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451度》:知識們燃燒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這本《華氏451度》是雷.布萊伯利在 1953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當初會買它是被封底書介燒到:

蒙塔格是一名打火員,
在他的世界裡,電視主宰的一切,
文學則瀕臨滅絕,
打火員的工作成了放火而不是滅火。
它的工作就是要摧毀「非法的產品」,
以及藏匿這些書籍的房子。

雷.布萊伯的文字灼人,讀來莫名地躁,完全符合此書的放火意象。書中情節更是誘發我許多思考。能經歷時代淬鍊的作品真的不會讓人失望。以下分享些心得。

【沒有書的世界】

如書介預示的,這是個不允許人們擁有「書」的世界。

而由於科技的進步,所有的房子都已改成防火建材,火災不再是人們的夢靨。失去滅火功能的打火員因此有了新的使命:燒書

在這世界,打火員們只要接到「書災」通報(有人私藏書籍)就會出發「滅書」。官方口號直白地說明了他們的工作內容:

星期一燒米萊,星期三燒惠特曼,星期五燒福克納,把書燒成灰燼,再把灰燼也燒了。

故事的主人翁蒙塔格就是一名這樣的打火員。他對這工作很滿意,每天噴火毀書,簡單、直接、有意義。很喜歡書中這段詩意的燒書描寫:

看著物體遭火舌吞噬,看著它們燒焦、變形,有種特殊的愉悅感受。他握著銅製噴嘴,手中這條龐然巨蟒噴出劇毒的煤油,噴灑在這世界上;他腦中的血液奔流,雙手猶如某個厲害的指揮家,引領樂團演奏出熾烈燃燒的交響曲,摧毀歷史的碎片和焦炭遺跡。

然而這樣一成不變的「快樂」生活,卻遇上意外的轉折……

【十七歲女孩】

在某個返家的夜晚,蒙塔格遇見了一位正在散步的女孩,名叫克萊莉絲。一切從此開始轉動……

克萊莉絲是故事中我最愛的角色。她的話總有點無厘頭卻又充滿亮點。像蒙塔格問她幾歲時,她的回答就很妙:

恩,我十七歲了,而且我瘋了。

整本書沒有把故事的世界觀說得很清楚,但從蒙塔格與克萊莉絲的對話中,能稍稍拼湊出這是個反烏托邦式的極權世界。像是少女說到這個世界很少人散步:

有一次我叔叔就被抓了,我有告訴你嗎?因為他去散步。

而他們對於打火歷史的這段話,則讓我不禁想到《1984》:

少女說:「聽說以前打火員的工作是滅火而不是放火,真的嗎?」
「不對,房屋一直都是防火建材,相信我。」
「好奇怪。我曾聽說很久以前,房子會不小心燒起來,就需要打火員來滅火。」
他笑了。

初次相遇的最後,克萊莉絲冷不防地問他:「你快樂嗎?」讓蒙塔格對自己的人生第一次產生了疑問。而之後的追問更讓他徹底陷入「反思」:

是怎麼開始的?你怎麼入這一行的?你如何選擇工作,怎麼會選擇你現在這份工作?

與克萊莉絲的對話,讓蒙塔格產生了質變,開始背離這個原本覺得很理所當然的美好世界。很愛書中這段糾結的描述:

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分成了兩半,一半熱、一半冷;一半柔軟、一半剛硬;一半顫抖著,一半卻很平靜,兩邊的身體互相折磨著彼此。

至於蒙塔格覺醒後故事會怎麼走,就留給大家親自到書中一探究竟了。小提醒,不要期待他會像《駭客任務》的尼歐一樣,這不是熱血的英雄故事(笑)。

【知識的毀滅】

雖說情節精彩,但整本書最引我思索的是關於知識消亡的描繪。要我說的話,故事中的人們吸收內容的形式有兩種傾向:娛樂化速食化

關於娛樂化,最經典的就是故事中的神器:電視牆。這是蒙塔格妻子密卓的最愛。電視牆如其名用電視做成的「牆」,巨大包覆,沉浸感與互動性兼備。抽一小段密卓的話讓大家感受一下:

他們寫劇本時會留下一部份空白,這是新構想,主婦的腳色是我,就是劇本裡缺漏的部分。輪到空白台詞時,三面牆上的演員會看著我,我就念台詞。

這樣的量身訂做,讓密卓深陷其中。甚至還把電視牆中的演員當成親密的「家人」,是比蒙塔格更親密的存在。明明房間已經有三面牆了,密卓卻還奢望第四面。

如果說這樣深陷虛擬的狀況讓人覺得荒謬,關於知識速食化的描寫則是讓我心驚。書中打火隊長畢提對蒙塔格說明打火員起源的段落讓我看得冷毛直豎:

