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認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三):霍布斯想像的自然狀態與盧梭的反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正文開始前,先來講講盧梭想要批評的霍布斯是什麼人物。

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十七世紀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和唯物論者。出身於貧窮的牧師家庭,小時候父親去世,由伯父一手帶大。牛津大學畢業後,與當時具有進步思想的貴族們保持交流。其第一部著作《法學要論(Elements of Law)》出版後,書中主張的絕對王政引發革命黨的反感,且因生命危險,於清教徒革命一觸即發之際逃亡巴黎。後又因王黨指控霍布斯為無神論的民主主義者,他逃回護國公克倫威爾統治下的倫敦。此後他一直是王黨攻擊的對象,只能在伯爵的庇護下度過餘生。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利維坦》一書封面,圖中拿著權杖和劍的即是象徵利維坦的君王

《利維坦》一書封面,圖中拿著權杖和劍的即是象徵利維坦的君王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所以在人類的天性中我們便發現:有三種造成爭鬥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 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 第一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利、第二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安全、第三種原因則使人為了求名譽而進行侵犯。」
「根據這一切,我們就可以顯然看出: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 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下。 這種戰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

要避免這種狀況,就需要有個像是利維坦(《聖經》中出現的大海怪)一般的存在來建立統治,而這就是國家,掌握統治權的即是君主。

盧梭在《論人》中,即花了很多篇幅在反駁霍布斯的論述:

「我們不能像霍布斯那樣做出結論說:人天生就是惡的,因為他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人之所以邪惡,是因為他不知美德為何物;人從不肯為同類服務,因為他不認為對同類負有這種義務。我們也不可像霍布斯那樣下結論說:人有權得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甚至愚蠢地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主人。
是從他所創見的原則思考,他應說,在自然狀態中,原始人的自我保存是最不妨害他人的自我保存,因此這個狀態是最適合於和平的,也是對人類最為恰當的。霍布斯所說的與此恰好相反,因為他非常不適當地在原始人追求自保的努力之中,增加了各種只有在社會裡才會產生的各式情緒。
「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原始人不知道什麼是好,所以他們不壞。這並不是因 為啟蒙的發展,或法律的限制,而是因為情感中的安寧,以及對邪惡的無知, 使他們不做壞事(直至目前為止,這些人之無知於邪惡,相較於那些人之擁有 德行知識而言,是更有益處的)。」

並且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人的一種天性:憐憫心

「霍布斯忽略了另一個原則。在某些情況中,這原則提供人們用來軟化那種因 為保護自己所展現那兇猛的自重之愛,或降低那種在出世前即有的自我保存之 強烈慾望,即以一種天生感覺,憎恨同伴所遭受的苦難,限制為己謀福的熱情。我所說的是憐憫,是一種適合我們人類這種既軟弱又多病的生物的習性,一種對於人類而言如此普遍又如此有用的德行,存在於人類所有的反思之前。
「實際上,憐憫心會在有感知動物將自己密切地與受苦動物強烈地連結在一起 的時候變得更為強烈。現在,我們很確定的是這種連結在自然壯態中,比在理 性狀態中要緊密多了,理性導致自重之愛,並透過反思來加強。理性使人向內 發展自我,並使他與所有的問題和干擾分離,哲學使他變成孤立的人,並且哲 學讓他在看到一個受害者的時候低沉地說:『如果你願意,就消失吧,而我是安全的』。」

霍布斯和盧梭對自然狀態的想像之所以有差異,跟兩人性格或多或少有關。 霍氏能夠寫出像《利維坦》這種強調絕對王權的名著,想必本人一定是相當有威嚴。But,事實卻不是這樣,他本人很膽小,文如其人不適合用在他身上。

盧梭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因此對人性的原始樣貌充滿美好的想像。他本人不擅長用理性、邏輯地去思考,而偏好於直覺和情感判斷。


