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與教養現場看見「遊戲」的重要,談《遊戲力》的應用(上)

在教學與教養現場看見「遊戲」的重要,談《遊戲力》的應用(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沒有特別分享過《遊戲力》,但六年前閱讀完這本書,就榮登最愛與推薦書單之一!與其它直接從教育切入,談「遊戲如何幫助學習」的書籍不大一樣,《遊戲力》融合心理諮商與大量實務經驗,拉回生活與學習根源,談得既深入又生動。

這本書除了幫助我回溯童年與父親、手足玩遊戲對我性格的影響,也自然而然地被我帶入教養與教學現場。

這篇文章會先分享兩個教學現場,再另外寫一篇跟大家分享《遊戲力》這本書。

場景一:心很累的大學生。

上午的大學課堂,學生走進教室前早已被微積分(學生往往戲稱危機分XD)等專業科目搞得焦頭爛額。作為通識的軟性科目,學生很難不因為前一晚的熬夜,不小心(?)睡著與放空。此外,軟性課程又經常需要召喚學習者的過往經驗與情緒,讓人跌入回憶深淵。

想像的課堂?

想像的課堂?

當那些不完美的依附、不舒服的回憶溢出,儘管課堂講授、引導、閱讀、討論不斷交替,也許充實(?),但絕對累。所以我結合課程,放進「擁抱失敗」的小遊戲。玩著玩著,學生陸續爆出笑聲,既連結彼此,又鬆一口氣。

緊張氣氛霎時消了大半。

人數眾多的課程只能微幅調整遊戲形式,好在學習者較為成熟,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大一點點。下午在小學端裡就有多一點的可能。

場景二:不知在苦惱什麼的小學生。

昨天下午來語文共學的L一臉抑鬱,一看就知道「有事」!

我有事,但我不想說……

我有事,但我不想說……

問了幾次,L都不願意說。於是,我說:「沒關係,那你想說時再說。」傳達完關心,也涵容他的情緒與挫折,我們開始上課。

一起閱讀,輪流發言,同時關照了無生意趴著的L。並不因為L心情不好,刻意迴避他的意見,(學習者有時還是需要情緒破口)。所以L煩悶歸煩悶,隨著我們的討論進展,發言也愈來愈頻繁,從有氣無力的蚊子叫變回原來聲量。

L提議下課休息,要一起玩耍。孩子們說要玩鬼抓人,那就來吧!

哼哼,當然要在抓/不抓間,讓小孩可以盡情尖叫、奔跑與嘲笑我。(我們師生間的遊戲,通常由孩子提議、修改規則等,讓他們擁有掌控的權力,這是基於大人/小孩權力不對等關係的包容與支持,以提供他們發展自信。遊戲,也是書中所談構築互動橋樑,讓他們走出孤立感的方式之一。

下課五分鐘,兩輪遊戲又叫又跳。直到L的情緒被接住,我微調今天的寫作任務,提議去一旁的雜貨店購物,讓孩子花五元買小小的零食。只見到三個共學小孩精打細算,滿足地捧回戰利品。

不動聲色的,陪伴~

不動聲色的,陪伴~

能夠生氣,能被接住,也能夠掌控,L展現他的活力,開始笑咪咪地一起學習啦!

與常見的「遊戲化教學」設計略為不同,學習者進入學習空間前帶著不同的情緒或是困擾,很難立刻轉換心情。心情不好,又沒能力立即轉換,自然影響學習狀態。適當的「遊戲」,不只是可以調整學習節奏,也能讓情緒有小小宣洩。

