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菲老師 敘事治療實務工作坊PT02 - 外化問題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與問題共處 圖片由NightCafe AI生成

與問題共處 圖片由NightCafe AI生成

上一篇關於敘事治療工作坊紀錄提到了敘事治療的基本介紹,本篇文章將說明在工作坊中學到的提問技巧和準則,先快速前情提要上篇提到幾個敘事治療要點:

  • 問題外化: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 在地知識: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
  • 自我認同是社會架構的結果,不問你是誰,而問什麼使你成為你

本篇筆記將著重在第一點:問題外化。

如何外化問題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可以嘗試的方式:

了解問題的歷史(問題怎麼發生)

問題的情境脈絡,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最容易出現等等,這些問題提供線索,拼湊出更多的支線和背景故事。

為問題命名 (問題對來談者而言是什麼)

來談者怎麼稱呼這個問題,為什麼?例如社交恐懼者可能會稱呼社交恐懼像是一動玻璃屋,讓他無法真的加入外在的世界,社交恐懼對他而言可能是阻礙,但同時也提供一層脆弱的保護。

了解問題運作 (問題的作用力)

問題帶來什麼事件,使自己、他人、生活、工作等等受到影響?我們的哪些行動會讓問題強壯或虛弱,甚至讓問題得以支配我們的生活?

反思問題 (來談者看重的是什麼)

在問題發生時,來談者有沒有不受影響的經驗?為什麼當時可以不受影響呢?問題會影響來談者看待自己的方式嗎?問題帶來的經歷全然都是負面的嗎?透過反思問題,來談者可能會在過去經驗中找到與問題共處的力量。

這裡的問句很明顯地讓「問題」有它自己的意識和力量,我們帶著研究一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和來談者一起了解問題的歷史,分析問題在生命內留下的痕跡和故事,並且在那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故事版本。

外化問題的重要性

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到,上課時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刻「一個有偷竊習慣的孩子,在偷竊外的23個小時,或許都只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但他卻因為偷竊的行為,成為偷竊本身」

外化問題不只幫助來談者更客觀、理性的分析問題,或許也幫助了諮商師本人(或任何人),不以先入為主的概念,站在道德高處與他人展開對話。

外化問題的例子

在麥克懷特的書中,曾紀錄食糞癖男孩的案例,當時男孩因為隨處便溺、食糞的行為在學校面臨了巨大的社交困難。

在這個治療中,麥克懷特與男孩討論如何擊垮「便便怪物」,男孩希望「便便怪物」怎麼對待他,除此之外,麥可深入了解男孩的父母為了照顧兒子所面臨的焦慮。

顯然男孩的母親為了這個問題已經心力交瘁,麥克問了男孩的媽媽,有沒有哪一刻,她能不受到兒子問題的困擾,那一刻是發生了哪些事情,她腦中有哪些想法。

想法筆記

我自己認為把問題外化和推卸責任很大的不同來自第三點:反思。

問題之所以為問題,是因為它讓我們處在一個我們不想要的狀態。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了解問題正如何影響我們很重要,但「反思」這個步驟讓人從自己經中,認可自己其實有「駕馭」問題的能力,更進一步強化這個信念。

情緒困擾的成因很多,認定的人、事、物或價值觀被威脅了,或是心裡有所渴求卻無法得到等等,但外化問題,卻往往讓人發現有更重要人事物、更想努力的目標,因而讓我們有力量與問題共處,也懂的欣賞自己的努力,這是當我們把問題與自己綁定再一起時無法看到的,這個發現很讓我感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3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07/27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2023/07/27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明確問題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第一步,只有對問題有清晰、具體的理解,才能更有效的找到解決方案。 但是,要面對問題之前,通常要面對的卻是自己! 明確問題的步驟? 定義問題陳述: 將問題轉化為一個清晰、簡潔的陳述。確保陳述能夠準確反映問題的核心。使用清晰的語言,避免模糊或多義的表達。 提問: 問自
Thumbnail
明確問題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第一步,只有對問題有清晰、具體的理解,才能更有效的找到解決方案。 但是,要面對問題之前,通常要面對的卻是自己! 明確問題的步驟? 定義問題陳述: 將問題轉化為一個清晰、簡潔的陳述。確保陳述能夠準確反映問題的核心。使用清晰的語言,避免模糊或多義的表達。 提問: 問自
Thumbnail
這份教材由打醒卡塔羅、聊心卡作者Susu製作,禁止轉載內容避免引發爭議。 通常占卜個案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困擾,但困擾的背後有更深層的潛在問題,在實際案例中我分享一些較常見的問題核心。 ● 不願意面對問題 首先是沒有勇氣面對問題,因為通常抱怨別人總是比檢討自己容易,所以有些人其實不願意面對自己
Thumbnail
這份教材由打醒卡塔羅、聊心卡作者Susu製作,禁止轉載內容避免引發爭議。 通常占卜個案都會有各式各樣的困擾,但困擾的背後有更深層的潛在問題,在實際案例中我分享一些較常見的問題核心。 ● 不願意面對問題 首先是沒有勇氣面對問題,因為通常抱怨別人總是比檢討自己容易,所以有些人其實不願意面對自己
Thumbnail
本文分成幾個段落,說明「解決問題的樣貌與心法」,所謂心法,指的就是”心態習慣”,在解決問題之前,在心態上、行為上要養成哪些習慣
Thumbnail
本文分成幾個段落,說明「解決問題的樣貌與心法」,所謂心法,指的就是”心態習慣”,在解決問題之前,在心態上、行為上要養成哪些習慣
Thumbnail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我們所認識的自閉症,類化以及社交總是他們的難點。舉個例子,有位學生在課堂能夠遵守我們所教的:加入別人遊戲時需要詢問,並且也能夠接受他人的拒絕;但他們卻無法接受,別人用跟自己不同的方法加入自己的遊戲。他們不僅行為,包括想法都較為僵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總是充滿挑戰。
Thumbnail
我們所認識的自閉症,類化以及社交總是他們的難點。舉個例子,有位學生在課堂能夠遵守我們所教的:加入別人遊戲時需要詢問,並且也能夠接受他人的拒絕;但他們卻無法接受,別人用跟自己不同的方法加入自己的遊戲。他們不僅行為,包括想法都較為僵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總是充滿挑戰。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