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行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簡介

《不當行為》一書為著名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H. Thaler 所著,Richard H. Thaler 聲譽極高,曾任職美國經濟學會主席,被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作者也真的不負此名,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中,Richard H. Thaler 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高居前三,也因為作者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在 2017 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

內容簡介

《不當行為》一書共 460 頁,共分為 33 個章節。以一本科普性質的自傳而言,實在算不上好閱讀;但以一本經濟學著作的角度來看,本書深入淺出到讓人詫異的程度。雖然在《不當行為》中,作者以大量的故事性例子說明實驗內容,也以幽默詼諧的語調替書中內容增加了些許樂趣。但是作者並沒有跳過那些硬核的經濟學理論內容,反而嘗試用大量的語言與圖表解釋那些原理。我認為對於經濟學沒有基礎認知的人,不論用再白話的語言去修飾,只要牽扯到原理便會使內容枯燥到令人乏味。
本書書腰下的宣傳詞恰到好處:「半自傳性代表作」。也就是本書並沒有充滿故事性到自傳的程度,但也沒有充滿理論到索然無味。下面我挑選我念完本書後比較有感觸的內容跟各位分享,當然,我挑的都是書中較具故事性或是比較淺顯易懂的題材。如果有讀者對比較硬核的部分有興趣,除了閱讀本書外,台灣大學王道一教授的開放式課程對於行為經濟學以及賽局理論有清楚的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經濟學的謬誤

人才不是理性的勒。
「行為經濟學」源自「經濟學」,因為行為經濟學家不認同傳統經濟學中的一些假設,進而創立了新的研究分枝。用國、高中學過的歷史來譬喻,行為經濟學有點像馬丁路德創立的新教。在西元 1517 年,神學家馬丁路德看不慣傳統教會收取贖罪券等等腐敗的行徑,憤而創立新教,在基督教現有的體制規則下,馬丁路德主張心誠則可直接與主溝通,並不要需透過當前腐敗的教會。
那行為經濟學反對經濟學的什麼呢?
對經濟學稍有涉略的朋友應該都記得經濟學原理第一課中提到的十大原理,其中第三條為:「理性的人們進行邊際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經濟學認為人都是理性的,會以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為原則去行動。但就像贖罪券之於馬丁路德,人皆理性且追逐最大利益對行為經濟學者來說是一種完全荒謬的假設。
著名的賽局實驗:「最後通牒賽局」很好地解釋了這項假設的矛盾之處。
最後通牒賽局的規則很簡單,請想像你面前有一個人,他手上有 1000 元新台幣整。規則是對方會提議一個分配錢財的比例,例如七三分:他拿 700 元,你拿 300 元走;或是對半分:他拿 500 元走,你拿 500 元走。你能採取的行動只有兩個,要碼「接受」,要碼「拒絕」。如果「接受」的話,就按照對方的提議分配那 1000 元;如果「拒絕」的話,1000 元會被第三方沒收,也就是兩人都拿不到任何一毛錢。
好了,問題來了:「如果是你,你最低會接受多少金額的分配呢?」你的答案你自己知道就好,但讓我們看看經濟學中所謂「理性的人」應該會怎麼選擇。首先,對於理性人來說,最終的情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拒絕」,那麼理性人的財務狀況將跟分配前一樣,沒有任何進帳;第二種是「接受」,無論被分配到的金額為何,只要接受分配了,理性人的財務狀況一定會比分配前還要多。因此對於理性人來說,無論被分配的金額是 700、500、100 或是只有 1 塊錢,理性人根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一定會「接受」分配。
但真的去操作最後通牒賽局後,產生的結果卻不如經濟學的預測。多數的結果是,只要提議方的提議比例低於六四分就會被拒絕,也就是如果對方提議讓你拿的錢少於 400 元的話,大多數的人寧願不拿。這項實驗的結論是,當人們遇到過度不公平的情況時,人們是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對方的,活在經濟學中的理性人絕對不能理解這個行動,畢竟有獲得一定比沒獲得更好啊!但數據呈現出來的現實就是如此,也證明了大多數的人都不理性,或至少沒有完全理性到經濟學中「理性人」的地步。
因此在經濟學現有的體制下,行為經濟學家主張應該要用「人非理性人」的思考模式進行傳統經濟學的推演。「理性人」只考慮邊際利益,但「非理性人」會考慮許多雜音,如稟賦效應、前景理論、公平性與捷思等等,我做個不恰當但簡單的總結給各位參考,行為經濟學是站在「人非完人」的基礎上,重新推演一次傳統經濟學的學科。

