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創傷纏繞:為何創傷事件總是歷歷在目?該如何解決?

更新於 2023/06/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遭遇創傷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創傷的記憶會一次次重複湧上心頭。那些影像、聲音、味道,甚至觸碰的感覺,都以如此真實的方式再次展現,而我們卻無法擺脫這些痛苦的回憶。
這些經驗無疑令人苦不堪言,難解的是,這些記憶總是那麼清晰,即使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有些人甚至能夠精確描述發生事件的時間、地點和細節,包括幾點、幾分、幾秒,以及當時所感受到的情緒。
「為何創傷經驗會如此深刻?」
首先,從生理功能的角度來解釋,這種強烈的記憶稱為「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當我們遭遇令人震驚、超出我們能承受的臨界值的事件時,過度活躍的杏仁核(Amygdala)會在大腦皮質上刻下深深的痕跡,永久地記錄下這段經歷。直白地說,即當時情緒的強烈程度,遠超自身能承受,讓我們無法忘記。
若以心理角度來切入,其實,每個人都有「完整」的需求。當一個刺激事件發生時,我們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讓這個刺激得到「完整的結束」。然而,無法完整結束的記憶只好在我們腦海中遊蕩、反芻,不斷提醒著我們;在「合理」與「不合理」之間掙扎。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接取了不少的創傷個案,甚是過半以上。我看到的是,有的會迴避事發地點、有的每夜痛苦地魂牽夢縈、有的視而不見想忘記卻無法忘記,甚有的則是用利器來懲罰自己的身體。
「如何應對創傷?」
被理解及傾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步,在我學習心理治療的初期,一直被強調「同理」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努力地扮演傾聽者、陪伴者,若案主陷入悲傷,那我也跟著體驗悲傷;用意也是告訴案主:「別怕,我在,我願意陪你一起感受、一起面對」。這樣做,就是面對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加上一個人,或許就不是那麼可怕了,因為,有人願意陪著我面對。
舔舐傷口是必要的,但,過度地享受在那個被舔舐及愛護的情境裏,那以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則成為一種「自慰」行為。即是過度地沉浸在我有這個經驗(即使是不舒服),用此不完美來吸引他人,或作為一種控訴、攻擊,卻加劇了內心的寂寞。但內心仍無法跨越那道傷口的坎,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告訴自己,我就是那麼糟糕、不幸運的人。
所以,我們應更加著重在於一個步驟,即如何,轉化及昇華內心的那道傷疤這件事。
「學習如何讓自己完整」
憎恨與哭泣,是一種很重要的動力,這我並不否認。亦有許多人靠著許多的負面情緒與經驗,達成了許多人生成就,也賺到了錢財、名聲,在外人眼裏看起來是生命的鬥士、成功的人士,但內心卻是如此空洞。在與自己獨處時,擁有的僅剩焦慮與孤寂。
所以,重編自我故事是重要的事情。轉化語言是很重要的一步,從「因為我過去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只能這樣繼續不幸」,變成「因為過去,讓我變得不一樣,我找到更多的選擇」從對自我描述語言下去著手,可以牽動自身的整體狀態,也就是開始重建人生劇本架構了,那可以幫助自己定錨,重定故事走向的大鋼。
接下來,回到過去負面情緒細節,那時負傷的心靈,你會想怎麼去重新處理呢?那個的時候的你,一定很無助,對周遭的壓迫只能順服,任由外在權勢所踩踏。但是,現在的你已經不一樣了,你是有能力為自己發聲與抗衡外在的不公、好好照料自己的人。擁抱過去負傷的自我,是一件重大的任務,卻也是常人常忽視的一件功課。
經過社會沙場歷練長大的你,你需要認真地告訴過去幼小無助的自己,哪個是「對」哪個是「錯」,教導過去的自己,何為才是適切的處理方式;對當時無能為力的自己說:「無須那麼地自責,那時候你也是盡力了」。這個「我不一樣」便是一種成長的動力,我無需何過去「一樣」。我能長出新葉,長出不一樣的人生。
許多事情都是如此,回到如何對自身的解讀與評價,但能做這件事情的,只有「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我最近從同業那裡聽到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輕女性。案主曾經跟他說過:「我的家人需要我,我需要賺錢;希望在渡過這些難關之後,我能夠去我經常光顧的麵攤,讓老闆多加一顆滷蛋給我。」   這位案主非常年輕,她還是一位大學生,正處在無憂無慮、花樣年華的時光。 然而,她的故事並沒有完美的結局。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狀態,發現,親友離世、意外及自殺離開,是我常接到的主題,除承接此議題的情緒壓力外,我也被迫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在我就讀研究所時,有一部戲劇讓我特別有感,叫做「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出品,主要在講述身為葬儀社的禮儀師,命對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如果我能做多一點就好了,或許…他就不會離開了。」小強難掩失落的情緒,但又像自我隔離般,面無表情地講述這一切。   在聽他的故事時,他無意識地拉了一下衣袖,我注意到了他在手腕上一道一道的傷疤。   面對至親摯友驟然離世,如同自我的一部份也跟著突然消逝;即是內心空了一塊,頓時怎麼修補都補不回來。
市面上有好幾種談及正向激勵的書籍,以及心靈雞湯的講座。裡面所提及的,便是強調給予的重要性。透過給予,你會感受到心靈真正的充實;散發出的能量,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回饋給自己。並且,要學會感恩,那便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這已是大家公認的概念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談?
