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是 瑤池金母應 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之請,為之宣說而成的經典。經文的核心觀念在於「定慧」,也就是佛教講的三無漏學,戒、定、慧。那麼「戒」在哪裡?又要以何為戒呢?經文名稱分明清楚,只是吾人不識 母意,而這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什麼是「普度」。「普」的意思是廣施,因視眾生皆平等,無分別故;「度」是指渡化眾生脫離苦海,拾得平安喜樂;「普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住相布施」。
答案出來了,普度的精神就是「平等」,平等就是不住相,不住相就是「無相」,也就是「於相而離相」,意思是不於相中執取分別,也就是《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心行平等,於相離相,不執取分別,是為無相,無相為戒,是名「無相戒」。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於「美醜」不執取分別。執就是執著,於相上生心,就是執著,為何會生心?因為於相上有了分別。比如今天見到了漂亮的女生,我們意識到了「是漂亮的女生」,但美醜不過是相對而言的相待立名,五蘊本空,六塵非有,人之皮相,不過四大假合,身心幻垢,盡是緣起性空,若能心行平等,於相離相,不執著於她漂亮的相貌,便不打妄想,這就是「戒」。無相為戒,何有Metoo事件?
曾有信眾這麼說:「我就是看不慣公司某同事的作風,正義心使然,愈想愈氣。」正義是好事,但《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所謂的「不思善、不思惡」並非是不辨是非善惡,而是不執著於是非善惡,是能於善、惡的相上,「於相而離相」,離相者,精氣神便不會無端放逸,也就是《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裡面說到的:「修道無他,還全本來面目而已,精神從何處散出,還從何處收回。」不思善、不思惡,無相為戒,收攝圓滿覺性,即是還全本來面目,也就是「收圓」。能離一切相,則「精氣與神常養活潑,上下流通,何難解脫?」
相信從這兩個例子中,大家可以粗略明白什麼是「無相戒」,在持誦《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的時候,可以對「普度」這兩個字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母娘慈悲,普施法雨,廣渡眾生,子心印母心,心行平等,無相為戒,以戒為師,定慧等持,即得解脫,回返瑤池。「普度收圓定慧解脫」正是闡述著戒、定、慧三無漏學。
本堂著有《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免費結緣,歡迎各位善信大德來堂索取。除了解脫真經,筆者現在正在進行《六祖壇經》導讀本的編寫,會陸續於臉書上分享相關的經文內容。
母娘慈悲
唯一皈依仙主道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