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每一段溝通,都是「父母自我」、「成人自我」與「兒童自我」之間的交互作用。”
好書分享: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 1: 人間遊戲
作者:艾瑞克.伯恩
翻譯:劉玎
小樹文化出版
源自於先前看的一本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所提到,然後衍伸去查才知道有這麼樣的一本書,早在五六十年前就由作者提出這些個遊戲,背後蘊含著溝通分析(TA)的架構基礎,透過作者拆解的36個常見的心理遊戲,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這些過程中自我覺察,獲得自主性,可以在每一段關係之中不需要陷入這樣遊戲的循環。
兒童自我狀態包含了直覺、創造力以及自發的驅力和樂趣。
成人自我狀態可以處理資料、計算可能性,同時協調父母自我和兒童自我的活動,在兩者之間進行客觀協調。
父母自我狀態產生很多自動反應,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溝通雙方彼此完全互補,那麼這樣的過程與對話就可以無限進行,不論溝通的內容為何,就算雙方都處在父母自我(批評閒聊),或是兒童自我(一起玩耍)都不會違背這樣的規則。
只是當溝通雙方的回應無法互補時,就會呈現許多常見的溝通困境,溝通就可能中斷,並且許多溝通可能還有其隱含的不同狀態。例如可能只是單純詢問你知道我的什麼東西在哪裡,得到的回應卻是你已經不是小孩子或是你怎麼不管好自己的東西,那就會呈現出一種無法繼續下去的溝通。
“這個心理遊戲的目的不是獲得建議,而是拒絕別人的建議。”
你身邊是否有類似這樣的人,總是會抱怨某些情況,聽起來很容易讓人想提供一些建議,但是對於這些建議往往總是拒絕,或者總是會再想出許多反對的理由。對於這樣的遊戲,書裡也明確地指出就必須要壓抑自己有那種「我只想幫你」的心情與行為,內心深處就是兒童自我的那種:看你能怎麼辦這樣的狀態。
與前一個舉例來看,剛好是一個完美的狀態,身為父母或長輩角色總會有那種我只是想幫你,我這樣是為你好,但也許心中某個狀態其實是認知沒有人會按照我們所說的那樣去做,或者是造就被幫助的另一方更自覺能力上的不足,陷入一種自我價值的懷疑。書裡對於這些遊戲有很多鮮明的個案去做拆解,可以留著讓大家去發掘。
歷史意義:代代相傳、難以擺脫的心理遊戲。
文化意義:撫養基本上就是教孩子玩不同的心理遊戲。
社交意義:心理遊戲被夾在消遣和親密之間,逃離無聊又避免親密。
個人意義:人們會選擇和玩相同心理遊戲的人作朋友、同事和知己。
面對生氣的人,要保全他的面子,同時換回他的生氣特權。
每個人都有一點「蠢人」的影子,但必須運用心理遊戲分析維持在最小值。
“釋放或恢復覺察、自發性和親密能力,才能獲得真實人生所需的自主性”
最後這個篇章我認為是本書的精華,作者不是為了讓我們識破或是拆解原來對方的某種溝通其實是一種遊戲的,我們可以如何應對。而是讓我們能夠在種種溝通的過程找到自主性,有意識的自我覺察,這樣才能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互動甚至是親密關係。
覺察: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他人所教的方式來看世界。
覺察講的就是人就活在此時此地,並非他處、過去或未來。
自發性:從混合感受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親密:自發且不含心理遊戲的坦率。
“實現自主性的整個過程就是與父母(以及其他父母自我形式的影響)友好的分開,這樣我們可以偶爾欣然拜訪他們,但不再受他們的支配。”
許多心理相關書籍都會去探究原來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受到了原生家庭多大的影響,同時也告訴我們知道並非為了怪罪,而是為了可以走出來。當我們可以擁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之時,我們也應當避免使用那樣的方式去對下一代,或者就是對於職場新進的世代,這樣彼此才能真正的溝通與對話。
中間那一大段關於心理遊戲的說明與拆解,非常的精彩,許多常見的生活,婚姻,親子溝通的情境都能看見,然而雙方彼此背後都有自己的一個狀態,但又無法誠實的去面對,因而選擇了這樣的心理遊戲去進行,當然我們不需要像心理諮商或是精神科判定去治療,但我們該學會的是自我覺察,把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到此為止,對於一些無法改變的知道可以如何遠離,那就會是一種自主性的展現吧。好書分享給大家,還有另一本人生腳本,未來應該也會納入待讀清單之中。
#阿崴閱讀
#人間遊戲
#TA溝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