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隨筆》012 心喻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7.7.28 良因法師 劄記
心無可為喻
蓮池大師:
心無可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為彷佛,非真也。
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
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
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云妙明真體?
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復如是。

【演蓮法師譯文】
心是無形無相的,沒有任何東西可比喻。大凡用來比喻心的,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姑且取其與心的作用相近似的事物來作喻,使人對於心的概念有所領會,但不可認為心當真就像某種東西。今試舉一、二例來加以說明吧:
譬如以鏡喻心,這是因為鏡能照物,當物體還沒有對著鏡的時侯,鏡不會主動將物體的影像映入鏡中;當物體正對著鏡的時侯,鏡不會因物體的好惡美醜而生憎愛;當物體離開鏡的時侯,鏡不會把物體的影像保留下來。
聖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雖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所不照。
因此用鏡來比喻心,只是取其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畢竟是沒有知覺的,難道心也像鏡沒有知覺嗎?假如心像鏡子一樣冥然不靈,又怎麼可以說它是妙明真體湛然常寂呢?
以此類推,或以寶珠喻心,或以虛空喻心,無論用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良因贊曰:
寂者,不動之體;照著,變化之用。真如體用同時,不可思議。
不得已,以鏡子、寶珠、虛空、水波…來喻此真心。
就只是借事顯理,莫以為離開一切法,
有一物像鏡子、水波等,稱為「真心」者存在。
《永嘉證道歌》:
「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真操實履者,於不可得中得之!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
願此普賢殊勝行。莊嚴無量佛淨土。 地藏宏願報四恩。觀音悲愍濟三途。 普願盡虛空遍法界。沉溺諸有情。 若聞若見者。悉發無上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西方極樂國。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