 要想讓自己工作被老闆和客戶看到, 在對的時機用好的方式表達出來很重要...
Thumbnail
2024/08/29
在這個忙碌的社會, 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 每天還被工作追著跑, 要想讓自己工作被老闆和客戶看到, 在對的時機用好的方式表達出來很重要...
Thumbnail
2024/08/29
說話的方式, 不只是表達字面上的意思, 那些沒有直接說出來的, 可能正在透露更多的訊息呢~
Thumbnail
2024/08/29
說話的方式, 不只是表達字面上的意思, 那些沒有直接說出來的, 可能正在透露更多的訊息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終結時間管理 嚴格來說,你一天不該做太多事,不該想將分分秒秒填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我花了很久才悟出這點,我前非常偏好以工作量來評估成果。 一般人最常用忙碌當擋箭牌,避免去做幾樣很重要,卻會讓人不自在的行動。想要創造「忙碌表像」,幾乎有無限的選擇:你可以打給
Thumbnail
終結時間管理 嚴格來說,你一天不該做太多事,不該想將分分秒秒填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我花了很久才悟出這點,我前非常偏好以工作量來評估成果。 一般人最常用忙碌當擋箭牌,避免去做幾樣很重要,卻會讓人不自在的行動。想要創造「忙碌表像」,幾乎有無限的選擇:你可以打給
Thumbnail
客戶一直夢想退休後,要去完成環遊世界。結果,退休後三個月,就撒手人寰,沒有機會用自己的雙腳去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對時間的誤解是什麼? 誤解1:我們總想要把時間「用到最滿」,會告訴自己,今天效率很好,過得很充實。 誤解2:更多的時間等於更多的生產力。 誤解3:不斷忙碌是好事。 誤解4:時間是無法控制的
Thumbnail
客戶一直夢想退休後,要去完成環遊世界。結果,退休後三個月,就撒手人寰,沒有機會用自己的雙腳去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對時間的誤解是什麼? 誤解1:我們總想要把時間「用到最滿」,會告訴自己,今天效率很好,過得很充實。 誤解2:更多的時間等於更多的生產力。 誤解3:不斷忙碌是好事。 誤解4:時間是無法控制的
Thumbnail
英國為期半年的一項實驗:嘗試讓員工一週只工作四天,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呢?多數員工反映在工作方面:效率變高了、工作時能更專注於完成任務;在休假方面: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員工請病假的狀況明顯的減少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等等...
Thumbnail
英國為期半年的一項實驗:嘗試讓員工一週只工作四天,這個實驗結果如何呢?多數員工反映在工作方面:效率變高了、工作時能更專注於完成任務;在休假方面:有更充足的休息時間,員工請病假的狀況明顯的減少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身心更加健康等等...
Thumbnail
適度示弱 + 刻意聚焦,讓自己試試一個禮拜,看會有什麼心得感受 : )
Thumbnail
適度示弱 + 刻意聚焦,讓自己試試一個禮拜,看會有什麼心得感受 : )
Thumbnail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心流的概念並不特別要求時間總量,而是確定要做的事情能夠確實做到的那一段時間要能是專注的。
Thumbnail
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我想是很多打工人一輩子的疑問 包括我自己,也非常癡迷於提升效率 常常會研究很多增加效率的方法 像是番茄鐘啊、數位管理工具Trello、Notion等等 工作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覺得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效率 但在討論工作效率之前,一定要先定義一個重要的問題 何謂有效率?
Thumbnail
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我想是很多打工人一輩子的疑問 包括我自己,也非常癡迷於提升效率 常常會研究很多增加效率的方法 像是番茄鐘啊、數位管理工具Trello、Notion等等 工作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覺得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效率 但在討論工作效率之前,一定要先定義一個重要的問題 何謂有效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