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剛舉行過2023畢業典禮,興大校園偶爾還看到一些畢業生,身穿學位服,在各景點留下終身紀念照。校園內少了大批畢業生,顯得寂寥冷清些。
文學院在大學教育體系,原本應是引領風騷、開創校園文化的溫床,奈何整個台灣社會忽略人文學科,學生都已讀得有氣無力,而且一代比一代稚嫩,教授們也顯得欲振乏力。研究成果又是衡量教授品級的絶對要件,衹能是第一流,絶無其他等第,所以,教學方面,普遍沒那麼「給力」了。
上週五返校送交一些文件,順便在人文學院的院區逛逛。當人文學院還未改建前,稱之為〔弘道樓〕。一、二樓是教室,三層以上分別是中文.歷史和外文三系,頂樓是文學院院辦及院級圖書館。教授們的研究室都在同一層樓,因而三系的教授們,彼此都是熟識,也互動十分頻繁。
其後,〔共同必修科〕(後來稱爲〔通識教育中心〕)及〔國政所〕,也進駐〔弘道樓〕,在此之前,整個文學院都還沒有研究所,顯得「小而美」。任何大型活動,也都在地下層大型的〔文學院會議廳〕舉行。印象中李登輝先生曾以台北市長的身份訪問興大,而且,來文學院地下演講廳發表演説。
〔弘道樓〕(文學院)擴大為人文學院之後,加入了〔台文所〕及〔語言中心〕。舊院址唯一留下的遺蹟僅剩下「文學院」三個大字的石碑。碑上字跡是已故書法大師、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臺靜農教授所撰。
我曾在〔弘道樓〕舊文學院區度過寶貴的中年歲月,當時,從我在三樓研究室,就可以望着整個文學院園區。相片中這棵樹,目前已經三層樓高,當時就倚傍在我的研究室窗外,小鳥常常因此飛入我的研究室內。
文學院後來搬到〔綜合教學大樓〕很長一段時間,這座大樓原本是國立空中大學台中校區的物業。我在〔綜合教學大樓〕八樓也擁有研究室,並在此撰寫我個人立足學界的幾本主要著作。文學院日漸壯大,各系研究所都成立了,連博士課程都齊全。各系學生們每四年一個輪換,教師陣營也持續在交替。
一代新人換舊人,這是自然現象。如果「誠.樸.精.勤」是興大的校訓,已經名列「頂尖大學」的興大,還有那個學院的校風依舊,我想,應該是文學院吧?
https://www.potatomedia.co/s/SCYDq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