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菲老師 敘事治療實務工作坊PT01 - 敘事治療的立場與基本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敘事治療的沼澤,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圖片由nightcafe AI生成)

敘事治療的沼澤,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圖片由nightcafe AI生成)

黃素菲/黃正旭老師的「敘事治療實務工作坊」是我今年四月參加的課程,有聽聞一些心理系的朋友說黃素菲老師的敘事治療很「與眾不同」,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敘事治療的課程,因此也不太確定差異多大。


什麼是敘事治療:敘事治療的基本概念

我覺得敘事治療很特別,敘事治療非常後現代,再加上素菲老師時常引用東方經典的句子,心理學和哲學分家後似乎又在此聚首,是非常以人為本的治療方式。

課堂中素菲老師提到:我們的記憶就像一個篩子,留在篩子裡的是我們認同或想呈現在他人面前的東西,但大部分的種子都被篩落到土地,它們長出屬於自己的形狀,我們卻往往沒有留意。

社會建構的強勢文化和架構,往往就是形塑我們篩子形狀的因素,留在篩子上的都是片面敘事,往往是符合社會框架的敘事,但唯有找回掉進土裡的那些的部分,才能了解一個人生命歷程和各種可能性。

假設沒有社會建構的強勢文化,我們曾不假思索認可的真理、權威、制度、典範或許就不再那麼理所當然。

在敘事治療中,並不強調治療師專業,而強調的是對來談者的好奇心與合作; 不認為治療師正進行矯正,而是找出來談者「比較喜歡的自我」,特別要說的這點牽涉到職業倫理,所以不能直接認知為只要來談者喜歡就可以為所欲為。

但比起連續殺人魔恣意殺人這種極端的案例,生活中更多的是受到憂鬱、躁鬱症、焦慮所苦的人,但這些症狀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比起將這些症狀歸納為不正常的狀態,敘事治療想探索的是如何與它相處,甚至利用它們於生活中。


敘事治療的立場

敘事治療有七個基本的立場,列舉幾個我印象比較深刻,並加上一些個人理解:

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這裡談的是將問題「外化」,外化問題帶來很多好處,包括讓當事人與問題保有一定距離,能比較客觀進行討論,外化問題也幫助我們看到人的不同面向。

課堂中反覆提到的例子是有偷竊行為的孩子,當「偷竊」問題與小孩分開時,我們才有空間看到孩子在偷竊之外的樣貌,大部分狀況,外化問題是敘事治療的起手式(除了在性侵和其他極端的例子外)。

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觀光客看一座城市,和在地人看一座城市會有不同的理解,本人與他人看待問題時也是類似的狀況,來談者本身對問題的「在地知識」中往往才忠實呈現了問題的樣貌和歷史。

治療師重視來談者的「主觀意義」,即使外人聽來再怎麼不合理,來談者對事實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如此,治療師的責任是幫助來談者梳理出經驗中的脈絡,並找出「強勢故事」外的「替代故事」,展開有力的行動。

自我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結果:自我認同可分為一般認同、自我認同、關鍵認同。一般認同就像是認同自己在社會上所屬的角色,比方說:你是一位老師、你是一位父親,自我認同的範圍很廣泛,認為自己的性格如何、對外貌的評價、能力到社經地位等等都屬於自我認同議題,關鍵認同則是跟自己的生命主題有關。

很多時候來談者的困擾或關係惡化是出於自我認同- 「一位三十歲的女性應該…可是我不想」「一位好老師應該…可是我不是…」,但這「應該」都是社會架構出典型,透過社會的制度化、正當化成為我們認為的「理所當然」,而至於為什麼某些典型會特別被制度化、正當化,往往也是出於對政治體、社會主流族群有利的緣故。

素菲老師強調,在敘事治療中並不問「你是誰」而是問「什麼使你成為你是誰」,了解問題的脈絡、運作,並且進行反思,治療師要帶著好奇心,掌握來談者與中的蛛絲馬跡,鬆動來談者既定自我認同,從中找到新的力量。


小結

  •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
  • 不評價「問題」好壞,並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 我們是否對這個狀態感到舒適?如果問題造成不適,治療師的角色是找讓談者關係可以與這個問題共處的方式。

