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認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三):霍布斯想像的自然狀態與盧梭的反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正文開始前,先來講講盧梭想要批評的霍布斯是什麼人物。

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十七世紀的英國政治哲學家和唯物論者。出身於貧窮的牧師家庭,小時候父親去世,由伯父一手帶大。牛津大學畢業後,與當時具有進步思想的貴族們保持交流。其第一部著作《法學要論(Elements of Law)》出版後,書中主張的絕對王政引發革命黨的反感,且因生命危險,於清教徒革命一觸即發之際逃亡巴黎。後又因王黨指控霍布斯為無神論的民主主義者,他逃回護國公克倫威爾統治下的倫敦。此後他一直是王黨攻擊的對象,只能在伯爵的庇護下度過餘生。

霍布斯最為代表性的著作,即是《利維坦(Leviathan)》,在這本名著中,霍布斯給出和盧梭截然不同的,對自然狀態的想像。

《利維坦》一書封面,圖中拿著權杖和劍的即是象徵利維坦的君王

《利維坦》一書封面,圖中拿著權杖和劍的即是象徵利維坦的君王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只是一種生存鬥爭關係,人們彼此仇視對方,都僅為自我保存的慾望而行動。這種鬥爭關係最終會演變成一種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所以在人類的天性中我們便發現:有三種造成爭鬥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 競爭,第二是猜疑,第三是榮譽。 第一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利、第二種原因使人為了求安全、第三種原因則使人為了求名譽而進行侵犯。」
「根據這一切,我們就可以顯然看出: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 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下。 這種戰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

要避免這種狀況,就需要有個像是利維坦(《聖經》中出現的大海怪)一般的存在來建立統治,而這就是國家,掌握統治權的即是君主。

盧梭在《論人》中,即花了很多篇幅在反駁霍布斯的論述:

「我們不能像霍布斯那樣做出結論說:人天生就是惡的,因為他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人之所以邪惡,是因為他不知美德為何物;人從不肯為同類服務,因為他不認為對同類負有這種義務。我們也不可像霍布斯那樣下結論說:人有權得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甚至愚蠢地認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主人。
是從他所創見的原則思考,他應說,在自然狀態中,原始人的自我保存是最不妨害他人的自我保存,因此這個狀態是最適合於和平的,也是對人類最為恰當的。霍布斯所說的與此恰好相反,因為他非常不適當地在原始人追求自保的努力之中,增加了各種只有在社會裡才會產生的各式情緒。
「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原始人不知道什麼是好,所以他們不壞。這並不是因 為啟蒙的發展,或法律的限制,而是因為情感中的安寧,以及對邪惡的無知, 使他們不做壞事(直至目前為止,這些人之無知於邪惡,相較於那些人之擁有 德行知識而言,是更有益處的)。」

並且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人的一種天性:憐憫心

「霍布斯忽略了另一個原則。在某些情況中,這原則提供人們用來軟化那種因 為保護自己所展現那兇猛的自重之愛,或降低那種在出世前即有的自我保存之 強烈慾望,即以一種天生感覺,憎恨同伴所遭受的苦難,限制為己謀福的熱情。我所說的是憐憫,是一種適合我們人類這種既軟弱又多病的生物的習性,一種對於人類而言如此普遍又如此有用的德行,存在於人類所有的反思之前。
「實際上,憐憫心會在有感知動物將自己密切地與受苦動物強烈地連結在一起 的時候變得更為強烈。現在,我們很確定的是這種連結在自然壯態中,比在理 性狀態中要緊密多了,理性導致自重之愛,並透過反思來加強。理性使人向內 發展自我,並使他與所有的問題和干擾分離,哲學使他變成孤立的人,並且哲 學讓他在看到一個受害者的時候低沉地說:『如果你願意,就消失吧,而我是安全的』。」

霍布斯和盧梭對自然狀態的想像之所以有差異,跟兩人性格或多或少有關。 霍氏能夠寫出像《利維坦》這種強調絕對王權的名著,想必本人一定是相當有威嚴。But,事實卻不是這樣,他本人很膽小,文如其人不適合用在他身上。

盧梭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因此對人性的原始樣貌充滿美好的想像。他本人不擅長用理性、邏輯地去思考,而偏好於直覺和情感判斷。