到了二十世紀,相機速度加快了,書本變薄,然後是濃縮、消化過的版本,成了摘要,一切都煮到變成笑話,戛然而止。

由於人們變得極度匆忙且沒耐心,一切的知識或資訊都被簡化再簡化、濃縮再濃縮:

一則專欄、兩句話、一行頭條!然後,通通消失在空氣裡!人們的心智團團轉,轉得如此之快,都是因為出版者、剝削者、傳播者的雙手不停壓著離心機幫浦,拋開所有沒必要,浪費時間的念頭!

無怪乎這世界的人不散步了,如此慵懶的浪費簡直罪過。書中的這段話,更是讓社畜如我心有戚戚焉:

生活變得緊湊,工作才是意義所在,一切享受都是為了工作而後生。倘若只要會按下按鈕、拉開關、做些基礎工作,何必還學什麼知識呢?

這正是克萊利絲被當瘋子的原因,因為她太愛思考、太愛問問題了。如畢提說的:

她不想知道事情是怎麼發生的,而是為什麼發生。那可不太妙。你對太多事情都問為什麼,繼續下去,最後一定會變得很不開心。

換言之,這是個重娛樂、輕思考的世界。人們喜歡答案而非問題;鍾愛確定而非懷疑。大家沉浸於各種遠端虛擬中難以自拔。思考什麼的太痛苦了,通通丟掉吧!

或可這樣說,故事中的人們被剝奪的不僅是閱讀的權力,而是「思考」的可能性。

世界不再需要知識了,於是打火員誕生了!

【後記:回看現在】

讀完此書,讓我忍不住將書中的世界與現在做比較。很喜歡導讀中說的:

預言小說真正擅長描寫的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敘述某一個令人困擾或危險的面向。

當然《華氏451度》中描繪的狀況並沒有發生。人們現在依舊需要消防員滅火而非滅書。但是書中闡述的種種問題,卻似乎以另一種模式實現……

電視牆沒有成真,但人們卻被越來越多螢幕給環繞。社群直播和短影音更是無孔不入地滲透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多人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現實與虛擬的分野越發模糊。

而內容速食化這塊比起書中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家每天都像轉陀螺。於是乎,別說書了,許多人連長篇文章都難以消化。各類濃縮知識應運而起。市面上出現許多強調只給「乾貨」,號稱 X 分鐘讓你吸收一本書的文章、影片。學習、思考太費力了,直接給我整理好的列點摘要就好!

甚至連娛樂性內容,都有越來越多人傾向用濃縮的方式吸收。像YB上就有很多X分鐘帶你追完一部劇或漫畫的頻道。

但這樣在意效率的後果,便是失去對事物的細緻感受。如同雷.布萊伯在後記中說的:

簡化故事。剝皮、去骨、抽髓、劃破、融化、熬煮,而後破壞。每一個有意義的形容詞、每一個具動感的動子,每一個重量更甚於蚊子的比喻——滾!

我忍不住想到克萊利絲談噴射引擎車的段落:

我有時候會想,那些駕駛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草,什麼是花,因為他們從沒仔細看過。

明明書中的描述是虛構,卻讓我感到無比的真實。想來,現在根本犯不著燒書,書就慢慢消失了。誠如尼爾.蓋曼說的:

