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的角度來談性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女兒在學校貌似受了點委屈。

高敏感的她,老靈魂的她,即使才五歲,但在某些程度上來說,卻是懂得得讓人心疼。
她總是報喜不報憂。她總是能敏銳地察覺別人的情緒,是否需要主動介入關懷。
她在被同齡的男同學惡作劇時,總是一聲不吭地去收拾,回來也都支字不提。直到旁觀者的同學回家跟媽媽匯報時,才傳入我耳裡。
我問她,被捉弄的時候怎麼想的?
她只是淡然的回答我:「我覺得他可能還不懂事,所以那麼調皮。只要我不理他,幾次過後他就不會再弄我了。」
一歲八個月的她,在妹妹滿月回到家中時,她只是靜靜地站在妹妹床邊,深怕一個動作會把她吵醒。
我們告訴她「妳變身姊姊了,長大了,所以不能再吃嘴嘴囉!」
那一天過後,姊姊就再也沒有碰過奶嘴,連哀求的意願都沒有讓我們感受到一絲。
她總是活在,希望讓身邊的大家都和平與快樂的責任下。
上幼兒園二年了,我只聽過她親口跟我說過二次事件,並請我協助她告知對方家長。

直到她某天無意間緩緩說出,班上男生三番兩次碰觸她的身體祕密部位,以及偷開她的廁所門。

我明白當她說出口,就是希望媽咪能為她做些什麼。
我開啟了跟校方的溝通。只是這一來一回,也著實影響了我對於孩子們性教育的介入方向。
我明白學校的初心。幼兒園年紀的孩子,會對器官有探索的慾望,如果抽離了大人的眼光,其實他們理論上都是不帶有犯罪意念的,應該加強教導的是他們對於人際關係的界限觀念,及互相尊重的概念。
只是在心疼女兒的當下,摻雜著自己已試圖撕毀的零碎記憶,我似乎過度放大了我的焦慮。
當然我也向校方表達了我的理念,犯錯一次可教也,但當重複而之並造成對方的困擾,我不覺得還有百分之百寬容原諒的空間,反而是要請對方也加強家庭教育。

「狗吠火車」

「狗吠火車」

最近看了一些書,加上一些時事的搭配使用,
在和隊友深談的時候,隊友講出了一個神比喻。

「狗吠火車」

火車要經過了,狗兒也想跨越月台。
狗兒沒有意識到火車是因為有著計算好的時刻表,得照著世界運行的模板來運轉。
當火車時刻表沒辦法為了單一的你而延後發車的時間,
要嘛就是你提早穿越月台、要嘛就是你延後或改走另一條路。
當下手足無措的狗兒,忘了有其它方法可循,只知道要杵在原地,持續對著火車吠叫,心裡滿是期待,覺得火車能為你而停下腳步。
我們在旁邊看著狗兒們的吠叫,默不是嘲笑他們的傻,就是事不關己。
可能有少數愛狗人士,能對狗兒們伸出援手。
安撫他們焦急而失措的心,並指引他們另一條康莊大道。
也可能出現其它很有同感的狗群,決定停下腳步,陪他一起吠叫,直到用盡全力。
那吶喊的內心,也縕含著自身的筋疲力盡,也許眼角還含著一些感同深受的眼淚。

這個世界之大,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事何其多。

我們無力去改變大環境的現實,不管是對性別的差異目光,或是對道德的框架。
眾多的口號,期許著更友善而和平的社會,
只是回過頭來,我們還是只能從最基本的出發點去教育小孩。

女權想法的興盛,蔚為一股勢力,我們不再把責任完全加諸於女性。
要檢討的應當是加害者,受害者則是該被保護,不受到二次傷害。
傳統思維傾向鼓吹女性不該穿著裸露、不該製造任何被遐想的機會。
現代則是呼籲女性就也該擁有權利享受任何穿搭,不該只是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我也很想這樣告訴我的孩子們。

妳們應該能擁有跟男性一樣多的權利,自由,及自主權。
可惜,口號在喊,想法正在渲染,但是速度還是不夠快到可以直接運用在這一代。
我能做的,還是只能讓她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在事情的當下要有拒絕的能力,並試圖找到第三者來當保護傘或是人證。
很遺憾的,我還是得讓孩子們知道,爸媽無法24小時隨侍在側,幫她們建立起無限大、無限高的保護牆。

