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實:《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到2020年將演練紀錄整理出書,時隔六年,同學們有的結婚,有的換伴侶,有的生小孩了。2019年2月起,黃老師在輔大心理所任教課堂上,每學期也會進行四組對話,並陸續將輔大敘事課程的研究生對話稿件加入,這兩類對話稿就是本書稿件的來源。輔大心理所研究生的稿件則是到2021年6月到位,素菲老師花了大半年認真修稿,到2022年一月底大致完成初稿。她說,這本書既是敘事治療實際對話,也是心理師養成記錄,是客觀事實,同時也是建構真實。

大學時經歷的啟發

  素菲老師回顧讀大學時上過柯永河老師「臨床心理學」的課,並在隔一個學期在松德院區療養院裡實習。第一個病人就是一個自殺未遂的大三女孩,飲用硫酸自殺。當時,素菲老師本想拿著SOP的評量單去訪問她:「現在腦袋裡是在想什麼,為什麼會不想再活下去?」,但發現自己已經是第四位問她話的人,心想為何要這樣折騰個案,於是放下評量表,真心去關心她。但是,回去要寫報告,在報告中就沒有照著評量單的SOP寫。結果被評論「過度移情」。
  這個經驗已經離現在有四十年了,素菲老師歷歷在目。她最近被一本卡謬的日記吸引,書摘中寫著幾句話很有呼應:「每天卡謬出去上班都很痛苦,因為覺得工作是一種責任,每天下班終於可以在房間裡把腦中的幻想寫出來。」黃老師每次見到這樣的作者,都覺得人間要有這些想像的世界,要不然現實真的很難讓人活下去。但黃老師並不是一個脫離現實的人,她一直在想,敘事,或是人文療癒,或現象學如何滋養著自己,是她覺得珍貴之處。
反思不是自我批評,而是透過自我回饋歷程拿回行動的主導權,也就是自己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方向
黃老師分享道,自己在高中曾是個留級生,幸而遇到好老師「接住」了當時挫折的她,而有了現在的自己。她說,助人工作最精采的是心理師接住個案,真的聽懂個案的時刻,在書中的文章,我們可以看見邊緣的完整性。
書中來訪者的故事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心理師的對話則經過大幅改寫,有時會因會心理師的對話稍微挪動來訪者的故事順序和語氣,但來訪者的故事基本上都保持原來的故事樣貌。黃老師的任務是加入名為「敘事開箱」的BOX,寫入相應於故事對話的敘事治療觀點,也編輯了段落標題和過門文字。而這些寶貴的「忐忑不安」她視之為「青春的心跳」,是專業生涯發展過程必經的階段,充滿能量、稍縱即逝。從她的經驗看來,只要三、五年的時間,這些所謂新手的青澀,就會消失殆盡。
本書的對話實錄,有幾個重要的特色與價值:
一、故事的真實性:全書十篇都是碩博班研究生自己的親身故事,而且每篇故事主題都頗為精彩,且所涵蓋的主題十分多元。因為來訪者就是作者,不須擔心隱私的難題,屏除了實際個案的保密倫理問題的顧慮。因此,來訪者身分不必隱藏、文本不必切割、挪移、拼貼與改編,故事得以完整呈現。對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大大提升閱讀的流暢感。
二、諮商的處境性:這些研究生們在對話中以來訪者身分的真誠獻聲,非常有助於對話的真實性與可靠度,而敘事治療著重於經驗世界與處境脈絡,也使得扮演心理師者的問話可以自然地、有效地開展。十篇對話有如十篇紀錄片般,凝固了日常生活與諮商現場的真實片段,這種「有機停格」創造出深具意義的多元光譜。
三、實踐式的學習歷程:扮演來訪者的學生有機會透過故事敘說來做自我整理、沉澱,幫自己在成為心理師之前多做一層準備;而扮演心理師的學生,可以一再回味與反思,琢磨出自己對敘事治療的深刻理解。這種實踐式的學習歷程所激發出的細緻的、立體的、即時性的體驗,絕對不是靜態閱讀、單向聽課可以取代的。
四、敘事開箱:奠基於前面三個基礎,可以說完成了敘事治療的「行動藍圖」,使得素菲老師在寫「敘事開箱」時更容易針對各個段落,提綱挈領地強化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算是完成敘事治療的「意識藍圖」。沒有精彩又真實的十篇對話文本,就沒有「敘事開箱」。她珍惜每一位學生、每一次對話、每一種相遇,這本書絕對是教學相長的最佳見證。
素菲老師認為,反思不是自我批評,而是透過自我回饋歷程拿回行動的主導權,也就是自己決定下一步行動的方向。

向哲學家取經

  素菲老師最近鑽研很多「現象學」的書,在這幾年認識了很多哲學家,有幸與汪文聖老師在同一個讀書會,共讀亞瑟.克萊門(凱博文)的《疾病的照護》。記得在見到汪文聖時,就問汪老師,呂格爾明明就在講詮釋與理解,為什麼還要去結構主義那邊久久繞不出來?