行為經濟學能幹嘛?

人會因為一些枝微末節的雜音而決策出行為,反過來說,要操作人去做特定的行為也只需要發出枝微末節的雜音。
除了一些真理愛好者之外,通常大家對於行為經濟學是如何與傳統經濟學搏鬥沒啥興趣(我也沒有),畢竟太理論、太數學、太實驗室了。大家有興趣的是結論,也就是行為經濟學究竟有什麼應用呢?行為經濟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哪個層面以何種程度影響著我們呢?本書作者 Richard H. Thaler 在 2017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但早在 2010 年英國政府早已與 Richard H. Thaler 合作並創立了行動洞察團隊,致力在各個行政層面應用行為經濟學的結論。
讓我們以《不當行為》中的一段事件為例:
書中討論的是催繳納稅的情況。一般來說,若沒有在期限內付款,納稅人會先收到提醒通知,若持續逾期不繳,隨後就會收到信件和電話,最終面臨法律行動。但和任何債權人一樣,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會把討債機構或是法律行動視為最後的手段,因為此舉成本昂貴,而且會惹毛納稅人(別忘了納稅人也是選民)。如果第一次提醒通知的公文可以更有利,那麼稅務海關總署官員就能省下不少錢與時間,而這正是作者參與團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怎麼處理呢?作法非常簡單,採用的是 Robert Cialdini 的標準建議:「如果你希望人們遵守一些規範或規則,告知他們多數人都遵守規則(如果為真)是個很好的策略」因此,在通知的公文中,英國政府增加了以下的文字:
英國絕大多數人按時繳納稅款。在您的居住地,絕大數人皆會按時繳納稅款。您目前是極少數沒有按時繳稅的人。
上述的文字結合了兩種情緒:
  1. 大部分人都會繳稅。
  2. 你是為數不多的欠稅者。
這樣的信件讓在二十三天內繳清欠稅的人數增加了超過五個百分點。由於在催繳信中多家一行字並不需要額外增加成本,這可以說是個極具成本效益的策略。聽起來很神奇吧,只是多了一行字就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但實際上,光是有沒有提醒就會造成極大的差距。台灣新創團隊 inline 也利用了類似的行為經濟學結論,inline 是個餐飲整合系統,其一開始主打的特色是客人預約訂位後,在客人預約的前一天再以簡訊通知,藉此大幅降低錯誤率以及時間成本。
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促使人們做出你想要做的結論。當然不是凡事都能以如此輕鬆的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處理,其他的事例在《不當行為》中後半段有非常詳盡且豐富的實例可以參考。