參考文本:盧梭《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譯注,臺北:聯經出版,2022年

霍布斯《利維坦》,莊方旗譯,臺北:五南出版,2021年

圖源:https://divinity.uchicago.edu/sightings/articles/art-social-contract

下一篇會接著憐憫心,慢慢觸及到不平等的起源,書的第一部分也到此結束。 有任何疑問或建議修正之處,歡迎留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lassic
11會員
13內容數
尼采《瞧!這個人》:「若有人自以為從我的著作中理解到了某些東西,事實上充其量只是根據其自身的想像,從中汲取了某些東西,而其所汲取的,往往卻是我的反面。」
Classic的其他內容
2023/09/14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2023/09/14
康德認為,自己是活在啟蒙運動的時代,而非啟蒙了的時代。因為他認為就人類全體而言,要能夠在宗教事務中不靠他人的指導,很好地使用自己的知性,還缺少很多東西。
Thumbnail
2023/09/06
康德替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接著講述如何從少數幾位獨立思考者開始,讓公眾達到普遍啟蒙的狀態。在這過程當中,運用理性的自由變得相當重要。本篇會談到,康德以各種不同身分的「學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運用理性的自由是怎樣一種情況。 康德指出,以學者的身分
Thumbnail
2023/09/06
康德替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接著講述如何從少數幾位獨立思考者開始,讓公眾達到普遍啟蒙的狀態。在這過程當中,運用理性的自由變得相當重要。本篇會談到,康德以各種不同身分的「學者」的角度出發,來理解運用理性的自由是怎樣一種情況。 康德指出,以學者的身分
Thumbnail
2023/09/04
康德在文章開頭,即對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熟狀態。」所謂的未成熟狀態,即是不經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知性的那種無能。會造成這種未成熟狀態,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是在缺乏不靠他人指導去使用理性的決心跟勇氣。
Thumbnail
2023/09/04
康德在文章開頭,即對啟蒙給出定義:「啟蒙是人之超脫於他自己招致的未成熟狀態。」所謂的未成熟狀態,即是不經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知性的那種無能。會造成這種未成熟狀態,原因不在於缺乏知性,而是在缺乏不靠他人指導去使用理性的決心跟勇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Thumbnail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Thumbnail
「本能」與「理性」的野外求生戰。
Thumbnail
「本能」與「理性」的野外求生戰。
Thumbnail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Thumbnail
《人慈》是由歐洲著名的思想家羅格.布雷格曼所著,同時是歷史學家與記者的他,善於以歷史事件、科學實驗與社會案例佐證觀點,讀者因此能透過多方面視角看待該價值觀,也更容易被羅格提供的證據說服。無論羅格以哪一種方式敘述或引證,核心思想都脫離不了「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這點。
Thumbnail
《人慈》是由歐洲著名的思想家羅格.布雷格曼所著,同時是歷史學家與記者的他,善於以歷史事件、科學實驗與社會案例佐證觀點,讀者因此能透過多方面視角看待該價值觀,也更容易被羅格提供的證據說服。無論羅格以哪一種方式敘述或引證,核心思想都脫離不了「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這點。
Thumbnail
從小到大看到秦始皇當主角的連續劇都有個疑問:為什麼秦始皇這麼暴虐,還是有那麼多人聽命於他?現在終於在佛洛姆《逃避自由》一書找到一部分的解答。
Thumbnail
從小到大看到秦始皇當主角的連續劇都有個疑問:為什麼秦始皇這麼暴虐,還是有那麼多人聽命於他?現在終於在佛洛姆《逃避自由》一書找到一部分的解答。
Thumbnail
冨樫在蟻王篇提出的另一種看法則是,邪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有人認為路邊抽煙邪惡、有人認為連續殺人犯邪惡、有人認為政商名流邪惡、甚至有人認為路邊的流浪漢邪惡。這些主觀感受有個共同點——邪惡即是「非我族類」。
Thumbnail
冨樫在蟻王篇提出的另一種看法則是,邪惡完全是一種主觀感受,有人認為路邊抽煙邪惡、有人認為連續殺人犯邪惡、有人認為政商名流邪惡、甚至有人認為路邊的流浪漢邪惡。這些主觀感受有個共同點——邪惡即是「非我族類」。
Thumbnail
#66《人慈》(上):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數千年前就有人在研究人性,從孟子的性善説到荀子的性惡說、西方哲學家盧梭與霍布斯的人性戰爭,討論的無非都是人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場爭辯到現在仍舊沒個結論。今天就告訴你這個問題的解答!
Thumbnail
#66《人慈》(上):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還是邪惡?數千年前就有人在研究人性,從孟子的性善説到荀子的性惡說、西方哲學家盧梭與霍布斯的人性戰爭,討論的無非都是人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場爭辯到現在仍舊沒個結論。今天就告訴你這個問題的解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