  時至今日,才發現這是作為學者的嚴謹性,當呂格爾要提出自己的概念時,會去將不同人的概念都透徹了解,才會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同時也覺得麥克.懷特現在如果還活著,一定會讀現象學,因為他已經在讀傅柯,最後一定會讀到馬賽爾或是呂格爾。
  她在寫序論時,不斷的在和麥克.懷特對話,總結出她所認為的敘事治療四大重點:
一、敘事治療的理解:穿透語言到達經驗
二、敘事治療的意義建構:無以名狀而名之
三、敘事治療的時空觀:抵達他所在之處
四、敘事治療的對話:好的提問引領答案
(參《敘事治療私塾學堂》緒論)
  素菲老師分享,好比說,你在寫個案諮商紀錄的時刻,除了電腦裡已經呈現的文字和持續修整中的文字之外,那個下午還有很多事情一直不停地發生,你瞄了一下叮咚的LINE訊息,有的你立即回覆有的沒有,你起身去如廁,喝了兩口咖啡,某封電子郵件提醒你要在手機APP預定下週去高雄的高鐵票……那個正在寫紀錄的你,浸泡在生活現場的時間流裡,也分分秒秒孕生著要怎樣寫出的此起彼落的念頭,你一直處在「尚未」的意識流之中,你也持續到達「已經」並走向下一個「尚未」之流裡。更有甚者,可以感受到敘事個案說話的當下頓了一下就是處於「尚未」,重新想有沒有新的「已經」?它不是行動,也不是文本,而是一個敘說的意象──正要要啟動,還沒成行的「意象」。
  再者,語言非常單薄,就好比小時侯看見媽媽在篩選綠豆時,渣渣會被篩掉,我們的經驗很可能像渣渣一樣被篩到最下面,敘事想看的是,語言是經驗的篩子,治療師需要穿透語言,到達經驗的位置,需要去到經驗的現場,才能邀請個案用他自己的方式描述經驗。
  對敘事治療師來說,敘事的「臨在」是回到不在治療室現場,而是在生活現場的那個「在」,讓那個不在現場回來治療室的現場,重現那個現場,才能去為這個經驗命名。
  哲學海德格很早就看見語言是霸權,說「語言」召喚「存在」,不是人在說話,是話在那裡,人說出來而已。語言早就在那裡,把外行人送進專業語言中,用他們的話來說,就變成專家。
  舉例來說,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經歷第一次考試 ,老師發現小明偷看別人的考卷,就只給了小明30分,只講著不能作弊的重要性,不著重於分數的重要性,但是一回家,媽媽一看分數驚訝的問:「怎麼小明得到30分?」小孩就覺得很奇怪,老師和媽媽的語言怎麼不一致?而媽媽習慣的語言,其實是科學的語言。
  素菲老師說,來訪者敘說的故事,也常是社會所建構的,一些單薄的話語常出自每個人「存在池塘」裡所蘊含的豐富意義。它包含文化、記憶、家人、家庭,像空氣一樣沒什麼感覺,但是不在時會很有感覺。她憶起父親因思鄉很愛吃臘肉,所以過年母親一定會醃臘肉,直到父親過世後才不再醃臘肉。她2013年湖南轉機時看到臘肉,就不禁想到父親而淚流滿面,臘肉就是她的「存在池塘」。

見證敘事的力量

  在素菲老師分享完後,到場的共同作者們亦一一上台分享近況,不管是當媽媽的,做治療師的,或其他各行各業的,都見證著幾年期的「敘事私塾」為當事人生命帶來的效應,點點滴滴延續至今。
攝/趙士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史詩級精神分析論壇於昨天開場,學術界宋文里、醫學界張凱理、哲學界沈志中齊聚一堂,別開生面!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說明,今天是《魔鬼學》第二場新書分享會,邀請到三位重量級貴賓。宋文里老師曾翻譯了二本佛洛伊德選集,第一本是《重讀佛洛伊德》,第二本是近期出版的《魔鬼學》。張凱理醫師是台灣精神醫學界極有份量
人總是不停在學習,包括:愛情、親密關係,難免有一些坑坑疤疤,有些人把創傷當成勳章,有些人傷得太深因此走不出來。我們並不是為了承受創傷來的,但有時難免也需要借助諮商師幫我們清創與釐清,這是現代很需要的學科與研究。王浩一分享,在他最近寫的一本書中,序文的標題是「每一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荊棘」。換句話說,我們
想透過催眠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精神科醫師蔡東杰話說從頭。二十年前當他到鳳凰城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療法時,感到非常開心,但覺得這樣的療法非常難懂。 當時台灣只有一本關於催眠的書,《催眠之聲伴你》,當中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惜卻都沒有講到如何做催眠。 2004年,華人心理治療發展基金會第一次邀請薩德博士來台
  這幾年,心靈工坊陸續出版了「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這是薩德博士原先規劃好的「經驗式心理治療藝術」四部曲:2019,《經驗式治療藝術》、2020,《喚醒式治療》、2021,《助人者練心術》,而我們終於要在2022年,迎來這系列的第一本書:《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忘了在哪
