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適合優先考慮入主電動車嗎?

2023/12/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主要受大環境動力系統轉型趨勢等影響,可發現近期車壇相對熱門的話題,多與「電動車」(BEV)這個主題有關,特別是近期隨著首款自產電動小客車Luxgen n7即將上市,更再進一步推升買家對BEV的關注度,然而相信更多消費者在意的是,究竟在2023年第4季這個時刻,電動車是否已適合優先列入口袋名單?亦或者何種類型的使用者較適合考慮電動車?且看本文分析。

(圖片來源:Luxgen台灣官網)

(圖片來源:Luxgen台灣官網)

造就電動車崛起的主要原因

有長期關注台灣車壇的網友應該多知曉,約莫2019年中之後,整體環境便逐漸形成一股「油電大戰」的氛圍,雖然隨著新型態產品的導入,發生此等局面並不難預料,但仔細推敲便能發現,無論是「挺電派」或「挺油派」,似乎雙方彼此都有站得住腳的理由,顯然形塑出油轉電趨勢的背後原因,並非單純僅與動力系統自身特性相關。鋪墊了這些,那究竟造成電動車崛起的主要推手為何?答案其實相當明確,就是「政策」!

raw-image
raw-image
▲近期電動車之所以相對受到重視,與中國大陸政策向BEV「傾斜」存在高度關聯(別忘了中國大陸現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推測為當地自主品牌在內燃機領域的技術積累,短期內已無法與歐美日各大車廠競爭,進而另闢蹊徑所致,畢竟在純電的世界裡,現階段各車廠的「起跑線」相當,類似情況在Luxgen等內燃機動力系統調校水平欠佳的車廠亦能得見(Luxgen未來發展重心可說已轉向電動車,另外參照其偏長的改款週期亦尤為重要)。另外,因時下會優先考慮入手BEV的消費群體有別於燃油車款,對Hyundai等部份車廠/集團來說可謂一難得的「洗牌」機會,目前全球電動車版圖亦已逐漸形成所謂「八國聯軍」的態勢,原先由德國、日本車廠佔據主導地位的局面正遭受挑戰。

▲近期電動車之所以相對受到重視,與中國大陸政策向BEV「傾斜」存在高度關聯(別忘了中國大陸現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推測為當地自主品牌在內燃機領域的技術積累,短期內已無法與歐美日各大車廠競爭,進而另闢蹊徑所致,畢竟在純電的世界裡,現階段各車廠的「起跑線」相當,類似情況在Luxgen等內燃機動力系統調校水平欠佳的車廠亦能得見(Luxgen未來發展重心可說已轉向電動車,另外參照其偏長的改款週期亦尤為重要)。另外,因時下會優先考慮入手BEV的消費群體有別於燃油車款,對Hyundai等部份車廠/集團來說可謂一難得的「洗牌」機會,目前全球電動車版圖亦已逐漸形成所謂「八國聯軍」的態勢,原先由德國、日本車廠佔據主導地位的局面正遭受挑戰。

這裡筆者要先提及的是,自這股油電大戰風氣形成以來,網路上某些人士(甚至包含廣義所謂的「業內人士」)的言論,其實容易讓電動車在消費者心中塑造出「代表著未來」、「定位相對高端」或「技術水平較高」等印象,但客觀事實並不能如此看待(至少在2023年第4季這個時刻還不能這麼說),筆者接著舉例說明。我們知道如今智慧型手機已幾乎全面取代傳統行動電話,平板也侵蝕了部份筆電市場,然而前述例子大致都可歸納出一個共同點,即背後這股隱形的推手都是「消費趨勢」。講得白話些,整個過程即一項新型態商品問世後,便獲得使用者喜愛,進而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自發性進行購買,最終達成取代或瓜分既有產品市佔的局面,另外也常伴隨著技術層面的升級迭代。

▲主要基於馬達先天特性,燃油車的經濟行車速率仍明顯高於電動車,因此高速路段能耗依舊是BEV的罩門(偏偏長途出行相信多數人仍會優先選擇高速公路),現階段車廠多仰賴提升動力電池容量進行消弭,但也需建置較高功率的充電設備或更密集的慢充樁進行配套。

