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征服並扭曲工業的現實(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職官僚在第二級產業的膨脹,與在地位上壓制理因是生產者的理科工程師。我們現在的體系建立於二戰之後,大概從1960年代後,代表金融的文職官僚就逐漸地人數膨脹,一間技術大學最初可能只需要幾個文職官僚就能運作,大概在教授的大辦公室旁開幾個小小的隔間就足以辦公,但是現在文職官僚的數量多到需要一整棟數層樓高的建築才能滿足其辦公需求。

而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金融與工廠之間,原本工人、工程師等屬於公司雇員的主體,他們對應於傳統社會中的農夫與工匠,但是在諸公司中的比例慢慢地下降。而金融業則膨脹成大量職員不停交換金錢與資訊的冗餘體系。

曾經有學者推論,如果社會中的冗餘工作被消除,則平均工作時間可以減為每周15個小時,但是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因為金融業通過大規模的雇傭不具理工能力的員工,透過人數來壓制理工科體系的人員。

隨著金融控制一切,工業也隨之衰弱

隨著金融控制一切,工業也隨之衰弱


未來的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地位上升,而工業受到的壓制加深,一個導致工業體系在全世界瓦解的清算也正在悄悄地接近。由於金融業的高地位,與高收入,導致有能力進行思考的聰明人開始往金融相關的行業移動,並進而導致了金融對工業的支配。

但是隨著金錢管理階級的附屬產物-文職官僚因為金融對工廠的壓制,也在每棟工廠的旁邊產生了被稱為「行政中心」的建築物,在「行政中心」內存在許多冗餘的辦公室工作,存在於行政、管理、行銷、法律、財務、諮詢等各個部門之中。在十九世紀只需要一個文職官僚處理甚至是委外的文書工作,現在需要兩到三個以上的辦公室才能處理。

而這相對地導致了理工人員的枯竭,大學中文職科系的存在相對擠壓了理工科系的人口,但又出於某些顯而易見的原因,這些文職科系也不可能關閉,隨著理工人員的枯竭,去工業化開始發生在各個曾經工業化的國家之中。

也就是說金融對工業的壓制最終會導致工業的蕭條,而工業的蕭條最終會使國家的繁榮消失,這也是為什麼像是美國與英國這樣金融繁盛的地方同樣無法防止工業消退的原因之一,只能不斷通過金融殖民那些金融不怎麼繁盛的國家(像是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墨西哥),並將被自己菁英拋棄的工業體系移植到那些國家之中,而在西方文明退縮的時代這將會導致一個悖論,亦即當西方文明的邊界內逐漸趨於「已開發」階段後,曾經在拿破倫後撐起世界,養活並改善數十億人生活水準的工業文明將會如同鐵鏽帶那樣逐漸的枯萎消失,如果沒有恢復工業的手段,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導致大量的人道災難。

下周我會繼續討論未來的社會將會如何應對與克服這種趨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帳號不存在-avatar-img
2023/08/17
因長期關注您,所以您的論點我也會說給朋友討論,針對此篇的話有些回饋可與您分享。外行藉由資本主義控制內行雖然是普遍現象,先進國家工業蕭條的原因不見得完全全取決於資本,友人認為不能排除結構上的原因。第一是工資隨社會生活條件變好上揚,因為成本控制而無法同步報酬,其就業的意願會產生減少(但我認為跟教育也有很大關係),這引發一連串效應,最明顯的遷廠或引進外籍人士。再者,工業伴隨著原料、化學加工、廢水空汙等環保問題,先進社會為了控制居住環境,會另外透過手段限制工業發展,因而墊高了生產成本。最後是國家角度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此開始與金融有關係,產業補助政策,相關預算的稅金流動都要透過銀行,有心人會以自己角度去影響參與角色的走向──但對於第一、第二的因素,金融或資本的影響不太有影響力。
avatar-img
龜兔的沙龍
109會員
180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龜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4
二十一世紀初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如同共產主義一般,企圖征服全世界。
Thumbnail
2025/05/04
二十一世紀初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如同共產主義一般,企圖征服全世界。
Thumbnail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3/22
最近使用AI分析了一些現象,發現在整理某些實體數據上來說AI確實有用。也順便用AI造了一篇小說。但是也發現了在某些情況下AI不但難以推論一些能正常推論的東西。甚至有可能產生與實質情況差異甚大,甚至毫無邏輯與證據的結果。 以下說說幾個使AI無法產生接近更客觀或是有效資訊/統整的原因。
Thumbnail
2025/03/22
最近使用AI分析了一些現象,發現在整理某些實體數據上來說AI確實有用。也順便用AI造了一篇小說。但是也發現了在某些情況下AI不但難以推論一些能正常推論的東西。甚至有可能產生與實質情況差異甚大,甚至毫無邏輯與證據的結果。 以下說說幾個使AI無法產生接近更客觀或是有效資訊/統整的原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怎麼人力困境講到這?  人力困境的本質是不匹配,早年台灣教育水準很差,可說是師資問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現場有大量不合現代教育標準的公教人員。後來師專的成立提供小學教師,師大則是中學,幾十年後的今天,教師的產出已經過剩(反對的人麻煩看一下教甄錄取率)。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