可以說,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學習而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中性刺激,或挑戰;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會先去做評估,而後,整理自身資源,來因應當下的壓力。但是,有些人會跳過評估的階段,直接連結到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恐懼未發生的事物;甚至產生習得無助【註1】的感受,而陷入憂鬱。 對於焦慮、憂鬱的人來說,他
這是我最近從同業那裡聽到的一則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輕女性。案主曾經跟他說過:「我的家人需要我,我需要賺錢;希望在渡過這些難關之後,我能夠去我經常光顧的麵攤,讓老闆多加一顆滷蛋給我。」   這位案主非常年輕,她還是一位大學生,正處在無憂無慮、花樣年華的時光。 然而,她的故事並沒有完美的結局。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狀態,發現,親友離世、意外及自殺離開,是我常接到的主題,除承接此議題的情緒壓力外,我也被迫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在我就讀研究所時,有一部戲劇讓我特別有感,叫做「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出品,主要在講述身為葬儀社的禮儀師,命對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情境?初入職場的你,在家族聚會中很熱切地想要分享剛到工作環境的酸甜苦辣,你也很期待家人們能與你一同討論,並給予正向的回饋,但你卻聽到……   「這有什麼呀!當初我也是這樣過來的呀,有什麼好在意的。」 「拜託,這件事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那時候就這樣做的……」
「如果我能做多一點就好了,或許…他就不會離開了。」小強難掩失落的情緒,但又像自我隔離般,面無表情地講述這一切。   在聽他的故事時,他無意識地拉了一下衣袖,我注意到了他在手腕上一道一道的傷疤。   面對至親摯友驟然離世,如同自我的一部份也跟著突然消逝;即是內心空了一塊,頓時怎麼修補都補不回來。
市面上有好幾種談及正向激勵的書籍,以及心靈雞湯的講座。裡面所提及的,便是強調給予的重要性。透過給予,你會感受到心靈真正的充實;散發出的能量,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回饋給自己。並且,要學會感恩,那便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這已是大家公認的概念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談?
可以說,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學習而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中性刺激,或挑戰;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會先去做評估,而後,整理自身資源,來因應當下的壓力。但是,有些人會跳過評估的階段,直接連結到擔心、害怕失敗,以及恐懼未發生的事物;甚至產生習得無助【註1】的感受,而陷入憂鬱。 對於焦慮、憂鬱的人來說,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本文中,BB介紹了六種不同的豐盛形式。透過接受這些豐盛形式,人們可以更容易地吸引財富並提升金錢的頻率。文章中還分享了一些個人的經歷和觀察!