▲主要基於馬達先天特性,燃油車的經濟行車速率仍明顯高於電動車,因此高速路段能耗依舊是BEV的罩門(偏偏長途出行相信多數人仍會優先選擇高速公路),現階段車廠多仰賴提升動力電池容量進行消弭,但也需建置較高功率的充電設備或更密集的慢充樁進行配套。

▲電動車補充能源所需的時間明顯高於燃油車在現今已算是常識,而這樣的劣勢面對高速公路場景特別容易被放大(因對於時間成本的影響相對明顯),因此於高速公路沿線或休息站建置充電樁便顯格外重要。

▲電動車補充能源所需的時間明顯高於燃油車在現今已算是常識,而這樣的劣勢面對高速公路場景特別容易被放大(因對於時間成本的影響相對明顯),因此於高速公路沿線或休息站建置充電樁便顯格外重要。

看出來了嗎?上述這類基於消費趨勢造成產品迭代的現象,與電動車現今仍高度仰賴政策推行的局面存在本質上之差異,前者為自發性產生,反觀後者則非如此,而廣大買家應思考的是,若一項產品的強項遠大於缺點,那還需要靠政策「硬推」嗎?這就是目前市場上燃油與純電各有擁護者的主要原因。小結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更準確的說,汽車動力系統的「電氣化」是必然趨勢,因油、電兩種不同形態的動力確實各有優缺,彼此也能發揮互補之效,另外動能回收機制亦為提升整體車輛能效的重要途徑(汽柴油燃燒在日常生活中均為不可逆的趨勢,透過內燃機轉換為動能就是用掉了,然而動能回收機制僅可存在於電氣化動力系統當中),但BEV未來數年在台灣的市場規模、成長力度,仍與政策面高度相關。

▲現階段開電動車出遠門,相較於燃油車仍需有更完善之行程規劃,舉凡充電站停用、故障等無法連接的突發狀況均需納入考量,估算每段行駛里程不宜過度樂觀。

▲現階段開電動車出遠門,相較於燃油車仍需有更完善之行程規劃,舉凡充電站停用、故障等無法連接的突發狀況均需納入考量,估算每段行駛里程不宜過度樂觀。

▲台灣雖然不像其它溫帶國家/地區需面對寒冷氣候,但仍需注意溫度對鋰電池性能的影響(包含充放電效率、可用電容量等),另外就BEV來說,車艙供暖也需額外耗費能源,因此冬季駕馭的電耗、續航里程將有感打折,若是車輛常於都會區短途行駛,前述因素的影響還會再進一步放大(主要因電池相對較難充份加溫)。

▲台灣雖然不像其它溫帶國家/地區需面對寒冷氣候,但仍需注意溫度對鋰電池性能的影響(包含充放電效率、可用電容量等),另外就BEV來說,車艙供暖也需額外耗費能源,因此冬季駕馭的電耗、續航里程將有感打折,若是車輛常於都會區短途行駛,前述因素的影響還會再進一步放大(主要因電池相對較難充份加溫)。

現階段電動車相比燃油車的具體優勢

大致了解電動車的崛起背景及概略產品特性後,我們可得知現階段BEV主要礙於補充能源的方式及充電站密度等因素,在實用、便利性方面仍不比燃油車,換句話說即目前BEV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因其使用上尚具備明顯弱項,主要僅能憑藉營造「亮點」吸引買家上門(否則部份品牌也不需自建充電網路,雖然基於BEV自身保養週期相對較長等特性,充電體系亦堪稱維持品牌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即便如此,難道電動車就真的一無是處嗎?而網路上時不時便會看到有人提及,開過電動車就徹底愛上它的說法究竟是怎麼回事?緊接筆者就帶你來聊聊現今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最顯著的優勢。

