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預算水平下,究竟該優先考慮入主高階定位低編成的車款?亦或是低階定位高編成的選項?

相同預算水平下,究竟該優先考慮入主高階定位低編成的車款?亦或是低階定位高編成的選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些日子(2023年5月下旬),Subaru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宣佈,Forester全數編成訂價均調降10萬元,而此舉也讓其入手門檻,有感下修至與自家5月中正式登台的全新第3代大改款Crosstrek相差無幾,這隨即衍生出一個問題,即購車時究竟該優先考慮高階定位低編成的品項,亦或是低階定位高編成的車款?以下筆者同樣為你解惑。

raw-image

市場層面分析

文章開頭筆者直接先說明結論,即以主流市場來說,若你對於個別項目並無特定需求,或平時用車場合包含其它限制條件(如停車空間有限、自身相當重視動力性能等),則在相同預算水平下,優先選擇高階定位低編成的車款,才是更明智的做法。這是為何?欲釐清筆者給出此等答案的理由,我們大致可分為兩方面進行探討,其一即市場層面,另外則是有關車輛本質部份。

首先看到市場面向,基本上這部份內容大致可再細分為「級距」與「保值率」兩種角度進行探討。級距方面,這可謂新車市場最現實的問題之一,定位較低的級距相比高階級距,前者先天即遜色一籌,且這類差異幾乎無法仰賴後天任何改變來「翻身」。比如你今天購入台灣現今新車市場非豪華品牌售價最貴的CUV,則無論事後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它依舊是輛CUV,與任何一款中型SUV相較,基本上層級已無法比擬。再舉個更實際的例子,就算你今天入手一輛Mercedes-Benz C300,相較於E200 Luxury,前者終究只是C-Class,與E-Class在基礎分類上便存在定位高低的區別(若不額外勾選任何配備,C300與E200 Luxury兩者價格相同)。

▲Mercedes-Benz S350d可謂當今S-Class在台最「入門」的編成,但即便如此,相信應該也不會有人因為這樣就認為它不是輛S-Class。

▲Mercedes-Benz S350d可謂當今S-Class在台最「入門」的編成,但即便如此,相信應該也不會有人因為這樣就認為它不是輛S-Class。

接著看到中古市場保值率方面,同樣現實的部份是,車輛的保值率大致來說,並不會視該車款的編成高低或配備豐富度而有明顯調整。我們同樣以Mercedes-Benz E-Class、C-Class來舉例,無論是E300運動版或E200 Avantgarde,一旦數年後流至中古市場,兩者在保值率方面並不會有明顯差距(假設年份、里程、車況及顏色等項目均無差異),而若加入C300進行比較,C300的保值率基本上仍視為「C-Class」,反觀前兩車則屬「E-Class」,存在根本上之差異。

之所以台灣整體中古車市場會呈現這類「級距、車款先決,編成、配備相對不算重要」的局面,主要與二手車自身一個難以忽略的特性有關,即「一車一況」。基本上現今台灣消費者挑選中古車的首要關鍵,多為「車況先決」(也應當如此),再接著考量年份、里程,以及動力型式、顏色等,嚴格來說除非個人日常用車得顧及特定需求,否則編成、配備所佔的比重著實相對不高。另一方面,由於部份車款低端編成搭配排氣量較小的引擎,意即可節約日後所需定期繳納的排照稅、燃料費,此點正巧切中多數二手車買家的喜好,同樣為高規編成保值率並無明顯優勢的原因之一。

▲除了級距定位,車款彼此間的「世代」亦可納入購車考量因素,一般來說建議「買新不買舊」,以Forester及Crosstrek為例,若非急需用車,倒是可等待大改款Forester的到來。

▲除了級距定位,車款彼此間的「世代」亦可納入購車考量因素,一般來說建議「買新不買舊」,以Forester及Crosstrek為例,若非急需用車,倒是可等待大改款Forester的到來。

本質層面分析

讀完上述內容,相信你應已能大致了解,就總體市場層面來說,在價格近似的前提下,選擇高階定位低編成的車款才更為划算(明智),那麼緊接我們進入車輛「本質」部份,看看為何依然會得出相同的答案。

