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到底怎麼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晚餐時刻,2歲孩子坐在餐桌,湯匙突然掉到地上,大聲爆哭,
身為家長,你的反應是...
(1) 大聲斥責,湯匙掉地上而已,哭什麼哭
(2) 一臉厭惡、什麼話都不說,把湯匙撿起來
(3) 循循勸導,不可以這樣喔,這樣是不對的
--
在此之前,先談人類大腦的基本概念。大腦分成很多部分,有各自不同功能;
#右腦:感受情緒,以及解讀非語言訊息
#左腦:幫助邏輯思考並組織成句子
#整合大腦協同合作,大腦各部分才能良好運作。
孩子從右腦認識世界,透過經驗來瞭解這世界的運作,會把玩具放嘴巴(觸覺)、觀察他人的表情(視覺)、不舒服時會爆哭崩潰(非語言)...等。當左右腦尚未整合完成,情緒常讓孩子不堪負荷、混亂、不安、攻擊他人...。
身為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的是 #整合大腦,化解孩子的擔心和恐懼(右腦),同時,幫助孩子說出他可理解的事實和邏輯(左腦)。
--
當孩子情緒已經發飆失控了,用語言(左腦)孩子也聽不進去、講什麼都沒用,
刺激孩子、恐嚇、大罵、落井下石,
只會引發生物本能 ─ 攻擊 / 逃避/ 呆 (乖、順從)
同理孩子的處境,孩子哭鬧不是他願意的,而是表達不出來、做不到。
這也是很多教養專家提出 #先同理情緒 的原因。
幫助孩子連結左右腦,#同理情緒(右腦),#說出發生事情的經過(左腦),經過多次練習,孩子越能理解到底怎麼一回事,也能提高 #情緒耐受度
[補充]
大腦整合分為橫向整合(左右腦)、縱向整合(上下腦)
左腦:邏輯
右腦:情緒
上層腦:三思而後行
下層腦:衝動、直覺、求生本能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幫助孩子 孩子整合大腦 邏輯 情緒 思考 秩序/規則 යාය 左腦 右腦 經驗 (視/聽/觸/味/ 語言 嗅) 非語言 小孩先發展右腦 孩先發展右腦,透過右腦認識世界 20-25歲大腦才成熟! 反思筆記」的圖形
查看洞察報告和廣告
留言
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反思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覺察自己必須改變,然後呢? 看了很多育兒資料、職能專家、各式各種專家,越看越心慌,慌的是他們講的我看得懂,但我做不到啊! 紙上談兵容易,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就在面前,花招百出...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覺察自己必須改變,然後呢? 看了很多育兒資料、職能專家、各式各種專家,越看越心慌,慌的是他們講的我看得懂,但我做不到啊! 紙上談兵容易,一個活生生的孩子就在面前,花招百出...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孩子邊吃晚餐邊說: 🧒🏻「媽媽我頭腦在想邊玩遊戲耶!」 🧒🏻「頭腦在這嗎?」指著頭 🌱「對喔~」 她指著頭🧒🏻:「我都用頭腦想事情。」 我指著胸口🌱:「妳怎麼知道妳是用頭腦想事情,而不是用心想事情呢?妳有時候會說我心裡想什麼事~我心裡想...」   🧒🏻「我比較喜歡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兩歲的小小孩,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社會化也較不足,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尚處於「自我中心」發展階段。文章提供了父母應對小孩打人行為的方式,建議利用模擬遊戲與情緒卡等方式來理解小孩的想法和情緒,並引導小孩找出打人行為背後的真正意涵,以及替代行為的方式。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覺察與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孩子共同學習。作者分享了一個早晨的情緒事件,如何教訓孩子後,意識到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同時,作者也與 ChatGPT 討論與反思。最終意識到創造支持玩心的學習環境與體驗的重要性,並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這篇文章探討了親子關係、學習環境和情緒管理的議題。
Thumbnail
  台灣家長一般在遇到孩子鬧情緒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命令孩子「三秒鐘停止哭泣」。然而,三秒鐘之後情緒真的就這樣憑空消失了嗎?在還沒弄清楚產生情緒的前因後果前,貿然壓抑孩子的情緒,將使其缺少練習處理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並間接告訴孩子,不允許他擁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導致日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