avatar-img
時間學苑——經濟思辨教育
51會員
87內容數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寒假的兩天營隊很順利的結束了。 不同的難度、不同的孩子挑戰著自己,有些很快爬上去,有些卡著。我們偶爾幫腔,詢問是否要再把腳步往上跨一階。但更多時候,孩子會自我挑戰。剛剛爬四格,接下來我要挑戰五格。剛剛無法爬到最高,接下來我要挑戰最高。昨天我有爬這棵樹,今天我要爬另一棵樹。 當然也能看到不同孩子的狀況
先說結論:學不會文言文是「心態」與「經驗」兩種加乘的結果。(前言講很久,結論又跳很快XDD) 走進某實驗教育現場,孩子們聽到要上「文言文」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不會!」「那很難耶!」「我不想上!」「我很笨。」之類的話語令我很驚訝。 再換到喜閱樹一開始的經典閱讀與思辨,孩子們一開始也會立刻說「文言文很
這幾年會教文言文其實是一場意外,畢竟我接觸的大學與實驗教育,都鮮少有學文言文的人口。只因為有些奇妙的因緣,開始教起了老本行(?)。在大眾的認知裡,文言文主要是應付考試需求。但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文言文的合理性或該不該廢,只是一些教學觀察。如果你是正在猶豫或痛苦文言文的學習者,不妨參考看看。 兩年多來的
是人際的練習場域,但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處理適當,可以加強小孩的問題解決能力。處理不當,也可能強化無助與挫折感。 周一接小孩下課時,我問起在學校的情況。小孩一口氣說起了掃地分配,語序有點不清。慢慢聽懂事情經過,原來是三人一組,有一人請假(A),一人拿不動水桶(B),拖地與拿水桶的工作全落
趁著小孩出遊,看了之前熱映的好萊塢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因為裡頭的意象與素來關注的議題有關,趁機紀錄觀影心得。 電影分成三部曲,看似藉由同志議題在談母女的和解,但我覺得重點更在於「母親/女性/女兒/人」的覺醒。 電影要處理的議題可以分成五個層面: 有些影評弄不清浣熊威門為什麼得死?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
寒假的兩天營隊很順利的結束了。 不同的難度、不同的孩子挑戰著自己,有些很快爬上去,有些卡著。我們偶爾幫腔,詢問是否要再把腳步往上跨一階。但更多時候,孩子會自我挑戰。剛剛爬四格,接下來我要挑戰五格。剛剛無法爬到最高,接下來我要挑戰最高。昨天我有爬這棵樹,今天我要爬另一棵樹。 當然也能看到不同孩子的狀況
先說結論:學不會文言文是「心態」與「經驗」兩種加乘的結果。(前言講很久,結論又跳很快XDD) 走進某實驗教育現場,孩子們聽到要上「文言文」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不會!」「那很難耶!」「我不想上!」「我很笨。」之類的話語令我很驚訝。 再換到喜閱樹一開始的經典閱讀與思辨,孩子們一開始也會立刻說「文言文很
這幾年會教文言文其實是一場意外,畢竟我接觸的大學與實驗教育,都鮮少有學文言文的人口。只因為有些奇妙的因緣,開始教起了老本行(?)。在大眾的認知裡,文言文主要是應付考試需求。但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文言文的合理性或該不該廢,只是一些教學觀察。如果你是正在猶豫或痛苦文言文的學習者,不妨參考看看。 兩年多來的
是人際的練習場域,但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處理適當,可以加強小孩的問題解決能力。處理不當,也可能強化無助與挫折感。 周一接小孩下課時,我問起在學校的情況。小孩一口氣說起了掃地分配,語序有點不清。慢慢聽懂事情經過,原來是三人一組,有一人請假(A),一人拿不動水桶(B),拖地與拿水桶的工作全落
趁著小孩出遊,看了之前熱映的好萊塢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因為裡頭的意象與素來關注的議題有關,趁機紀錄觀影心得。 電影分成三部曲,看似藉由同志議題在談母女的和解,但我覺得重點更在於「母親/女性/女兒/人」的覺醒。 電影要處理的議題可以分成五個層面: 有些影評弄不清浣熊威門為什麼得死?
前些日子帶著台北班的學生討論一本帶著淡淡哀傷的繪本 雖然要升四年級的他們愈來愈需要練習閱讀長文 不過,我們平常就交錯著各種說明文字與新聞 繪本裡依然可以訓練推理與討論,特別是有些繪本的文字量也不少。 畢竟在喘息的暑假中,放低練習的頻率,偶爾推進討論強度,也是一件交錯訓練大腦肌肉的方式 #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