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到2020年將演練紀錄整理出書,時隔六年,同學們有的結婚,有的換伴侶,有的生小孩了。2019年2月起,黃老師在輔大心理所任教課堂上,每學期也會進行四組對話,並陸續將輔大敘事課程的研究生對話稿件加入,這兩類對話稿就是本書稿件的來源。輔大心理所研究生的稿件則是到2021年6月到位,素菲老師花了大半年認真修稿,到2022年一月底大致完成初稿。她說,這本書既是敘事治療實際對話,也是心理師養成記錄,是客觀事實,同時也是建構真實。

raw-image


大學時經歷的啟發

  素菲老師回顧讀大學時上過柯永河老師「臨床心理學」的課,並在隔一個學期在松德院區療養院裡實習。第一個病人就是一個自殺未遂的大三女孩,飲用硫酸自殺。當時,素菲老師本想拿著SOP的評量單去訪問她:「現在腦袋裡是在想什麼,為什麼會不想再活下去?」,但發現自己已經是第四位問她話的人,心想為何要這樣折騰個案,於是放下評量表,真心去關心她。但是,回去要寫報告,在報告中就沒有照著評量單的SOP寫。結果被評論「過度移情」。

  這個經驗已經離現在有四十年了,素菲老師歷歷在目。她最近被一本卡謬的日記吸引,書摘中寫著幾句話很有呼應:「每天卡謬出去上班都很痛苦,因為覺得工作是一種責任,每天下班終於可以在房間裡把腦中的幻想寫出來。」黃老師每次見到這樣的作者,都覺得人間要有這些想像的世界,要不然現實真的很難讓人活下去。但黃老師並不是一個脫離現實的人,她一直在想,敘事,或是人文療癒,或現象學如何滋養著自己,是她覺得珍貴之處。

反思不是自我批評,而是透過自我回饋歷程拿回行動的主導權,也就是自己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方向

黃老師分享道,自己在高中曾是個留級生,幸而遇到好老師「接住」了當時挫折的她,而有了現在的自己。她說,助人工作最精采的是心理師接住個案,真的聽懂個案的時刻,在書中的文章,我們可以看見邊緣的完整性。

書中來訪者的故事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心理師的對話則經過大幅改寫,有時會因會心理師的對話稍微挪動來訪者的故事順序和語氣,但來訪者的故事基本上都保持原來的故事樣貌。黃老師的任務是加入名為「敘事開箱」的BOX,寫入相應於故事對話的敘事治療觀點,也編輯了段落標題和過門文字。而這些寶貴的「忐忑不安」她視之為「青春的心跳」,是專業生涯發展過程必經的階段,充滿能量、稍縱即逝。從她的經驗看來,只要三、五年的時間,這些所謂新手的青澀,就會消失殆盡。

raw-image

本書的對話實錄,有幾個重要的特色與價值:

一、故事的真實性:全書十篇都是碩博班研究生自己的親身故事,而且每篇故事主題都頗為精彩,且所涵蓋的主題十分多元。因為來訪者就是作者,不須擔心隱私的難題,屏除了實際個案的保密倫理問題的顧慮。因此,來訪者身分不必隱藏、文本不必切割、挪移、拼貼與改編,故事得以完整呈現。對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大大提升閱讀的流暢感。

二、諮商的處境性:這些研究生們在對話中以來訪者身分的真誠獻聲,非常有助於對話的真實性與可靠度,而敘事治療著重於經驗世界與處境脈絡,也使得扮演心理師者的問話可以自然地、有效地開展。十篇對話有如十篇紀錄片般,凝固了日常生活與諮商現場的真實片段,這種「有機停格」創造出深具意義的多元光譜。

三、實踐式的學習歷程:扮演來訪者的學生有機會透過故事敘說來做自我整理、沉澱,幫自己在成為心理師之前多做一層準備;而扮演心理師的學生,可以一再回味與反思,琢磨出自己對敘事治療的深刻理解。這種實踐式的學習歷程所激發出的細緻的、立體的、即時性的體驗,絕對不是靜態閱讀、單向聽課可以取代的。

