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比起驅逐分心時間,刻意安排分心時間,是作者提出的方法。 讓我們在安排深度工作時段時,有理由告訴我們想分心的內心:等到可以休息的時間就可以了。
而我們的專注力仍然有限,因此要透過實驗去覺察我們能夠完全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是多少?
舉例:我能夠完全專注畫圖的時間大約是45分鐘,而這45分鐘我大約需要15分鐘達到專注狀態。一旦到達這個時限,我的大腦就會不安分的思緒飄走、想起來走走,想喝水。
於是我參考番茄鐘工作法,將時間進行以下切割:
45工作-3短休息-45工作-20長休息
在短休息中除了喝水走動外不做他事,在長休息中閱讀以持續訓練大腦的專注肌肉。而接觸網路的娛樂是禁止的。
只有在進行以上兩個循環,大約四小時過去後,(大約也到了吃飯時間)可以打開網路收發訊息吸收其他資訊。
而這當中我遇到的難題是:在畫圖過程中我需要觀看圖片資料,經常需要即時搜尋,經常我會在搜尋途中好奇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於是在接下來的半小時到一小時,我會不小心漫遊在網路間滿足我突發的好奇心,直到驚醒自己浪費了應該工作的時間。
以上難題可以分為兩個問題
目前我應用的參考策略為『刻意安排分心』
我將查找圖片這個任務限縮在工作開始前的固定時間:20分鐘。將需要的資料下載,時間結束後離線作業。有了時間限制,我更能專注在我必須搜集下來的重要資料中。
將必須完成的專案變成小目標,並且用月曆的方式可視化你的達成率是一種建立成就感的方式,也更清楚的檢視你的成效量表。並在每週結束時,將這週的預期成效和實際成效做深入檢討,也是必要的功課之一。
例如學習語言、閱讀、研究植物等都是我也同樣喜歡,以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與專注度才能成就的事物,作者也提到比起用淺薄的休閒方法(看社群、刷影片)來讓大腦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專注的做喜歡的事情更有助於大腦放鬆且在不會影響心智專注肌肉的力量。
在事件與事件的節點,停下來問自己:「現在做什麼最好?」
給予自己的第二系統選擇,而不是任由第一系統的惰性將時間消耗。
(參考快思慢想的大腦一、二系統理論)
實踐步驟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