誰都沒有錯,只是立場不同。

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自己的感受,但別人不一定要接受你。
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尊重自己,學會珍惜自己,就代表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

長大的路可能會很波折,但每一個挫折點都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安排。
每一個養分,終將為這片寧土,開出美麗又燦爛的花朵。

-----
📌https://portaly.cc/DPhoebe
各大Podcast收聽平台搜尋《童心燕語》即可找到我的聲音喔
歡迎收聽與訂閱(每週一固定上架新集數)

avatar-img
13會員
60內容數
愛笑愛聊天的燕燕醫師,在探索自己人生的路途上,花費了不少心血,卻也收穫良多。想用正向意念的方式感染每一個看到我的文字的你/妳,陪我一起走在自我覺察的路上吧!享受人生要為我們帶來學習的課題。體會、接納、並勇往直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燕燕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一個很惱人的小事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情緒,就是因為在那背後藏著一隻平常看不見的大象。而那正是心理沒有處理過的自我情緒或壓力,左右著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遇到小事情而誘發的情緒反應。 我以為我的人生就是一切順遂。 一直到,擁有了自己的家,我才發現這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夜裡傳來的即時新聞,把我捲入了過去的記憶裡。 再多的感傷及不捨,也喚不回一個脆弱的生命。 打開「DI DA DI」與「過完冬季」,反覆品味著那迷人的音色與韻味, 這位巨星,給世人留下的大多都是正面、積極的印象。 也許對眾多歌迷來說充滿無限惋惜,但對她來說可能是種極大的解脫。
我們不需要成為多厲害的教養專家,只需要尊重孩子犯錯的權利,並向她們表達我們的心意。 我們給的愛,孩子們都能感受到; 但我們給的怒,孩子們卻不一定明白為什麼。 溝通一直都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課題,對孩子也是,對家人也是,對朋友、同事更是。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我不知道她可不可以遵守她的約定。 我也不知道還要提醒她幾次、經歷過幾次戰爭,她才能真正明白「尊重對方」的定義。 但我只能確定的是,我明白了我跟她之間,想法的落差,而這也是親子之間溝通的最大縫隙。 其實很多時候,我真的忘了她還只是個孩子。
我們總是得生活在一個群體裡,不管是家庭、校園、職場、甚至是短程公車上的一個相遇。 不同的場合裡,我們忙著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之間的互換,可以是相輔相成,也可以是相愛相殺。 我想要給孩子們的典範是什麼? 每次我問自己這一個問題之後,就立刻平息了剛剛遇到挫折的衝動想法,反而能靜靜地重新讓自己再出發。
每一個很惱人的小事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情緒,就是因為在那背後藏著一隻平常看不見的大象。而那正是心理沒有處理過的自我情緒或壓力,左右著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遇到小事情而誘發的情緒反應。 我以為我的人生就是一切順遂。 一直到,擁有了自己的家,我才發現這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夜裡傳來的即時新聞,把我捲入了過去的記憶裡。 再多的感傷及不捨,也喚不回一個脆弱的生命。 打開「DI DA DI」與「過完冬季」,反覆品味著那迷人的音色與韻味, 這位巨星,給世人留下的大多都是正面、積極的印象。 也許對眾多歌迷來說充滿無限惋惜,但對她來說可能是種極大的解脫。
我們不需要成為多厲害的教養專家,只需要尊重孩子犯錯的權利,並向她們表達我們的心意。 我們給的愛,孩子們都能感受到; 但我們給的怒,孩子們卻不一定明白為什麼。 溝通一直都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課題,對孩子也是,對家人也是,對朋友、同事更是。
我知道過一陣子她還是會忘記教訓,還是會踩到同一個地雷。但我也相信,孩子們會在重複的練習中成長。 也許我發個脾氣、打罵一下,會讓她立刻得到教訓。可是我可能也會心情鬱悶好一陣子。 教養的過程,不就是充滿各式挑戰嗎? 沒有絕對的正解,條條大路也不一定通羅馬,但能用自己最喜愛、最舒適的方式,自己也有安全感。