上課的內容很多,我會慢慢的補上紀錄,文章有提到敘事治療立場,雖然乍看都很好懂,但要落實到諮商提問、聆聽還是有很多小技巧,光是如何外化問題就足以在課堂內討論好久,下一篇再寫囉。


補充:敘事治療實務工作坊進行方式

課程共有兩天,合計16小時,黃素菲老師的敘事治療融合了大量的社會學、哲學,我認為這門課也很適合對寫作、文化研究感興趣的人。

素菲老師將生於西方文化的敘事治療,融合東方文化的基底,最著名的大概是她的「敘事三重山」理念(註一),從問題認知、問題外化、轉化,到未來談者尋找內在意義和替代故事,由於這是初階課程,課程僅涵蓋「問題認知」到「問題轉化」的過程,不過理論與實作的份量都很充足。

敘事治療在意來談者說出口的,也意沒說出口的,注重敘事脈絡和問題的運作,從學員自我介紹環節,到團體演練、老師示範演練、最終發表,每個敘事都可能被要求反覆的展演,並且讓大家來回表達、提問,是非常需要動腦的課程。

註一:參考書

  •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 作者:黃素菲, 心靈工坊出版
  •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作者: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 心靈工坊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1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敘事治療帶我打開不同的視野,讓我不再專注於眼前的黑暗,而是選擇去看見多元又彩色的世界。
Thumbnail
敘事治療帶我打開不同的視野,讓我不再專注於眼前的黑暗,而是選擇去看見多元又彩色的世界。
Thumbnail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Thumbnail
如果從生活的例子切入,這些精神分析術語就不會太有距離感,也可看到自戀的無所不在。當我們(治療師)能覺察到自己身上與生活周遭的自戀與延伸概念時,也就更能與嚴重的個案工作,了解如個案的自戀不過就像是這些故事中所運作的原始版本,或從原始版本衍生的各種變奏。
Thumbnail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Thumbnail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Thumbnail
近日閱讀了一些敍事治療的書籍,簡單理解敍事治療的一貫治療手法,當中關鍵要素是建構美好的生命故事。此書放下嚴謹的治療理論,擕帶敍事治療的核心思想,本著每人皆有的獨特故事,作者在旅行途中感受生命與生命的接觸,敍說每一處獨一無二的經歷。 書名: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作者:黃錦敦
Thumbnail
近日閱讀了一些敍事治療的書籍,簡單理解敍事治療的一貫治療手法,當中關鍵要素是建構美好的生命故事。此書放下嚴謹的治療理論,擕帶敍事治療的核心思想,本著每人皆有的獨特故事,作者在旅行途中感受生命與生命的接觸,敍說每一處獨一無二的經歷。 書名: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作者:黃錦敦
Thumbnail
【書名】重新詮釋人生風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2021/9 【作者】秦安琪、曹爽、梁瑞敬、黃綺薇、葛思恆 近幾年,敘事療法越來越多人在做。很幸運能夠跟周老師學習。老師的帶領方式讓我覺得在那樣的線上空間很自在、很安全,也可以全然的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 【共鳴句子】 【共鳴心得】
Thumbnail
【書名】重新詮釋人生風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2021/9 【作者】秦安琪、曹爽、梁瑞敬、黃綺薇、葛思恆 近幾年,敘事療法越來越多人在做。很幸運能夠跟周老師學習。老師的帶領方式讓我覺得在那樣的線上空間很自在、很安全,也可以全然的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 【共鳴句子】 【共鳴心得】
Thumbnail
很多人都對心理師的職業很有興趣,你想知道心理師都是如何受訓練的嗎?訓練的內容又是什麼呢?這篇文章,我盡量用白話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我上的其中一門課哦! 在人們經歷創傷之後的復原歷程裡,焦點解決與以往的治療取向不同,它們強調的是停止「病理化」,也就是說不要看到病人的「病」,而是病人的「人」。
Thumbnail
很多人都對心理師的職業很有興趣,你想知道心理師都是如何受訓練的嗎?訓練的內容又是什麼呢?這篇文章,我盡量用白話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我上的其中一門課哦! 在人們經歷創傷之後的復原歷程裡,焦點解決與以往的治療取向不同,它們強調的是停止「病理化」,也就是說不要看到病人的「病」,而是病人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