  我與這本書走過了神奇的八年。   拙著《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在2014年5月出版時,薩德博士(我習慣稱他Jeff,傑夫)來台北帶領大師督導班,而這本書正是我送給他,感謝他十年來教導的禮物。傑夫也帶著他已經簽好名字的新書過來,我立即翻開閱讀,感到熟悉又陌生,並且發現我整本書的內容都被他送我的書,《催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在致詞時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心理諮商都在聊天而已,好像沒什麼用,但她引用王浩威醫師的話請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麼人能以你為主體,不帶評斷的聽你說話20分鐘? 最後就是處理當事人的傷口。曹老師說,這不意味要重現當事人的傷痛歷程,而是要以「當下」傷口的處理為重 博客來 金石堂 學思行
史詩級精神分析論壇於昨天開場,學術界宋文里、醫學界張凱理、哲學界沈志中齊聚一堂,別開生面!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說明,今天是《魔鬼學》第二場新書分享會,邀請到三位重量級貴賓。宋文里老師曾翻譯了二本佛洛伊德選集,第一本是《重讀佛洛伊德》,第二本是近期出版的《魔鬼學》。張凱理醫師是台灣精神醫學界極有份量
人總是不停在學習,包括:愛情、親密關係,難免有一些坑坑疤疤,有些人把創傷當成勳章,有些人傷得太深因此走不出來。我們並不是為了承受創傷來的,但有時難免也需要借助諮商師幫我們清創與釐清,這是現代很需要的學科與研究。王浩一分享,在他最近寫的一本書中,序文的標題是「每一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荊棘」。換句話說,我們
想透過催眠讓自己過得更好嗎? 精神科醫師蔡東杰話說從頭。二十年前當他到鳳凰城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療法時,感到非常開心,但覺得這樣的療法非常難懂。 當時台灣只有一本關於催眠的書,《催眠之聲伴你》,當中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惜卻都沒有講到如何做催眠。 2004年,華人心理治療發展基金會第一次邀請薩德博士來台
  這幾年,心靈工坊陸續出版了「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這是薩德博士原先規劃好的「經驗式心理治療藝術」四部曲:2019,《經驗式治療藝術》、2020,《喚醒式治療》、2021,《助人者練心術》,而我們終於要在2022年,迎來這系列的第一本書:《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忘了在哪
  我與這本書走過了神奇的八年。   拙著《催眠治療實務手冊》在2014年5月出版時,薩德博士(我習慣稱他Jeff,傑夫)來台北帶領大師督導班,而這本書正是我送給他,感謝他十年來教導的禮物。傑夫也帶著他已經簽好名字的新書過來,我立即翻開閱讀,感到熟悉又陌生,並且發現我整本書的內容都被他送我的書,《催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在致詞時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心理諮商都在聊天而已,好像沒什麼用,但她引用王浩威醫師的話請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麼人能以你為主體,不帶評斷的聽你說話20分鐘? 最後就是處理當事人的傷口。曹老師說,這不意味要重現當事人的傷痛歷程,而是要以「當下」傷口的處理為重 博客來 金石堂 學思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2024 TDNA 臺灣數位遊牧大會上,講者 Mavel 分享了數位遊牧生活的現實挑戰和機會。本文探討數位遊牧者將面對的問題,包括穩定的網路、孤獨感、自我約束力及簽證限制等。Mavel 還提供了數位遊牧者的熱門目的地和必知的資源和實用技巧,讓你也能享受數位遊牧的快樂。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2024台灣數位遊牧大會 Taiwan Digital Nomad Conference為數位遊牧者協會主辦首屆年度活動,提供國內外數位遊牧愛好者一個交流與學習的環境上午兩場主題演講的講者中野智恵和大瀬良亮,分別分享日本數位遊牧協會及Yugyo的經驗,探討日本和全球數位遊牧現況、影響力與事業開創。