參考文本:盧梭《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譯注,臺北:聯經出版,2022年

霍布斯《利維坦》,莊方旗譯,臺北:五南出版,2021年

圖源:https://divinity.uchicago.edu/sightings/articles/art-social-contract

下一篇會接著憐憫心,慢慢觸及到不平等的起源,書的第一部分也到此結束。 有任何疑問或建議修正之處,歡迎留言。

avatar-img
11會員
13內容數
尼采《瞧!這個人》:「若有人自以為從我的著作中理解到了某些東西,事實上充其量只是根據其自身的想像,從中汲取了某些東西,而其所汲取的,往往卻是我的反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assic 的其他內容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下簡稱《論人》)》開頭,盧梭便將不平等分成兩種: 「一種是我稱之為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自然所創建的,展現於年齡、健康、 身體體力、才智品質或精神的差別;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或政治的不平等。因為它是約定俗成的,經由人類同意下所建立的,或至少是授權的。」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理想國》的主題是有關正義的討論,但書名Politeia的古希臘原文卻是政體的意思,原因在於政體的差異展現在城邦中這三種階級和統治城邦階級之間的關係。一個最好的政體,就是統治階級、衛士階級和生產階級的公民在各自的位置上,各安其位,各盡其德性的政治體制,這也就是柏拉圖理想中正義的城邦。
在結束與波勒麻查斯(Polemarchos)的討論時,傅拉西麻查斯(Thrasymachus)起身大吼,說蘇格拉底給只會駁倒對手,卻不說自己的答案。 隨後他給了自己對正義的定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其實反映著當時智者(辯士)學派的觀點。
這一篇會回到《理想國(Republic)》第一卷,來講述蘇格拉底和其他對話者,各自是如何認定「正義」。這些議論背後會牽涉到當時古希臘的神話及其他的哲學學派,篇幅具有一定的長度,因此將整篇文章分成上下兩篇來呈現。
上一篇提到,柏拉圖認為國王應該要由哲學家來當,哲人王必須是愛好真理,擁有知識而非意見的人。 這篇則要談哲人王該如何培養出來,這中間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要培養一位領導者,固然也是從教育開始著手。 哲人王的教育,內容包括: 文藝跟體育 前者是道德教育,後者是基本生存教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下簡稱《論人》)》開頭,盧梭便將不平等分成兩種: 「一種是我稱之為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因為它是自然所創建的,展現於年齡、健康、 身體體力、才智品質或精神的差別;另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道德或政治的不平等。因為它是約定俗成的,經由人類同意下所建立的,或至少是授權的。」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理想國》的主題是有關正義的討論,但書名Politeia的古希臘原文卻是政體的意思,原因在於政體的差異展現在城邦中這三種階級和統治城邦階級之間的關係。一個最好的政體,就是統治階級、衛士階級和生產階級的公民在各自的位置上,各安其位,各盡其德性的政治體制,這也就是柏拉圖理想中正義的城邦。
在結束與波勒麻查斯(Polemarchos)的討論時,傅拉西麻查斯(Thrasymachus)起身大吼,說蘇格拉底給只會駁倒對手,卻不說自己的答案。 隨後他給了自己對正義的定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其實反映著當時智者(辯士)學派的觀點。
這一篇會回到《理想國(Republic)》第一卷,來講述蘇格拉底和其他對話者,各自是如何認定「正義」。這些議論背後會牽涉到當時古希臘的神話及其他的哲學學派,篇幅具有一定的長度,因此將整篇文章分成上下兩篇來呈現。
上一篇提到,柏拉圖認為國王應該要由哲學家來當,哲人王必須是愛好真理,擁有知識而非意見的人。 這篇則要談哲人王該如何培養出來,這中間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要培養一位領導者,固然也是從教育開始著手。 哲人王的教育,內容包括: 文藝跟體育 前者是道德教育,後者是基本生存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戰爭? 佛洛伊德寫給愛因斯坦的一封信 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原則上透過訴諸暴力來解決的。動物界也是如此,人類不能排除在外。然而,人們也容易發生意見衝突,有時觸及抽象思想的最高峰,這似乎需要透過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暴力是決定所有權的因素以及決定誰的意志佔上風的問題。很快,體力就被使用,然後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Thumbnail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戰爭? 佛洛伊德寫給愛因斯坦的一封信 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原則上透過訴諸暴力來解決的。動物界也是如此,人類不能排除在外。然而,人們也容易發生意見衝突,有時觸及抽象思想的最高峰,這似乎需要透過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暴力是決定所有權的因素以及決定誰的意志佔上風的問題。很快,體力就被使用,然後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Thumbnail
  同時,霍布斯也指出,他並非要控訴人性,也沒有誇大這種人與人的爭鬥與不信任。但即便在和平時期,他也希望讀者思考這些問題:為什麼一個人外出旅行時會帶上武器與旅伴、為什麼返回家中要栓上門閂、甚至在家中,也會將擺放貴重物品的箱子上鎖。明明已經知道存在有法律和公權力,他為什麼會做這些行為?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