四、敘事開箱:奠基於前面三個基礎,可以說完成了敘事治療的「行動藍圖」,使得素菲老師在寫「敘事開箱」時更容易針對各個段落,提綱挈領地強化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算是完成敘事治療的「意識藍圖」。沒有精彩又真實的十篇對話文本,就沒有「敘事開箱」。她珍惜每一位學生、每一次對話、每一種相遇,這本書絕對是教學相長的最佳見證。

素菲老師認為,反思不是自我批評,而是透過自我回饋歷程拿回行動的主導權,也就是自己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方向。

raw-image


向哲學家取經

  素菲老師最近鑽研很多「現象學」的書,在這幾年認識了很多哲學家,有幸與汪文聖老師在同一個讀書會,共讀亞瑟.克萊門(凱博文)的《疾病的照護》。記得在見到汪文聖時,就問汪老師,呂格爾明明就在講詮釋與理解,為什麼還要去結構主義那邊久久繞不出來?

  時至今日,才發現這是作為學者的嚴謹性,當呂格爾要提出自己的概念時,會去將不同人的概念都透徹了解,才會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時也覺得麥克.懷特現在如果還活著,一定會讀現象學,因為他已經在讀傅柯,最後一定會讀到馬賽爾或是呂格爾。

  她在寫序論時,不斷的在和麥克.懷特對話,總結出她所認為的敘事治療四大重點:

一、敘事治療的理解:穿透語言到達經驗

二、敘事治療的意義建構:無以名狀而名之

三、敘事治療的時空觀:抵達他所在之處

四、敘事治療的對話:好的提問引領答案

(參《敘事治療私塾學堂》緒論)

  素菲老師分享,好比說,你在寫個案諮商紀錄的時刻,除了電腦裡已經呈現的文字和持續修整中的文字之外,那個下午還有很多事情一直不停地發生,你瞄了一下叮咚的LINE訊息,有的你立即回覆有的沒有,你起身去如廁,喝了兩口咖啡,某封電子郵件提醒你要在手機APP預定下週去高雄的高鐵票……那個正在寫紀錄的你,浸泡在生活現場的時間流裡,也分分秒秒孕生著要怎樣寫出的此起彼落的念頭,你一直處在「尚未」的意識流之中,你也持續到達「已經」並走向下一個「尚未」之流裡。更有甚者,可以感受到敘事個案說話的當下頓了一下就是處於「尚未」,重新想有沒有新的「已經」?它不是行動,也不是文本,而是一個敘說的意象──正要要啟動,還沒成行的「意象」。

raw-image


  再者,語言非常單薄,就好比小時侯看見媽媽在篩選綠豆時,渣渣會被篩掉,我們的經驗很可能像渣渣一樣被篩到最下面,敘事想看的是,語言是經驗的篩子,治療師需要穿透語言,到達經驗的位置,需要去到經驗的現場,才能邀請個案用他自己的方式描述經驗。

  對敘事治療師來說,敘事的「臨在」是回到不在治療室現場,而是在生活現場的那個「在」,讓那個不在現場回來治療室的現場,重現那個現場,才能去為這個經驗命名。

  哲學海德格很早就看見語言是霸權,說「語言」召喚「存在」,不是人在說話,是話在那裡,人說出來而已。語言早就在那裡,把外行人送進專業語言中,用他們的話來說,就變成專家。

  舉例來說,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經歷第一次考試 ,老師發現小明偷看別人的考卷,就只給了小明30分,只講著不能作弊的重要性,不著重於分數的重要性,但是一回家,媽媽一看分數驚訝的問:「怎麼小明得到30分?」小孩就覺得很奇怪,老師和媽媽的語言怎麼不一致?而媽媽習慣的語言,其實是科學的語言。

