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日,自己決定的名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遠布農族丹社群回家隊伍正在關門古道Mahilav的途中。

馬遠布農族丹社群回家隊伍正在關門古道Mahilav的途中。

每年的8月1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94年8月1日開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原住民」族群名稱,正式取代舊有稱呼的那天。

從文字文明來到台灣以降,「番」、「蕃」、「山胞」等由外族定義且帶著負面意涵的歧視性名詞,就一直被套用在所有的原住民頭上,無論他們願意與否。一直到了1984年,才有原住民族知識份子開始為自己的族群爭取屬於自己的正式華文名稱,而不再是被統治者所賦予的符號。

而「原住民」這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名字,竟花了他們十年的歲月,才終於撼動了僵固的國家體制,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也象徵著原住民族在這個國家體制中,終於重新取回定義自我的權利,並透過這個名字,將文化多元的臺灣原住民族凝聚成一個更大的意識主體,得以繼續在對傳統文化不友善的國家體制中,更有能量的爭取屬於自己的位置與權益。

「名字」是很有力量的詞彙,它讓人得以透過語言的建構,將眾多圍繞著那個「名字」的意義連結起來,在抽象的語言之中型塑出有型的實體。並且再與其他名字互動,創造出更多擁有意義的詞彙、語句、紀錄與歷史,乃至今日當下。

失去了名字,就是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成為一個主體的權利,只能由人宰割。《神隱少女》等許多作品都在敘述著它的重要性,因此8/1這一天,對於原住民,以及台灣島上的多元文化而言,誠然是無比重要的一天。

儘管國家對原住民族曾做過的承諾,如今仍未兌現,未來也不知道能否有所改變;但仍有許多族人,正在強大的主流文化洪流之中,走在找回自己的道路之上。

一個人要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屬的文化,只有走回孕育文化的地方,才能深刻感受到來自土地的真實,而觸發更進一步的行動與反思。

也希望我跟著馬遠布農族青年回到丹社老家的故事、台灣正遍地開花的回家故事,能引起更多人「回去看看自己文化的根」的興趣。邁開腳步,回到老家,感受那人仍與土地深深連結的時代與文化,回頭凝視佇立在主流中的那個自己,是否更加堅定。