raw-image
▲台灣現階段並未大規模導入「限購限駛燃油車」等高度管制的政策推廣電動車,目前免牌照稅、汽燃費等做法嚴格來說仍算是鼓勵性質。

▲台灣現階段並未大規模導入「限購限駛燃油車」等高度管制的政策推廣電動車,目前免牌照稅、汽燃費等做法嚴格來說仍算是鼓勵性質。

現階段電動車最吸引人的產品特性,即每單位金錢花費所能得到的動力,這也是時下不少品牌對自家BEV的操作方式,講得白話些,在燃油性能車的世界裡,「每匹馬力需花費多少錢」常常是車迷間茶餘飯後掛在嘴邊的話題,然而其「標準」與電動車相較下,基本上可說瞬間黯然失色。舉個明顯的例子,搭載4.4升V8渦輪機體、擁有625hp最高輸出的BMW X6 M Competition要價來到760萬元起,反觀採用3馬達架構、擁有1,020hp最高輸出的Tesla Model X Plaid只需不到350萬元便可入手,因此電動車如今對部份消費者來說,大致已可視做進入性能世界的敲門磚。

▲有人曾說動力就像是口袋裡的錢,你永遠不會嫌它少,因此市面上大馬力的車款多具備一定吸引力,而在現今排污管制等政策影響下,更堪稱BEV另闢「戰場」的絕佳途徑之一。

▲有人曾說動力就像是口袋裡的錢,你永遠不會嫌它少,因此市面上大馬力的車款多具備一定吸引力,而在現今排污管制等政策影響下,更堪稱BEV另闢「戰場」的絕佳途徑之一。

令人咋舌的還不只如此,前述提及現今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最顯著的缺點—補充能源便利性,對於主要將車輛視做「玩具」的買家來說,恰巧不是重點,其與駕馭高性能車款當下,便不那麼重視油耗的概念雷同(畢竟駕馭這類車款也不太常跑長途或應付臨時行程)。因此筆者認為,面對純電大軍的來襲,諸如Volkswagen Golf GTI、Ford Focus ST,甚至AMG C43等中階以下定位的燃油性能車款將「首當其衝」(畢竟諸如歷史情懷等這類虛無縹緲的信仰,現在看來已逐漸有些「吃老本」的態勢),未來亦值得持續觀察。

▲雖然在電動車的世界裡,動力變得「平價」許多,但仍需留意某些車款的性能表現,將隨電量高低狀態而有明顯區別(包含回充性能)。

▲雖然在電動車的世界裡,動力變得「平價」許多,但仍需留意某些車款的性能表現,將隨電量高低狀態而有明顯區別(包含回充性能)。

raw-image
▲即便現今不少BEV將智慧座艙包裝成自身主要亮點之一,但電動車與智慧座艙兩者乃各自代表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為動力型式,後者則主要攸關人機介面設計,且只要對照一番便知(上圖為全新第2代BMW X2中控佈局,下圖則是其衍生純電版本iX2),近期燃油車款開發時亦已導入智慧座艙概念,另外有關行駛平順性、車室靜謐水準、底盤駕馭表現,甚至空間利用度等特質,與燃油、純電動力型式同樣不存在絕對關聯。

▲即便現今不少BEV將智慧座艙包裝成自身主要亮點之一,但電動車與智慧座艙兩者乃各自代表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為動力型式,後者則主要攸關人機介面設計,且只要對照一番便知(上圖為全新第2代BMW X2中控佈局,下圖則是其衍生純電版本iX2),近期燃油車款開發時亦已導入智慧座艙概念,另外有關行駛平順性、車室靜謐水準、底盤駕馭表現,甚至空間利用度等特質,與燃油、純電動力型式同樣不存在絕對關聯。

此時此刻適合踏入電動車的世界嗎?

行文至此,相信最多人在意的部份,仍是開頭提及的問題,即2023年末這個時刻,究竟適不適合優先考慮入主電動車?畢竟就市場數據來看,現階段BEV新車銷售正持續繳出頗高的成長率。這問題雖然可預料並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但筆者認為若你同時僅能擁有1輛車,並主要將它視做「工具」角色(解決代步需求,使用場景較多樣化)來看待的話,建議約莫可待2030年後再考慮吧(反正購買汽車這類商品「等等黨」通常會是贏家)!反之若你的用車屬性較偏重「玩具」傾向,或允許同時擁有2輛以上汽車供自由運用,那麼即便基於「想要大於需要」的立場,入主嘗鮮倒也無妨。

