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對投資幫助不大,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關注總經指標?

2023/07/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先說結論,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行為模型不符合人類的真實行為,所以更不適合應用在投資;但總經指標並非理論,而是『統計數據』,因此可以反映經濟的現況,在投資上也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以下我們就來探討,為什麼專門研究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卻不符合人類的真實行為:

經濟學為什麼會失靈?

經濟學這門學問主要是在探討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情形下,人類如何配置有限的資源,經濟學有一個核心的理論,就是每個人皆為『理性經濟人』,也就是人類一定會做出讓效益最大化的行為,經濟學中也使用了許多模型與假設來描述人類如何讓自身的效益最大化。

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我們經常看到人類做出許多違反經濟學的『不理性行為』,譬如以下的情境:

1.窮人更常經金錢花費在賭博、酒精等對沒有效益的事情上,而非花費在可以維生或投資的項目上。

2.人們經常為了跟隨流行花費大量時間排隊購買一樣物品,但這些時間其實可以拿去作出更有產值的事。

3.發現自己有快要到期的折價券時,就算沒有缺,也會想辦法買些東西,只因為你認為折價券到期是一種損失。

還有許多違反經濟學的『不理性』的行為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事實上,這才是正常的人類行為,也就是『人性』,人性充滿了相當多的變數,並不是簡單靠模型就可以定義。

而經濟學中,每個人皆為『理性經濟人』基礎假設,更是一個根本上的錯誤,因為經濟學認人類皆為『理性』,而沒有考慮『人性』,這個假設使經濟學偏離了真實的人類行為模式,更不用說運用在人性交戰的投資市場中了。

幸好有一批以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 為首的經濟學家發現到了經濟學的缺失,並結合了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發展出了『行為經濟學』這個學派,讓經濟學貼近人類的真實行為,也讓這門學問更具備解決社會問題的功能。

關於行為經濟學的介紹可以看這篇文章:【不當行為】讀後感-經濟學其實很沒人性

總經指標代表的涵義

但總經指標卻是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

不管是一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就業人數、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零售銷售、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重要的總經指標,都是依照各指標的標的數據與統計公式計算出來的數字,所以總經指標並非有許多假設跟模型的理論,而是反映現實的統計數字。

還有一個投資必追蹤的總經指標就是:美國FED的利率決策

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經濟體,美元也是全球最強勢的貨幣,美國FED的利率政策自然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利率政策的重要性在於,升息跟降息代表者FED對美國未來經濟的預測,升息代表FED認為目前經濟體質良好,甚至是過熱,所以需要升息來增加資金成本,來抑制成長過快的物價及房價,也就是通膨;而降息則是相反,FED認為經濟狀況過冷,為了防止通貨緊縮,需要降息來降低資金成本,活絡經濟市場。

FED的利率政策對企業的投資,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的意願非常大,而美國的投資與消費趨勢,對產品供應鏈來說,是一個景氣的風向球,可以判斷訂單的能見度,並進一步影響股市投資人的判斷,因此每當FED宣布或預測利率政策時,都會成為市場及媒體關注的焦點。

雖然股市的走勢經常與總經指標不一致,但總經指標卻實的反應了現實的經濟狀況,投資上還是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但市場是如何解讀這些總經數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18會員
30內容數
從金融業跨足到軟體業PM的社畜,記錄身為身為PM的各種辛酸雜談,還有一些跨產業的心態調整以及如何適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