那裡不一定是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家。
別人的故事,往往是驅動自己的重要根源。
讓我們在觸動之後,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雪羊隨筆,共享視界
1.6K會員
369內容數
跟著雪羊的腳步,悠遊山林隨影隨筆,在《共享視界》裡,一起看見山的萬千樣貌,加入以影像與文字探索世界的行列。在文影交流間結識同樣熱愛大自然的同好,輕鬆分享彼此的影像記憶與山林故事,建立山與人最深刻的連結。
2025/04/13
2024/03/31 00:00, 赤心巔峰-越野挑戰中央山脈的發起人既紀錄創造者 山頂狼古大哥,啟動了他的又一大計畫:#速攀百岳 ! 然而,就在挑戰轟轟烈烈展開,並且一路順遂三天之後,台灣迎來了0403的地動山搖,不僅震碎了花蓮山川,也震碎了籌備已久的最速完百計畫。 然而,今年他捲土重來啦!
Thumbnail
2025/04/13
2024/03/31 00:00, 赤心巔峰-越野挑戰中央山脈的發起人既紀錄創造者 山頂狼古大哥,啟動了他的又一大計畫:#速攀百岳 ! 然而,就在挑戰轟轟烈烈展開,並且一路順遂三天之後,台灣迎來了0403的地動山搖,不僅震碎了花蓮山川,也震碎了籌備已久的最速完百計畫。 然而,今年他捲土重來啦!
Thumbnail
2025/04/12
4月7日,歌手Tank到中國進行了「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術後高調發文分享,卻由此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因為Tank無法交代心與肝的來源,只知道是「一位腦死亡大愛者決定無私地捐獻器官」。 我不想賭會不會統一、不想賭會不會被強摘器官,所以我邀請你,一起了解黑幕、遠離賭桌,做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
Thumbnail
2025/04/12
4月7日,歌手Tank到中國進行了「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術後高調發文分享,卻由此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因為Tank無法交代心與肝的來源,只知道是「一位腦死亡大愛者決定無私地捐獻器官」。 我不想賭會不會統一、不想賭會不會被強摘器官,所以我邀請你,一起了解黑幕、遠離賭桌,做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
Thumbnail
2025/04/10
下個月底,5/25週日午後,在台中kawas 有一場由冒險精靈舉辦的系列講座,我很榮幸受美涼姐的邀請和大家分享這些年遠征高峰的點點滴滴。 其實一開始的對話很有趣,美涼姐說他們要舉辦海外攀登的講座,問我可不可以分享,我說:「在您面前,我有什麼好分享的啦!」美涼姐可是台灣人女性登山家海外攀登的先驅者呢
Thumbnail
2025/04/10
下個月底,5/25週日午後,在台中kawas 有一場由冒險精靈舉辦的系列講座,我很榮幸受美涼姐的邀請和大家分享這些年遠征高峰的點點滴滴。 其實一開始的對話很有趣,美涼姐說他們要舉辦海外攀登的講座,問我可不可以分享,我說:「在您面前,我有什麼好分享的啦!」美涼姐可是台灣人女性登山家海外攀登的先驅者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至少有三四十個族群 過去的9族是人類學家與統治者 自行分類並命名 「忘記」尊重族人的意見 造成族人許多的困擾 直到近年族人才有機會提出 自己希望的族群分類與名稱 所以會越來越多族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至少有三四十個族群 過去的9族是人類學家與統治者 自行分類並命名 「忘記」尊重族人的意見 造成族人許多的困擾 直到近年族人才有機會提出 自己希望的族群分類與名稱 所以會越來越多族
Thumbnail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Thumbnail
什麼是台灣原住民? 原來就住在台灣的人嗎? 要多久才算「原來」? 幾十年算「原來」嗎? 一百年算「原來」嗎? 這樣的話 是不是可以說 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台灣原住民?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由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主辦,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的「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巡迴展」,刻正在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展出。展覽內容揭露原住民族藉正名運動,找回自己在台灣的地位之過程,希望讓更多民眾瞭解歷史真相與原權運動血淚史,促進島上不同族群並肩走在和解路上。 本次展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由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主辦,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的「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巡迴展」,刻正在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展出。展覽內容揭露原住民族藉正名運動,找回自己在台灣的地位之過程,希望讓更多民眾瞭解歷史真相與原權運動血淚史,促進島上不同族群並肩走在和解路上。 本次展
Thumbnail
每年的8月1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94年8月1日開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原住民」族群名稱,正式取代舊有稱呼的那天。 從文字文明來到台灣以降,「番」、「蕃」、「山胞」等由外族定義且帶著負面意涵的歧視性名詞,就一直被套用在所有的原住民頭上,無論他們願意與否。
Thumbnail
每年的8月1日,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是為了紀念1994年8月1日開始,由原住民族自己決定的「原住民」族群名稱,正式取代舊有稱呼的那天。 從文字文明來到台灣以降,「番」、「蕃」、「山胞」等由外族定義且帶著負面意涵的歧視性名詞,就一直被套用在所有的原住民頭上,無論他們願意與否。
Thumbnail
1月25日上午「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以及各民團在台灣高等行政法院召開記者會,當日同時也是原民團體針對「單列族名」提起行政訴訟首次開庭。
Thumbnail
1月25日上午「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以及各民團在台灣高等行政法院召開記者會,當日同時也是原民團體針對「單列族名」提起行政訴訟首次開庭。
Thumbnail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Thumbnail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Thumbnail
這系列一開始是要寫日本的,也有日本舉重的文章,可是,台灣都奪金牌了,怎麼能不說台灣呢?柔道的楊勇緯是排灣族,舉重的郭婞淳是阿美族,首先,いくえ先生來教大家台灣原住民族的日文要怎麼念吧!
Thumbnail
這系列一開始是要寫日本的,也有日本舉重的文章,可是,台灣都奪金牌了,怎麼能不說台灣呢?柔道的楊勇緯是排灣族,舉重的郭婞淳是阿美族,首先,いくえ先生來教大家台灣原住民族的日文要怎麼念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