車輛本質部份同樣可分為兩方面進行說明,即「設計規格」及「調校水準」。設計規格的部份相對容易理解,舉例來說,Toyota Prius採用的是TNGA-C平台,而Toyota RAV4則建構於定位更高階的TNGA-K平台(兩者均屬中型級距車款),基本上可大致看做原廠在設計Prius之初,其整體產品所預定達到的「標準」就不及RAV4。除了平台型式外,其它細部硬體「用料」有所區隔亦屬預期之內,因此即便上述2車款中,Prius的入手門檻較高(部份原因為其PHEV動力型式導致),配備水準大致亦相差無幾(均以Hybrid動力進行比較),但除了架構、設計規格遠比表面上看到的配備更有價值(因可能涉及剛性、安全等表現),真正論及車款定位,依然是RAV4高出一截,也相對推薦購買(除非主觀上你更喜歡Prius或基於其它理由)。

raw-image
▲一般來說,高階級距車款的內裝用料、豪華感會較低階級距優異,該特性亦相對難以透過對照規配表等「紙上作業」看出。

▲一般來說,高階級距車款的內裝用料、豪華感會較低階級距優異,該特性亦相對難以透過對照規配表等「紙上作業」看出。

調校水準部份,對於一般消費者則可能較為抽象,因其相對難以透過展間靜態賞車的形式進行感受,但簡單來說,即有關各別車款方方面面的表現(或稱使用體驗),其實硬體規格僅佔少部份,真正決定性的因素乃為「調校」。舉例來說,同一具引擎在高階車款的NVH表現多會優於低階車款,這便是調校水準帶來的差異,此外,高階車款的底盤素質等動態駕馭感受,也多擁有不遜於低階車款的均衡性,亦為應優先考慮高階定位車款的原因,結論即高階車款普遍具備較佳的「體質」(Porsche Cayenne與Audi Q7彼此間便擁有差異甚大的駕馭感受,這也是調校所造成的結果,可別再誤以為相同平台的車款開起來都一個樣,但豪華品牌的調校水準不一定優於非豪華品牌)。

raw-image
▲以BMW旗下iDrive人機介面為例,即便均屬8.X版本,低階車款與高階車款除了螢幕大小等硬體規格可能有所差異,或許也具備不同的使用感受。

▲以BMW旗下iDrive人機介面為例,即便均屬8.X版本,低階車款與高階車款除了螢幕大小等硬體規格可能有所差異,或許也具備不同的使用感受。

▲消費者追加預算購買高編成車款,主要僅能提升其「特定」層面的實力(如動力性能、部份功能/場合使用感受等),唯有選擇高階級距車款,才能帶來全方位更優異的使用體驗。

▲消費者追加預算購買高編成車款,主要僅能提升其「特定」層面的實力(如動力性能、部份功能/場合使用感受等),唯有選擇高階級距車款,才能帶來全方位更優異的使用體驗。

選定車款後該優先考慮高規或入門編成?

先前內容大致已將為何在價格近似的條件下,應優先考慮入主高階定位低編成車款的理由述說完畢,接著筆者要來探討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即針對已鎖定特定車款的消費者來說,究竟高規、入門編成該選哪個划算?有關此問題,這裡筆者同樣先說明結論,除非特定配備對你來說算是實質需求(實質需求主要指的是「需要」而非「想要」),或該車款的市場定位上游出現斷層等(如Toyota Sienta等車款),否則就大方向而言,在理性考量後能滿足買家大部份用車環境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低規編成相對划算。之所以給出這樣的答案,背後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就是將預算花在刀口上,接著我們同樣舉例進行說明。

▲長期以來台灣人購車其實頗喜歡花錢買配備,於是某些品牌便「順應潮流」推出特仕車的銷售手法,但嚴格來說這類商品並不是真正划算。(圖片來源:Nissan台灣官網)

▲長期以來台灣人購車其實頗喜歡花錢買配備,於是某些品牌便「順應潮流」推出特仕車的銷售手法,但嚴格來說這類商品並不是真正划算。(圖片來源:Nissan台灣官網)

▲雖然總體來說,入手一輛車款的低編成相對划算,但需留意某些車款的入門編成乃主推租賃市場,其保值性亦可能遜於主流等級,反倒不建議一般消費者購買。

▲雖然總體來說,入手一輛車款的低編成相對划算,但需留意某些車款的入門編成乃主推租賃市場,其保值性亦可能遜於主流等級,反倒不建議一般消費者購買。

假設電調駕駛座位置記憶功能對你來說,毫無疑問算是非常重要的需求,那麼在購車當下選擇編成時,僅需由入門依序往頂規尋找,直至該項配備出現為止,另外若該品牌旗下車款的選用配備並非以「套裝」方式同綑販售(歐系豪華品牌居多),則改採單獨勾選實質需要的項目即可。不過這裡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即汽車在台灣現今仍屬非高頻率購買(換購)商品,因此就一般消費者而言,在購買新車、自身對不同車款感受等經驗沒那麼充足的情況下(多數買家可能一生當中僅會購入/使用2、3輛車),或許較難判斷哪些配備為實質需求,哪些配備則屬「想像中可能需要」(特別是踏入展間面對各式精美型錄或業代的「介紹」之下,另外初次換購更高級距車款的買家,亦有一定機率會出現什麼配備都很重要的消費心理)。

