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的大學學長姊曾經說過:「不會寫沒關係, 至少寫幾個字,老師會給你墨水分數。」特別考題是申論題時,一定要這麼做。
記憶中,唸書當時一位好朋友在行銷學這個科目洋洋灑灑寫了8張A4,下課鈴響的那刻,我問她:「答案不就是2頁左右,怎麼有辦法寫到那麼多?」她賊賊地笑著跟我說:「其實我連答案都不知道,你應該清楚我都沒來上課。」
「那怎麼寫的?莫非你這幾天開夜車惡補?」
「嘿嘿,傻孩子,當然是瞎掰亂掰!就算不對,但一定會看在我寫這麼多篇幅的份上給我一些分數。」
後來我因緣際會進入籃球隊工作,發現大家都很努力,台灣球員的努力不比國外少,一週7天至少練6天,一天練2次球,一位在台灣、美國都擔任過訓練員的朋友評論:
「美國球員練球頻率沒那麼高,但注重個人訓練,特別針對自身不擅長的項目密集訓練,例如屬於基本功的罰球、中距離跳投或轉換防守等等,聘請訓練員是司空見慣。
其實你仔細看台灣球員每次普遍練的內容都差距不大,但為什麼會有看起來很拚臨場卻總是差臨門一腳?你要想想,不停在場上折返跑但沒有真正解決既有缺點,實際上場比賽同樣問題照樣發生。」
這時候我便會回憶起以前念書時在考試前,很多人都習慣從最前面的章節開始讀起,所以第一課、第一章或第一冊都是最熟悉的篇章,可惜沒有優先複習不熟的內容,結果是每次考試時都栽在那些不拿手的範圍。
說到底,沒有對症下藥的努力只是瞎忙一場。
人的時間有限,資源也有限,如果只是漫無目的一味埋頭苦幹,看似忙碌而盼不得一絲空閒,你是不是有過「我明明很努力念書,還開夜車到凌晨,為什麼還是輸給隔壁同學」,或是「我真的很努力把工作完成,卻不是我被拔擢」等各種疑惑嗎?
不是你不努力,事實上人生大多數的時候,做出對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沒錯,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早餐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坐哪個車班等,無一不是選擇,而選擇的另一層面是風險與成果,有人選擇低風險、也有人願意嘗試冒險。
在選擇之後才是努力,努力去做且勇敢承擔,可惜台灣教育觀念普遍都只強調努力,常忽略前面的選擇及後頭的承擔。
之所以努力是期待自己更好,希冀每一份努力都可以更靠近心中的應許之地。
#墨水分數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