結論

經濟學是現代思想的集大成者。
忽略沈沒成本或思考邊際利益等等以理性經濟人的方式思考一直備受推崇。念完本書或看完心得的朋友應當要了解,行為經濟學不是要推翻傳統經濟學的模型,而是希望將傳統經濟學中有關「人是理性」的理想假設以更現實的方式表現出來。人都是不理性的,人不該也不能被視為一個只會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演算法。
經濟學有各種面向,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等等,所有經濟學開墾過的田地我們都該用行為經濟學的思考模式從頭檢討一遍,直到世界上再也沒有行為經濟學這門學科。套句王道一教授說的話:「如果有一門學科叫做行為經濟學,那其他的經濟學都是非行為經濟學嗎?」經濟學是由亞當斯密觀察社會大眾的行為後得出的普世法則,只有當經濟學成功地完美描述人們行為的那一刻,也就是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再也沒有界限的那一天開始,後人才算是不負前人發現經濟學的成就。
《不當行為》一書著實精彩,作者的文筆詼諧,在念此書的時候時常出現讓我會心一笑的時刻。念完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在一個守舊的氛圍中,就算有什麼創見,也必須在亂泥中打滾好一陣子才能展現出真理的光芒。如同「日心說」之於「地心說」;如同「演化論」之於「神創論」,但世界上總有那些守護真理的人,願意為了自己的發現而奮戰。
我由衷感謝 Richard H. Thaler 並沒有在當初他的指導教授批評的論文沒有未來性可言的時候仍然堅持了下去,我也由衷感謝 20 世紀的經濟學界並不像中古世紀的教會那樣不願意接受異見。念完本書讓我確實的感受到,人類文明是有在進展的,我衷心地感謝我生於這樣的年代,也希望我能盡我所能的吸收所有前人留下來的知識,或許,吸收並整理完之後,我也能留一點什麼給後世的好學者觀看。
6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誌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行銷 4.0》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與我追逐的垃圾車》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流量池》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異鄉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到芬蘭車站》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Netflix影評《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少年不良行為背後所發出的,是渴求協助的訊息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Thumbnail
avatar
鄭智維 Wesley
2021-06-25
不正常書評|04.成為期待的自己,不再後悔:《練習改變:和財經五百大CEO一起學習行為改變》多年以前,我申請到了去日本打工度假的簽證。雖然打工度假的價值現在看來眾說紛紜,不過對一個從出社會起就以「活躍以亞洲舞台」為志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跨出國門的好機會。 可是,我沒有去。我放棄了。而這並不是我在職涯中,唯一一次和這種機會失之交臂的時刻。
Thumbnail
avatar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2021-06-20
《設計你的小習慣》- 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權威福格博士教你有效建立好習慣,讓改變不再半途而廢你可能認定改變非常困難,或認為自己缺乏動機,無法成功。這些想法都不對,問題在方法,與你無關。 福格博士研究人類行為多年發現,行為 (Behavior)由三項要素構成:動機(Motivation)、能力(Ability)以及提示(Prompt)。《設計你的小習慣》書中以七個步驟引導你逐步改變行為模式。
Thumbnail
avatar
我是老查
2021-05-24
【365-26】孩子的四種不當行為,來自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 fr.《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Hi this is Allee,今天想繼續筆記《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書中,關於孩子的偏差行為。 我在老大未滿一歲時便接觸了羅寶鴻老師的第一本書《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也曾經參加了羅寶鴻老師的講座,自此成為羅寶鴻老師的粉絲。 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管教一事卻沒有一點也不難。 尤其當孩子做了我們非
Thumbnail
avatar
Allee
2021-03-02
《你的行為決定你是誰-塑造企業文化最重要的事》- 不說空話,教你成功打造企業文化的教戰手冊本.霍洛維茲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當老闆不在時,公司如何做出各式各樣的決定,就是員工每天用來解決問題的那套無形概念,以及他們私下的行為。 包含是不是要長時間加班?出差該住什麼等級的旅館?是贏比較重要還是原則比較重要…,這些未必會有明文規範的事,都是企業文化會產生影響的範疇。 那,你要建立怎樣的企業文化?
Thumbnail
avatar
我是老查
2020-12-16
不負責任書評:《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Thumbnail
avatar
斯瑪特之不斯瑪特
2020-05-19
《狗狗貓貓溝通術》不要再用狼性來解釋狗狗的行為了! 飼養過狗狗的飼主,大多都有聽過這個理論,那就是「當狗狗做出某種無法解釋行為的時候,可以歸咎為他們祖先還是狼的時候的行為,像是嚎叫、踩踏狗窩等等。」很多行為是天性,無法強求改善。
Thumbnail
avatar
黑色北極熊
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