▲不同車款的價格比較應包含檯面下折讓,而若該品牌的配備選用涵蓋「包裝」形式,建議可將各別Package視做單獨一個編成以避免混淆。

▲不同車款的價格比較應包含檯面下折讓,而若該品牌的配備選用涵蓋「包裝」形式,建議可將各別Package視做單獨一個編成以避免混淆。

▲在台灣購車傾向鎖定低端級距,或較重視個人主義的消費者,最終多選擇高階編成,反觀豪華品牌買家則相對喜愛入手低階編成(不含外匯車或其它非原廠/總代理銷售管道),主要為各別族群消費心態與大環境導致。

▲在台灣購車傾向鎖定低端級距,或較重視個人主義的消費者,最終多選擇高階編成,反觀豪華品牌買家則相對喜愛入手低階編成(不含外匯車或其它非原廠/總代理銷售管道),主要為各別族群消費心態與大環境導致。

這裡提供一個解決辦法,即無論你目前是否經常開車,從現在起僅需留意較常使用的配備即可,基本上許久才操作一次的配備就表示並不重要,無需特別設想一些「理想狀態」,或萌生一輛車既然打算持有如此長的年限,入手高編成相對不易反悔這類念頭,其實到頭來便有可能因為這些堆疊出的「多餘」配備使用率不高、無法明顯提升整體用車品質、徒增故障等而感到浪費錢。

最後,筆者想對每位正考慮購車的消費者再提個建議,即當你已鎖定一款車,並考量自身需求致配備編成、預算逐步往上堆疊時,也應永遠抱持橫向比較的視野,看是否當下已能購得其它品牌更具競爭力等選項,才是能再進一步避免買錯產品的不二法門。舉個例子,當你已鎖定Toyota Corolla Altis,且正考量是否需抬高預算「直上」Hybrid動力,但其實近似價格水平幾乎可購入Mazda3 Sedan(Corolla Altis Hybrid入手門檻84.5萬元,Mazda3 Sedan扣除接單生產編成的入手門檻86.8萬元),此時除非Hybrid動力對你來說的確屬實質需求,或每年約5,500元的稅賦差距為難以忽視的負擔,還是Corolla Altis Hybrid自身某些特質/配備正合你的「胃口」等,否則Mazda3 Sedan的綜合實力基本上並不遜於Corolla Altis Hybrid(何況前者還具備進口身份),這便是不少消費者購車時所容易忽略的視角。

▲如BMW M3這類具特殊身份的頂規高性能編成,其保值性大致上與常規動力不可一概而論。

▲如BMW M3這類具特殊身份的頂規高性能編成,其保值性大致上與常規動力不可一概而論。

raw-image
avatar-img
TC的愛車天地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集結車輛試駕、油耗測試等內容,主要解析各車款的綜合實力與市場定位,無論是潛在消費者或車迷均值得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主要受大環境影響,近期車壇「電動車」(BEV)這個主題可謂相對熱門,特別是隨著Luxgen n7即將上市,更再進一步推升買家對BEV的關注度,然而相信更多消費者在意的是,究竟在2023年第4季這個時刻,電動車是否已適合優先列入口袋名單?亦或者何種類型的使用者較適合考慮電動車?且看本文分析。
即便時至今日這個資訊傳播相對透明的年代,筆者偶爾仍會在網路上看到類似「因為XX車款或XX品牌在台灣道路的能見度高,所以買它基本上不會錯」的言論,但這樣的說法真的合理嗎?藉由本文筆者將持續分享自身的見解,供廣大消費者參考。
不知你可曾注意到,如今台灣乘用新車市場B-segment以下的平價選項已所剩無幾,然而對照目前大環境經濟條件,理論上應該是這類車款要大放異彩的時刻,那麼造成此等反差的背後原因究竟為何?難不成大家普遍都口是心非,「嘴上說沒錢,在家狂數錢」?透過本文筆者將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許事實跟你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主要受大環境影響,近期車壇「電動車」(BEV)這個主題可謂相對熱門,特別是隨著Luxgen n7即將上市,更再進一步推升買家對BEV的關注度,然而相信更多消費者在意的是,究竟在2023年第4季這個時刻,電動車是否已適合優先列入口袋名單?亦或者何種類型的使用者較適合考慮電動車?且看本文分析。
即便時至今日這個資訊傳播相對透明的年代,筆者偶爾仍會在網路上看到類似「因為XX車款或XX品牌在台灣道路的能見度高,所以買它基本上不會錯」的言論,但這樣的說法真的合理嗎?藉由本文筆者將持續分享自身的見解,供廣大消費者參考。
不知你可曾注意到,如今台灣乘用新車市場B-segment以下的平價選項已所剩無幾,然而對照目前大環境經濟條件,理論上應該是這類車款要大放異彩的時刻,那麼造成此等反差的背後原因究竟為何?難不成大家普遍都口是心非,「嘴上說沒錢,在家狂數錢」?透過本文筆者將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許事實跟你想像中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