Thumbnail
創傷停留在神經系統,主要為自律神經系統。創傷發生時,神經為了保護我們,會將過高激動的能量束縛在一個神經系統裡,同時切斷與其他神經的連結。這被束縛的神經系統,就成了我們經常使用或容易被激發的神經路徑,像是我們多少有存在已久的地雷。 我們常常會因意識到自身能量的強度和潛在的侵略而感到恐懼,並且自動化抵禦
鈴芽之旅,由新海誠編劇兼執導的日本動畫電影。 其實我本來並沒有觀賞太多新海誠的作品,此為第一部,並只大概知道這是致敬日本311大地震這些那些事件與人們。起初就是抱持為甚麼動畫可以在榜上排名呢? 那我還真是萬萬沒想到,幸虧我抱持著這想法姑且一試(成主顧 《鈴芽之旅》主角也就鈴芽正是在311大地震
Thumbnail
摩洛哥8日遭遇百年強震,各國紛紛伸出援手提供救助,這次強震不只衝擊離震央最近的城市馬拉喀什(Marrakesh)歷史建築,也包含了無形傳統技藝...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前幾天晚上突然有一個很深的體悟跟感悟, 覺得很重要一定要跟大家分享。 自阿鳥開始自我療癒以來,不斷地在處理很多的創傷, 久了以後發現,造成創傷的原因大多都來自我們沒有好好被對待,所以我們感到很受傷,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感到無價值感,相信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被愛,不自信,覺得自己不配與不值得更好,覺得
Thumbnail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自己騎著機車,突然就到家了,卻完全忘記自己是走過哪條路、轉過甚麼巷子而到家的?又或者是,你很容易忘記自己的機車停在哪裡,而每一次在機車海中找回自己那台的時候,卻依然無法回想起自己曾經把車停在這裡。 今天哈理斯之所以放下過去八篇的開篇問題「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一台怎樣的機車?」
Thumbnail
這幾年上了些創傷知情的課然後呢? 這本書提到了解發生過什麼事情之後,你該如何復原?知道自己為什麼痛苦,改變面對創傷的方式,及對這世界的看法,進而找到改變人生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音爆浩劫》集結了金來沅、李鍾碩、車銀優三大男神,故事描述被奉為英雄的退役海軍中校姜道英在某天突然接到一通詭異來電,隨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怖攻擊就發生於其昔日同袍家中,迫使其嚴肅以對,在恐怖分子的威脅下努力阻止一場場危機的發生,同時展開追查,卻發現這一切都和過去自己任職於海軍時期所發生的事情有關⋯⋯
Thumbnail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本文中,BB介紹了六種不同的豐盛形式。透過接受這些豐盛形式,人們可以更容易地吸引財富並提升金錢的頻率。文章中還分享了一些個人的經歷和觀察!
Thumbnail
創傷停留在神經系統,主要為自律神經系統。創傷發生時,神經為了保護我們,會將過高激動的能量束縛在一個神經系統裡,同時切斷與其他神經的連結。這被束縛的神經系統,就成了我們經常使用或容易被激發的神經路徑,像是我們多少有存在已久的地雷。 我們常常會因意識到自身能量的強度和潛在的侵略而感到恐懼,並且自動化抵禦
鈴芽之旅,由新海誠編劇兼執導的日本動畫電影。 其實我本來並沒有觀賞太多新海誠的作品,此為第一部,並只大概知道這是致敬日本311大地震這些那些事件與人們。起初就是抱持為甚麼動畫可以在榜上排名呢? 那我還真是萬萬沒想到,幸虧我抱持著這想法姑且一試(成主顧 《鈴芽之旅》主角也就鈴芽正是在311大地震
Thumbnail
摩洛哥8日遭遇百年強震,各國紛紛伸出援手提供救助,這次強震不只衝擊離震央最近的城市馬拉喀什(Marrakesh)歷史建築,也包含了無形傳統技藝...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前幾天晚上突然有一個很深的體悟跟感悟, 覺得很重要一定要跟大家分享。 自阿鳥開始自我療癒以來,不斷地在處理很多的創傷, 久了以後發現,造成創傷的原因大多都來自我們沒有好好被對待,所以我們感到很受傷,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感到無價值感,相信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被愛,不自信,覺得自己不配與不值得更好,覺得
Thumbnail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自己騎著機車,突然就到家了,卻完全忘記自己是走過哪條路、轉過甚麼巷子而到家的?又或者是,你很容易忘記自己的機車停在哪裡,而每一次在機車海中找回自己那台的時候,卻依然無法回想起自己曾經把車停在這裡。 今天哈理斯之所以放下過去八篇的開篇問題「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一台怎樣的機車?」
Thumbnail
這幾年上了些創傷知情的課然後呢? 這本書提到了解發生過什麼事情之後,你該如何復原?知道自己為什麼痛苦,改變面對創傷的方式,及對這世界的看法,進而找到改變人生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音爆浩劫》集結了金來沅、李鍾碩、車銀優三大男神,故事描述被奉為英雄的退役海軍中校姜道英在某天突然接到一通詭異來電,隨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恐怖攻擊就發生於其昔日同袍家中,迫使其嚴肅以對,在恐怖分子的威脅下努力阻止一場場危機的發生,同時展開追查,卻發現這一切都和過去自己任職於海軍時期所發生的事情有關⋯⋯
Thumbnail
您也曾經有過「心理創傷」嗎 最常見的是源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勒索」 造成我們內心對父母的恐懼與陰影 心理創傷「被治好」其實不存在 但它卻以無數的形式 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