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對於關係,有許多理論致力於「如何提供正確的概念與方法」給需要的人。但敘事治療努力的方向則不同,不在於提供「正確的答案與做法」,而是把焦點放在「如何透過對話,讓人得以理解自己與他人,並藉此發展出個人較喜歡的方式來進入關係」。 會有這樣的想法,係源自於敘事治療認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背景皆不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一位患有失智症及神經受損的患者,透過靈氣療法的自我療癒之路。蘇老師重新設計了課程安排,讓學生得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教學,並結合自我靈氣的方案設計和個案管理模式,陪伴她完成了初級班結束後數個月內的自我療癒目標。文章中也詳細介紹了靈氣課程的內容和時間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心得分享。
Thumbnail
沈志中老師說,拉岡是當代精神分析的實踐者與思想家,他的理論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廣泛的影響當代的文學、哲學與藝術,但拉岡並沒有重新發明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以十九世紀生物學解釋臨床上的發現,而拉岡就是讓佛洛伊德的發現能以符合二十世紀的語言學和邏輯學的概念被解釋,可以說拉岡是為了精神分析的百年建築重新
Thumbnail
《心智化兒童治療:與兒童及家長工作的實戰手冊》提到的「心智化」是什麼?聽來專業,但就像是日常口語說「將心比心」這樣的能力,可以藉由思考他人行為背後的心智狀態與意圖,來了解他人行為的意義,也就是「可以從外界的視角看待自己,也可以從內在的視角看待他人。」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2024 TDNA 臺灣數位遊牧大會上,講者 Mavel 分享了數位遊牧生活的現實挑戰和機會。本文探討數位遊牧者將面對的問題,包括穩定的網路、孤獨感、自我約束力及簽證限制等。Mavel 還提供了數位遊牧者的熱門目的地和必知的資源和實用技巧,讓你也能享受數位遊牧的快樂。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2024台灣數位遊牧大會 Taiwan Digital Nomad Conference為數位遊牧者協會主辦首屆年度活動,提供國內外數位遊牧愛好者一個交流與學習的環境上午兩場主題演講的講者中野智恵和大瀬良亮,分別分享日本數位遊牧協會及Yugyo的經驗,探討日本和全球數位遊牧現況、影響力與事業開創。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對於關係,有許多理論致力於「如何提供正確的概念與方法」給需要的人。但敘事治療努力的方向則不同,不在於提供「正確的答案與做法」,而是把焦點放在「如何透過對話,讓人得以理解自己與他人,並藉此發展出個人較喜歡的方式來進入關係」。 會有這樣的想法,係源自於敘事治療認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背景皆不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一位患有失智症及神經受損的患者,透過靈氣療法的自我療癒之路。蘇老師重新設計了課程安排,讓學生得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教學,並結合自我靈氣的方案設計和個案管理模式,陪伴她完成了初級班結束後數個月內的自我療癒目標。文章中也詳細介紹了靈氣課程的內容和時間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心得分享。
Thumbnail
沈志中老師說,拉岡是當代精神分析的實踐者與思想家,他的理論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廣泛的影響當代的文學、哲學與藝術,但拉岡並沒有重新發明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以十九世紀生物學解釋臨床上的發現,而拉岡就是讓佛洛伊德的發現能以符合二十世紀的語言學和邏輯學的概念被解釋,可以說拉岡是為了精神分析的百年建築重新
Thumbnail
《心智化兒童治療:與兒童及家長工作的實戰手冊》提到的「心智化」是什麼?聽來專業,但就像是日常口語說「將心比心」這樣的能力,可以藉由思考他人行為背後的心智狀態與意圖,來了解他人行為的意義,也就是「可以從外界的視角看待自己,也可以從內在的視角看待他人。」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