▲雖然時下在台販售的電動車款已不在少數,亦有部份品牌開出具一定C/P值的入手門檻,但現階段主要仍礙於經濟規模等因素,整體市場目前依舊未有真正「平價」的BEV,也成為其相對不易普及的主因之一。

▲雖然時下在台販售的電動車款已不在少數,亦有部份品牌開出具一定C/P值的入手門檻,但現階段主要仍礙於經濟規模等因素,整體市場目前依舊未有真正「平價」的BEV,也成為其相對不易普及的主因之一。

▲主要受電池技術瓶頸影響,現階段BEV最顯著的弱項之一即儲能密度不高(相比燃油車),以至於小型級距車款相對容易突顯續航里程欠佳的問題,因此目前市面上電動車多位處中型級距以上定位。

▲主要受電池技術瓶頸影響,現階段BEV最顯著的弱項之一即儲能密度不高(相比燃油車),以至於小型級距車款相對容易突顯續航里程欠佳的問題,因此目前市面上電動車多位處中型級距以上定位。

▲綜觀車壇現況,BEV相比燃油車大致仍處於起步階段,故短期內可能存在軟硬體技術迭代較快的現象,結合汽車本身屬高單價商品的特質,多數消費者可能難以「追上」車廠的腳步,現階段抱持嘗鮮心態的消費者入手前需稍加留意。

▲綜觀車壇現況,BEV相比燃油車大致仍處於起步階段,故短期內可能存在軟硬體技術迭代較快的現象,結合汽車本身屬高單價商品的特質,多數消費者可能難以「追上」車廠的腳步,現階段抱持嘗鮮心態的消費者入手前需稍加留意。

▲目前市面上不少BEV的人機介面(或多媒體系統)主打支援OTA(Over-the-air)更新,但需留意的是,軟體無論怎麼升級都有其極限(無法超越自身硬體極限),即功能、算力都不可能無止盡擴充,另外某些「先購買以保有後續啟用資格」的做法,嚴格來說主要為開發成本提前轉嫁,建議買家入手前再三思考(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付了錢之後得過多久才能完整使用該項功能)。

▲目前市面上不少BEV的人機介面(或多媒體系統)主打支援OTA(Over-the-air)更新,但需留意的是,軟體無論怎麼升級都有其極限(無法超越自身硬體極限),即功能、算力都不可能無止盡擴充,另外某些「先購買以保有後續啟用資格」的做法,嚴格來說主要為開發成本提前轉嫁,建議買家入手前再三思考(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付了錢之後得過多久才能完整使用該項功能)。

筆者之所以給出此等答案的原因其實很單純,主要即約莫2023年末這個時刻,論及整體實用程度、便利性,電動車仍難以「從容處理」所有燃油車能應對的場景,另外多數消費者應具備一個基本認知,就是買家根本無需關注電動車未來是否會成為小客車的主流動力型式!對於多數理性消費者來說,購車這項決定相信主要是為了滿足代步需求,因此做出在銀貨兩訖當下,能立刻解決問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抉擇才是真正明智,假設若干年後,得益於周邊基礎設施已相當普及等客觀條件改變之下,使電動車能從容應付絕大多數使用者的「硬性需求」時,BEV才真正適合列入普羅大眾優先考慮購買的選項之一,更遑論後續發表的電動車其技術水平還更為先進,價格亦有不低的機率較現今划算。

▲一般消費者其實根本無需理會「XX車廠至20XX年前欲推出多少款電動車」,或「根據XX調查機構、XX組織出具的報告顯示,XX車廠電動化的腳步多超前/落後」等新聞,這類訊息更多是給所謂「業內人士」或投資人閱覽,唯有產品(車款)正式發表當下才算塵埃落定,否則一切只是口號,若自身較欠缺判斷力,則相對容易被帶風向。

▲一般消費者其實根本無需理會「XX車廠至20XX年前欲推出多少款電動車」,或「根據XX調查機構、XX組織出具的報告顯示,XX車廠電動化的腳步多超前/落後」等新聞,這類訊息更多是給所謂「業內人士」或投資人閱覽,唯有產品(車款)正式發表當下才算塵埃落定,否則一切只是口號,若自身較欠缺判斷力,則相對容易被帶風向。

