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蟲蟲危機!被蟲咬怎麼分辨&處理?小心5種害蟲可導致過敏、心臟異常!

2023/08/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被蟲咬怎麼分辨?在戶外活動可能會碰到一些可怕的蟲,有時候光是把蟲拍死這個動作,就會給皮膚造成難以復原的灼傷!所以懂得認蟲很重要。

在天氣好的時候去野外踏青,若沒有做好肌膚防護,不只容易導致隱翅蟲傷口,也可能被硬蜱、恙蟲咬到而感染疾病,有些疾病嚴重可致命!以下療日子為大家整理5種常影響人的害蟲,並分享被蟲咬怎麼分辨?以及處理方式。


被蟲咬怎麼分辨?野外常遇到的5種害蟲大整理!

隱翅蟲

raw-image

隱翅蟲在天氣濕熱時容易出現,在夏季雨後特別容易看到它,它喜歡棲息在水田、草地與樹林中 ,有趨光性的它有時也會侵入屋內。

雖然隱翅蟲不會叮咬皮膚,但它體內的體液含有「隱翅蟲素」(Paederin),會強烈刺激皮膚,甚至造成嚴重的發炎反應與潰爛情形。隱翅蟲光是在皮膚上爬行時就可能分泌體液,產生線狀的病灶,如果拍打它導致體液濺出,就會產生大片的水泡與潰爛,而且手若是沾染到隱翅蟲素又觸摸其他部位,都可能出現潰爛症狀。


荔枝椿象

raw-image

荔枝椿象俗稱「臭屁蟲」、「臭椿象」或「荔椿」等。本蟲喜歡在荔枝、龍眼或欒樹等無患子科植物的花穗或枝梢吸食,若蟲時期體型為長方形,呈橙紅色至淡橙色,外圍具有黑色框線;長成成蟲期後腹面為白色,背面呈褐色。

荔枝椿象有假死行為,若發現荔枝椿象最好不要徒手抓蟲,因為它受驚時恐會噴出具腐蝕性的液體來自衛,若濺至皮膚或眼睛可能造成灼傷或潰爛。


硬蜱(壁蝨)

raw-image

硬蜱俗稱「八腳怪」,它會死死咬住山友的小腿和背部等部位,因其體內可能含有多種傳染病菌,比如「伯氏疏螺旋體」造成的萊姆病,因為初期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但嚴重起來卻可能造成心臟、神經與關節異常。雖然台灣自2003年後都沒有萊姆病本土案例,但危險性同樣不容忽視!


恙蟲

raw-image

恙蟲的體積約僅0.2mm,因為體積太小肉眼幾乎無法分辨,而且被叮咬當下往往沒有感覺,直到皮膚長出疹子,一般人還會誤認為蚊子叮咬。恙蟲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骨頭痛、肌肉痛、畏寒、淋巴結腫脹,當出野外後發生上述不適症狀就要快速就醫,因為嚴重時可能影響肝、腎功能,延誤治療死亡率可高達60%!


跳蚤

raw-image

跳蚤是一種善於跳躍的寄生昆蟲,體型小,長約1~6mm之間,外表呈淺褐色或黑色,在野外喜歡藏匿在陰暗角落處。台灣主要的跳蚤種類為毛蚤科,口器尖銳,常會在人或動物的身上吸食血液與有機物,藉此維持生存,也會在宿主身上產卵。跳蚤後腿粗大,能輕易跳躍20~30mm的高度,有助於跳到另一個宿主身上,轉換宿主。

想知道遇到這五大害蟲要怎麼處理嗎?想知道更多就到👉療日子網站

👉點這裡加入療日子LINE好友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