我不知道她可不可以遵守她的約定。 我也不知道還要提醒她幾次、經歷過幾次戰爭,她才能真正明白「尊重對方」的定義。 但我只能確定的是,我明白了我跟她之間,想法的落差,而這也是親子之間溝通的最大縫隙。 其實很多時候,我真的忘了她還只是個孩子。
我們總是得生活在一個群體裡,不管是家庭、校園、職場、甚至是短程公車上的一個相遇。 不同的場合裡,我們忙著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之間的互換,可以是相輔相成,也可以是相愛相殺。 我想要給孩子們的典範是什麼? 每次我問自己這一個問題之後,就立刻平息了剛剛遇到挫折的衝動想法,反而能靜靜地重新讓自己再出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前幾天早上看到一個心痛的網路新聞,不知道是否為真。有所幼兒園在台北,園長上課時因無法阻止孩子說『屁屁』、『便便』...等以『大人的眼光是髒臭』的話,一時情緒失控,用勞作用的膠水塗在小女孩的嘴巴上,新聞尾段是園長請辭自責不已、孩子心理受傷嚴重半夜啼哭不要上學......哀哎,看到這個新聞,心裡實在很痛
每回出門,大家都稱讚我把兩個女兒教的很好,實際上,兩個女兒的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 從小我就看出大女兒很女性,不論優缺點;小女兒就是大喇喇的。所以很早我就用養大俠的方式去養大女兒,用養公主的方式來培育小女兒。結果公主還是公主、大俠依舊是大俠。 後來我發現了,孩子想長成什麼樣子,早就註定好了。我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網路上常說一句話:「那些性犯罪的人,不會等你的孩子長大。」我們不能夠等到孩子長大,才教他們有關兩性與身體自主權的事情,家長應該主動出擊: 一、給予孩童「知」的權利 二、給予孩子「反抗」的權力
Thumbnail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是政大實小的狼師案,實小的家長,哪個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教養,哪個不是高學歷精英份子,為何,那些受傷的女孩得等到自己長大了、成年了,才能把小時候受到的侵害說出來...我不想在受害者身上灑鹽,我只是想著,會不會是曾經哪些事發生時,錯過了知道的機會,不斷的思考、看各家討論分享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前幾天早上看到一個心痛的網路新聞,不知道是否為真。有所幼兒園在台北,園長上課時因無法阻止孩子說『屁屁』、『便便』...等以『大人的眼光是髒臭』的話,一時情緒失控,用勞作用的膠水塗在小女孩的嘴巴上,新聞尾段是園長請辭自責不已、孩子心理受傷嚴重半夜啼哭不要上學......哀哎,看到這個新聞,心裡實在很痛
每回出門,大家都稱讚我把兩個女兒教的很好,實際上,兩個女兒的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敗! 從小我就看出大女兒很女性,不論優缺點;小女兒就是大喇喇的。所以很早我就用養大俠的方式去養大女兒,用養公主的方式來培育小女兒。結果公主還是公主、大俠依舊是大俠。 後來我發現了,孩子想長成什麼樣子,早就註定好了。我
Thumbnail
在幼兒園歷經“巴掌事件”後,本來就習慣一個人(長女關係)的我更加安靜。潛意識覺得這個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說少錯少,不說應該就不會有錯。以為離開幼兒園的舊有環境後會得到嶄新生活圈子,從此快樂生活的我,在升上小學發現自己不被同性待見,還要被誤會還是污衊後的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甚至很討厭。
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慢慢長成懂情懂愛的年紀了,但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沒有和他們一同成長,所以當這件事的衝擊,警醒了我,父母看待小孩的濾鏡應該要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有所修正,才能適時的陪伴孩子進入不同的人生階段!
Thumbnail
記得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過後到附近的公園玩耍,途中有一位女同學帶著一隻洋娃娃前來,沒多久被男同學接手把玩。此時,男同學的阿嬤焦急地大喊:「男生不要拿女生玩的娃娃啦!這樣不好看!」 我聽聞隨即告訴阿嬤:「其實娃娃不分男女都可以玩呀!就像是顏色本身也沒有性別之分⋯⋯。」我就這樣一路講到同婚的議題,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