▲一名成熟理性的消費者,其實無需盲目擁戴特定型式動力系統,因此與其談論BEV未來是否將成為主流,筆者倒認為現階段諸如PHEV、HEV等車款應盡可能導入,提供買家更多元的選擇才是合乎時宜的做法。

▲一名成熟理性的消費者,其實無需盲目擁戴特定型式動力系統,因此與其談論BEV未來是否將成為主流,筆者倒認為現階段諸如PHEV、HEV等車款應盡可能導入,提供買家更多元的選擇才是合乎時宜的做法。

至於前面提及,現階段BEV新車銷售正處於顯著成長的狀態,惟其主要原因仍難以擴大解釋與所謂長期趨勢有所關聯,要知道電動車不過近3年多才大舉入市,對於一項具備基礎成熟度的新產品來說,初期投入市場因基數不大,伴隨高成長率不過是「正常現象」之一,單看某些特定指標可能較易對日後局勢判斷失準(頭3~5年能有高成長率不代表往後3~5年必然如此)。最後,筆者仍要強調,本文的宗旨並非要再度挑起「油電大戰」或勸退電動車(前面已提及不同型式的動力各有所長),而是接下來面對越來越多BEV登台,針對現階段電動車的主要特性及其優缺點,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提供消費者決策時參考,以期望大家都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電動車整體是否比燃油車「乾淨」?答案至今仍見仁見智,但可以確定在汽車領域中,這類打著環保愛地球議題的背後,實質上已部份被利用為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手段。

▲電動車整體是否比燃油車「乾淨」?答案至今仍見仁見智,但可以確定在汽車領域中,這類打著環保愛地球議題的背後,實質上已部份被利用為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手段。

▲現階段電動車在能源補充(充電)方面還有一項不便之處,即充電站營運方多要求使用者下載自家APP並註冊會員,雖然背後原因可推測主要應與建立使用習慣數據庫有關,但對消費者來說,業者之間若能進行更全面的整合或普及線下多元支付方式,著實為提升BEV整體使用滿意度的關鍵。

▲現階段電動車在能源補充(充電)方面還有一項不便之處,即充電站營運方多要求使用者下載自家APP並註冊會員,雖然背後原因可推測主要應與建立使用習慣數據庫有關,但對消費者來說,業者之間若能進行更全面的整合或普及線下多元支付方式,著實為提升BEV整體使用滿意度的關鍵。

▲即便現今部份電動車擁護者喜愛以「充電比加油便宜」來說嘴,保養週期也較燃油車長,但充電所需耗費的隱性時間成本,長期累積下來其實相當可觀(以每月行駛1,000km計算,BEV普遍至少將累積1小時充電時間,反觀燃油車加油約莫僅需10分鐘,而這還只是單1個月數據),另外需留意的是,目前電動車仍無法比照手機等3C產品可讓消費者邊充邊用(即車輛充電當下大致可暫時視做「顧路」),因此諸如Tesla等部份車廠替旗下車款預先安裝娛樂性質APP的做法,嚴格來說難以視為附加功能,僅能算是一種「變相補償」。

▲即便現今部份電動車擁護者喜愛以「充電比加油便宜」來說嘴,保養週期也較燃油車長,但充電所需耗費的隱性時間成本,長期累積下來其實相當可觀(以每月行駛1,000km計算,BEV普遍至少將累積1小時充電時間,反觀燃油車加油約莫僅需10分鐘,而這還只是單1個月數據),另外需留意的是,目前電動車仍無法比照手機等3C產品可讓消費者邊充邊用(即車輛充電當下大致可暫時視做「顧路」),因此諸如Tesla等部份車廠替旗下車款預先安裝娛樂性質APP的做法,嚴格來說難以視為附加功能,僅能算是一種「變相補償」。

raw-image
TC的愛車天地
TC的愛車天地
有別於時下主流汽車媒體,「TC的愛車天地」以專業、深度做為核心理念,提供車輛相關多元資訊與議題探討,值得愛車的你長期追蹤關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