虛構出的故事是謊言,述說著真實的樣貌。

這是本讀完後會有許多想法在腦中衝撞、旋轉,難以消散的書。只能卑微的希望,未來的我們還能保有閱讀與思考的餘裕啊!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我們是史上第一個需要擔憂被我們所吃的食物獵捕的世代! -《吃的抉擇》
烏俄戰爭至今已超過 500 天仍不見終點。這本《澤倫斯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為軸,經由剖析這位喜劇演員出身的非典型領導人的崛起歷程,帶出烏克蘭與俄羅斯複雜的地緣糾葛。
你會覺得每天都被忙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嗎?現代人每天都像陀螺般打轉,不但要工作、顧家,有空餘還得自我精進,深怕被時代甩在後頭。其實在這個奔忙時代,你真正需要的是「留白」。
這本《有溫度的品牌行銷》的作者葛雷格.霍夫曼是 Nike 前首席行銷長。書中以他在 Nike 近30年經驗為基底,深談許多親身經手的行銷案例。看他信手捻來就是故事,很有大師風采。是本可以輕鬆閱讀,又會收穫滿撈的書。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的日本知名導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後來也翻拍成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會知道這書是先前看《綠之歌》時,主角小綠有提到說她會開始寫小說是因為這個作品。當時覺得書名莫名吸人,就掛在心上。後來在三餘瞧見便直接回家,完全衝動購物。
這本《與成功有約》是史蒂芬.柯維享譽全球的經典作品。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讀它,不過這次讀的是三十周年增訂版。 與原版差異不大,僅在每章節末新增兒子西恩.柯維的補充觀點。
我們是史上第一個需要擔憂被我們所吃的食物獵捕的世代! -《吃的抉擇》
烏俄戰爭至今已超過 500 天仍不見終點。這本《澤倫斯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為軸,經由剖析這位喜劇演員出身的非典型領導人的崛起歷程,帶出烏克蘭與俄羅斯複雜的地緣糾葛。
你會覺得每天都被忙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嗎?現代人每天都像陀螺般打轉,不但要工作、顧家,有空餘還得自我精進,深怕被時代甩在後頭。其實在這個奔忙時代,你真正需要的是「留白」。
這本《有溫度的品牌行銷》的作者葛雷格.霍夫曼是 Nike 前首席行銷長。書中以他在 Nike 近30年經驗為基底,深談許多親身經手的行銷案例。看他信手捻來就是故事,很有大師風采。是本可以輕鬆閱讀,又會收穫滿撈的書。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的日本知名導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後來也翻拍成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會知道這書是先前看《綠之歌》時,主角小綠有提到說她會開始寫小說是因為這個作品。當時覺得書名莫名吸人,就掛在心上。後來在三餘瞧見便直接回家,完全衝動購物。
這本《與成功有約》是史蒂芬.柯維享譽全球的經典作品。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讀它,不過這次讀的是三十周年增訂版。 與原版差異不大,僅在每章節末新增兒子西恩.柯維的補充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詩人嚴忠政將逛書店形容是吹製玻璃的一門工藝,閱讀者往往在書裡忘神。我覺得書店的主人也是雕塑這件玻璃工藝的人,他們賦予書店輪廓、精神和美感。尤其通過店裡的選書、自費出版、週邊商品的販售、複合餐飲和安排講座,像是為玻璃一系列精雕細啄的加工,同時給人不同的感受與風格,更讓人察覺現代(獨立)書店生存之不易。
Thumbnail
因人體起火,變成焰人的第一代;應該就像是 抗議自焚的、 具有控火能力的第二代,就是重大槍擊犯、炸彈客吧、 能改變其威力與形狀的第三代;各種不同形式的火焰... 亞瑟;沉浸在幻想中的時候最強,大概是比較不會垮掉的心理[自我防衛機轉],跟森羅一樣也是孤兒。 這樣看來[家因替代役],算是個[安定力
Thumbnail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Ray Douglas Bradbury 華氏451度是煤油燃燒書本使用的溫度。 在未來世界,消防員由滅火的工作變成打火工作,成為打火員,只做燒書工作,焚燒書本。市民變得有義務舉報一切關於書籍活動,這是一本科技未來小說,但在科技發達的世界,作者想像到