  素菲老師說,來訪者敘說的故事,也常是社會所建構的,一些單薄的話語常出自每個人「存在池塘」裡所蘊含的豐富意義。它包含文化、記憶、家人、家庭,像空氣一樣沒什麼感覺,但是不在時會很有感覺。她憶起父親因思鄉很愛吃臘肉,所以過年母親一定會醃臘肉,直到父親過世後才不再醃臘肉。她2013年湖南轉機時看到臘肉,就不禁想到父親而淚流滿面,臘肉就是她的「存在池塘」。

raw-image


見證敘事的力量

  在素菲老師分享完後,到場的共同作者們亦一一上台分享近況,不管是當媽媽的,做治療師的,或其他各行各業的,都見證著幾年期的「敘事私塾」為當事人生命帶來的效應,點點滴滴延續至今。

攝/趙士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博客來

讀冊生活

金石堂

誠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傅元罄-avatar-img
2023/01/16
這篇短短的文章,讀完就收穫很大!那我想全書應該是更值得讀的。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3會員
201內容數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4/25
我希望我想要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要和別人有更深的連結……   這些願望,都不是隨便任何人可以給我們的。 但我們可以透過經驗來領悟如何追尋它們。乙甯老師認為,神話可以讓生活更有溫度,也蘊含智慧,所以她將塔羅占卜和坎伯的英雄旅程結合在一起,幫助人為生活指點迷津。   #敘事塔羅 塔羅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3/31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讀典範,光是閱讀就會帶來療癒。任何一位投身於內在工作的讀者,都很容易從乙甯老師的說明中找到自己正處於英雄之旅的哪個階段,正遇上什麼困境,曾做過什麼回應。   如何用以意義的方式串連大祕牌的順序,是所有塔羅工作者的挑戰,也是成為大師最重要的門檻。因為知識可以藉由記誦來增加,解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2025/02/12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奇書。 雖然我個人本科學習翻譯專業,但我其實並不喜歡做筆譯。筆譯的過程枯燥、漫長且不能過多自主創造,對我而言曾是一種不大不小的折磨。比起口譯的那種即時性、現場感,筆譯的過程多少有些孤寂。 但我依然記得六年前拿起這本書開始閱讀時的那份激動和暢快。當時我的兒子剛剛降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敘事治治療鼓勵我們認識社會如何架構自我認同,尋找「強勢故事」中的「支線故事」和理想版本的「替代故事」,並且不評價「問題」好壞,了解問題不是我們此刻人生的全部。
Thumbnail
如果負面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認為世界不理解你,覺得自己會孤獨到天涯海角,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可能你會需要一位像黃錦敦老師一樣的敘事治療師—陪伴你說清楚你自己。
Thumbnail
如果負面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認為世界不理解你,覺得自己會孤獨到天涯海角,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可能你會需要一位像黃錦敦老師一樣的敘事治療師—陪伴你說清楚你自己。
Thumbnail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Thumbnail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Thumbnail
我的心得 我是一個沒有心理專業背景的人,文章裡找不到理論,也無法讓讀者學習到專業知識。所以,沒有信心自己的文章是否有價值?慶幸沒有被自己的質疑打倒。憑著對個人成長的熱愛,我參加各種的心理成長、靈性成長課程。這些學習,幫助我獲得很多創作的素材,整合自己的覺察、生活體驗及生命故事,而寫成一篇一篇的文章。
Thumbnail
我的心得 我是一個沒有心理專業背景的人,文章裡找不到理論,也無法讓讀者學習到專業知識。所以,沒有信心自己的文章是否有價值?慶幸沒有被自己的質疑打倒。憑著對個人成長的熱愛,我參加各種的心理成長、靈性成長課程。這些學習,幫助我獲得很多創作的素材,整合自己的覺察、生活體驗及生命故事,而寫成一篇一篇的文章。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後心得 我們都該找人聊聊,真的!因為人類從不能單獨存在,在關係連結裡才有成長動力。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後心得 我們都該找人聊聊,真的!因為人類從不能單獨存在,在關係連結裡才有成長動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