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的社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考試報告很多壓力大時,朋友邀我一起玩線上遊戲來放空,剛開始打一場就結束,到現在只要一回家就想趕快找朋友打怪,總會不小心玩太晚而忘了打報告,或是到了凌晨才開始寫,結果隔天睡過頭遲到或甚至沒去上課……」

上述情境有沒有似曾相識的經驗呢?可能也曾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從實務經驗當中,遇見不同年齡的個案時常聽見他們描述自己的困擾深陷其中,不知該怎麼辦而前來尋求協助。

在這個時代,大部分人使用手機瀏覽網頁、社群媒體、蒐集資訊或和三五好友傳訊息視訊通話的情形愈來愈普及,不管是上課、上班、吃飯、走路或搭乘大眾工具,甚至連上廁所也是機不離手。網路科技相當即時便利,在需要的時候為我們解決許多問題;不過也占據了很多時間,被其影響而不自知。然而近十年來有關網路使用或網路沉迷、網路成癮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反映出教育或輔導人員、醫生,甚至是父母都相當關注這個議題,值得我們重視思考。

先從離不開的社群來做些討論吧,是什麼讓我們對社群媒體如此沉迷呢?它滿足了我們什麼樣的需求?像是:

1.滿足親密感:由於網路可以達到立即性的互動與交流,心情不好的時候,PO文到FB或Instagram就可以馬上得到其他人的關心安慰,正因如此,它滿足了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對親密感的需求,好像有了這些社群網站,我們就不再孤獨。

2.渴望被認同:在生活中,要被肯定往往需要花費一番努力,才有辦法達到他人認可的成就。但在社群上,這一切變得容易許多,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寫一段文字,甚至PO一張照片,就可以換來好幾個「讚」,隨著按讚數愈來愈多,我們的自我價值好像也愈來愈高,那種被認同的渴望,好像也被這些「讚」給滿足了。

3.獲得情緒抒解、轉移注意力的空間:當面臨生活壓力無處躲藏,網路世界提供了我們最快捷且方便的方式,可以快速逃離或避開現實中的難題,這與心情煩悶時倒頭睡覺、看電視,其實本質上滿相似的,都是為了暫時不去碰觸惱人的情緒。

你呢?對你來說可能還滿足了哪些需求,可以寫下你的發現,有機會一同檢視自己對於社群的需求,進而去思考網路對自己的影響,倘若我們想做的是滿足這些需求,那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或可能來滿足這個需求,網路不只是唯一的方式呢!

再來觀察自己滑手機的狀況如何,從中或許會發現你能調整的部分。可以從幾個部分做自我觀察,例如拿出手機時通常都查看什麼?多久會看一次?使用時間多長?哪個時間點最常使用?在什麼樣的情況或情緒下會想要滑手機?例如:無聊、心情不好、睡不著的時候。

觀察自己是否在某些共通的情形就想滑手機,想想在這些時刻,除了滑手機是否有其他替代方式。生活上的小改變,可以協助我們更有覺知,只不過習慣的養成需要一些時間,也請給自己時間及機會做看看,視需求、情況隨時做調整,逐步找到社群網絡與生活間的平衡,脫離被手機網路控制,形成新的生活模式。

Photo by youssef naddam on Unsplas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成材不成癮的沙龍
4會員
28內容數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2/23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近日關於網紅管教打小孩受到社會局關切的議題,也在父母圈中引起蠻多的討論。有時候我也會接到家防單位的邀請,去瞭解與協助一些因打傷孩子的家長上親職的課程或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可能並非常常動手打孩子,有時是因為累積情緒一段時間,突然大爆發,或者是孩子的狀態實在無法管控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14
文/王郁君 諮商心理師 自己的孩子漸漸要來到青春期的年紀,對於青春期的樣貌雖然都早已略知一二,但仍想透過一些書籍的大腦科學理論,來讓我們面對青春期孩子們時能夠更有些預備。我稍微整理一下從本書看到的一些重點,來跟大家分享! 以往我們固有的知識,大概只會從青春期的孩子主要變化受到「性荷爾蒙」的影響,所以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2022/11/07
這兩年有機會跟著貞屏老師一起學習有關癮的議題,從網路成癮、關係成癮、物質成癮等去了解所服務的案主,對我來說獲益頗多,有更多的反思與提醒!隨著科技的發展、載具的改變,深感反映在人際互動的現象是,當我們不在面對面對話的時候,有可能失去了一個學習傾聽、同理他人的機會,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科技驟變的時代,你的的大腦跟著進化了?跟著退化了?跟著轉型了?跟著變形了?是你用了手機,還是手機用了你呢? 時代的變動物換星移、天地否變,這是身為現代的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由猿人、智人來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後的發明~智能手機,人們至今未知能否駕馭了?或在似真似
Thumbnail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生活的確需要有意義的連結。可是,即使是不斷地滑手機,看看有多少人為自己點讚、有多少訂閱數、有多少留言,我們在現實世界當中,可能只會為我們帶來一點點的優越感,對於我們的個人成長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自從手機出現了之後,有一個現象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不少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對方找到機會
Thumbnail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生活的確需要有意義的連結。可是,即使是不斷地滑手機,看看有多少人為自己點讚、有多少訂閱數、有多少留言,我們在現實世界當中,可能只會為我們帶來一點點的優越感,對於我們的個人成長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自從手機出現了之後,有一個現象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不少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對方找到機會
Thumbnail
因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獨處已變成一種技能。現在的科技生活,早已讓人不必說話,也能進行交流。把這種情況想得浪漫點的話,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彷彿是某種心電感應。但使用社群,倒也不見得等於在進行社交。現今人們使用手機最常見的狀態,莫過於一直在網路上,接近無意識地漫遊。
Thumbnail
因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獨處已變成一種技能。現在的科技生活,早已讓人不必說話,也能進行交流。把這種情況想得浪漫點的話,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彷彿是某種心電感應。但使用社群,倒也不見得等於在進行社交。現今人們使用手機最常見的狀態,莫過於一直在網路上,接近無意識地漫遊。
Thumbnail
只要手機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受到影響,總是想點開看看,下意識的滑動手機畫面。 手機對專注力的影響 我常常發現,自己總會無意識的使用手機,無聊的時候滑一下、尷尬的時候滑一下,有時打開手機響查點資料,又不小心被跳出來的通知吸引,過了一回又忘記原本想做什麼。 手機的存在感 訊息通知 聊聊天
Thumbnail
只要手機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你的注意力就開始受到影響,總是想點開看看,下意識的滑動手機畫面。 手機對專注力的影響 我常常發現,自己總會無意識的使用手機,無聊的時候滑一下、尷尬的時候滑一下,有時打開手機響查點資料,又不小心被跳出來的通知吸引,過了一回又忘記原本想做什麼。 手機的存在感 訊息通知 聊聊天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經過了121天,第三次恢復使用社群軟體。 IG登出,臉書限制一天使用3分鐘的時間(因為偶爾想寫寫東西) 理由是,擔心自己用不好的方式攝取多巴胺,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 看著一篇篇的網路貼文,我沒有在理解文字,也沒有想要社交。 我只是享受著,指尖滑過螢幕的快感,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制約。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