我把他殺了,埋在那年熟悉的灰燼堆裡…… 「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能讓你們好好讀書!」 「又跑去哪玩?書都不用讀了嗎?不讀書怎麼會有出息!」
「為什麼要放炸彈?」 噁心的黒霉氣味飄散在地下室內,滴答的漏水聲不知從何處傳來,就著木桌上的一支蠟燭,康諾和一位與他同樣有金髮的男子在對話。 「你⋯⋯你在說什麼?」那位男人顫抖地說著,深怕說錯了一個字。 
Thumbnail
火柴人的孤單,也像是一種自我保護,保留自己,看起來好像可以專注的朝向自我實現,可以用盡全力的滿足現在及將來的需要,但有一天他發現,真正的自我實現是知道自己是神所造的,而被造最大的價值就是連結與神、與人連結,摩擦才能產生燃燒自己的力量,發熱、發光!
Thumbnail
年輕的哈珀.康納莉與其說是偵探,不如說是靈感工作者,她是閃電下的倖存者,同時也是破碎家庭中的受害者;閃電帶來了不知是贈與,還是後遺症的能力-死亡感應,攜手毫無血緣關係,卻有深刻羈絆的哥哥,康納莉四海漂泊,努力賺錢。
Thumbnail
當我擁有房子,我常會想,如果有天房貸付不出來,會不會跟北車的遊民一樣,要睡公園;當冬天來臨,我有暖氣吹時,我常會想,如果有一天就像電影明天過後一樣,極端氣侯來了,全台沒了電,那我要用什麼取暖?我不可能像明天過後的劇情一樣,把圖書館的書,搬回來燒了,對於愛看書的我來講,燒書是件非常悲痛的事。
Thumbnail
每位母親都值得同情、體諒⋯⋯而政治正確的母職,怎樣做都有理,但又怎麼做都太,強詞奪理。 故事從一場火災開始。 理查森家失火了,小女兒小伊不見,藝術家房客蜜雅跟她的女兒也一夜消失。理查森太太不允許沒有「秩序」的事發生,一切規規矩矩,才能有跡可循,他們所處的城鎮鎮「震顫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詩人嚴忠政將逛書店形容是吹製玻璃的一門工藝,閱讀者往往在書裡忘神。我覺得書店的主人也是雕塑這件玻璃工藝的人,他們賦予書店輪廓、精神和美感。尤其通過店裡的選書、自費出版、週邊商品的販售、複合餐飲和安排講座,像是為玻璃一系列精雕細啄的加工,同時給人不同的感受與風格,更讓人察覺現代(獨立)書店生存之不易。
Thumbnail
因人體起火,變成焰人的第一代;應該就像是 抗議自焚的、 具有控火能力的第二代,就是重大槍擊犯、炸彈客吧、 能改變其威力與形狀的第三代;各種不同形式的火焰... 亞瑟;沉浸在幻想中的時候最強,大概是比較不會垮掉的心理[自我防衛機轉],跟森羅一樣也是孤兒。 這樣看來[家因替代役],算是個[安定力
Thumbnail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Ray Douglas Bradbury 華氏451度是煤油燃燒書本使用的溫度。 在未來世界,消防員由滅火的工作變成打火工作,成為打火員,只做燒書工作,焚燒書本。市民變得有義務舉報一切關於書籍活動,這是一本科技未來小說,但在科技發達的世界,作者想像到
我把他殺了,埋在那年熟悉的灰燼堆裡…… 「我們辛苦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能讓你們好好讀書!」 「又跑去哪玩?書都不用讀了嗎?不讀書怎麼會有出息!」
「為什麼要放炸彈?」 噁心的黒霉氣味飄散在地下室內,滴答的漏水聲不知從何處傳來,就著木桌上的一支蠟燭,康諾和一位與他同樣有金髮的男子在對話。 「你⋯⋯你在說什麼?」那位男人顫抖地說著,深怕說錯了一個字。 
Thumbnail
火柴人的孤單,也像是一種自我保護,保留自己,看起來好像可以專注的朝向自我實現,可以用盡全力的滿足現在及將來的需要,但有一天他發現,真正的自我實現是知道自己是神所造的,而被造最大的價值就是連結與神、與人連結,摩擦才能產生燃燒自己的力量,發熱、發光!
Thumbnail
年輕的哈珀.康納莉與其說是偵探,不如說是靈感工作者,她是閃電下的倖存者,同時也是破碎家庭中的受害者;閃電帶來了不知是贈與,還是後遺症的能力-死亡感應,攜手毫無血緣關係,卻有深刻羈絆的哥哥,康納莉四海漂泊,努力賺錢。
Thumbnail
當我擁有房子,我常會想,如果有天房貸付不出來,會不會跟北車的遊民一樣,要睡公園;當冬天來臨,我有暖氣吹時,我常會想,如果有一天就像電影明天過後一樣,極端氣侯來了,全台沒了電,那我要用什麼取暖?我不可能像明天過後的劇情一樣,把圖書館的書,搬回來燒了,對於愛看書的我來講,燒書是件非常悲痛的事。
Thumbnail
每位母親都值得同情、體諒⋯⋯而政治正確的母職,怎樣做都有理,但又怎麼做都太,強詞奪理。 故事從一場火災開始。 理查森家失火了,小女兒小伊不見,藝術家房客蜜雅跟她的女兒也一夜消失。理查森太太不允許沒有「秩序」的事發生,一切規規矩矩,才能有跡可循,他們所處的城鎮鎮「震顫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