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分享我於2023年8月,結合AI與卡片盒筆記法的規模化寫作策略。
你開始使用Obsidian實踐卡片盒筆記法了嗎?
卡片盒筆記法源於社會學家的尼克拉斯·盧曼 (Niklas Luhmann)。盧曼在1927年出生,1998年離世,享壽71歲。盧曼當時用紙筆,搭配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構建了其知識系統的超大型思維導圖,幫助他在30年內寫了58本書與好幾百篇文章。
如此強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生於2020年代的我們要想辦法也用起來。
Obsidian數位筆記軟體在2020年誕生了。Obsidian本身的雙鏈 (Bi-directional Link)結構,符合我們學習閱讀時自然產生的「想法之間的網狀結構」。透過卡片盒筆記法,我們可以進一步將想法做「樹狀結構」。樹上的每一個分支,都是「線性結構」,也就能成為一篇原創文章。
關於「想法」,記得,用Obsidian做「網狀收集」,用卡片盒筆記法做「樹狀結構」。
卡片 = 想法 + 脈絡。
想法,源自我們持續與各種資料互動,以及對生活經驗的觀察。想法是流動的,同一個想法,不同人看起來,有不同的意義。這其中的底層邏輯,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解事情的脈絡」。
讓GPT4去用不同的角度脈絡看看我們的想法,你會找到自己想法不同的意義。
這裡3個是你可以讓GPT4嘗試回答,進一步探索你的想法真正價值的方法:
透過GPT4,你會發現你的一個想法,在不同的人眼裡,都有不同的價值。
一篇好的文章,是許多價值的集合。
其實,一篇好的文章,都可以精簡成一句話。但有趣的是,從這句話開始持續發展細節,逐漸回答Why, What, How,我們透過文章更進一步看到一句話怎麼發展出「為什麼」「是什麼」「做什麼」的意義,構建起能重複使用的知識結構。
這種從一句話發展為一篇好文章的過程,被稱為「雪花寫作法」。
雪花寫作法,將一句話不斷地擴增細節,其實正好與盧曼卡片盒筆記法的大型思維導圖不謀而合。當我們把知識看成一個「故事」,那麼細節逐漸豐富的過程,就如同用顯微鏡看雪花一樣,你總是能看見更細的一層。當我們把知識看成一顆「樹」,我們看到我們知識發展的過程,這些過程用Obsidian數位筆記保存下來,都是未來與GPT4等大語言模型互動的,珍貴的「思考數據」。
The more you write, the more you write (and the more your GPT4 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