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某些詞彙,終究會消失在庶民的口中,一,不是所有族群都有的詞彙,二,可以替代的詞彙,三,容易搞混的詞彙,譬如 sinn7 vs. sinn5.
看著《教典》內底「肉豉仔」的解說,真正⋯
標準的「望文生義」,而且是看著一字漢字,就捎華語烏白鬥!無體統!!!!!!!!「肉豉仔」佮 [黑豆豉] 完全無底代(事)!「bah-sīⁿ-á」,《台日典》收「bah-sîⁿ-á」,意思是「肉醬」。咱若去菜市仔的豬砧,欲買華語講的 [豬絞肉],就是買「bah-sīⁿ-á(肉豉仔)」:「頭家,我欲絞『肉豉仔』,一斤,半精肥的,絞一擺就好。」「肉豉仔」毋免佮 [黑豆豉] 炒,自本就是「肉豉仔」。「蔭豉仔肉」、「蔭豉蚵」,才是炒 [黑豆豉],[黑豆豉] 是蔭豉仔的一種。「肉豉仔」佮「蔭豉仔肉」毋是近義詞,若欲選近義詞,「肉燥」比「蔭豉仔肉」較倚。以上。
教典有收一个詞【肉豉仔 bah-sīnn-á】解說是:
---
[名] 肉豉、豆豉肉。將絞肉和黑豆豉拌炒的菜餚,是臺灣地區常見的家常菜。
---
伊這有幾若項錯誤:
1. 是 bah-sînn-á 毋是 bah-sīnn-á。即个詞加上尾字「仔」了後,就分袂出來到底是 sīnn 抑是 sînn。但是泉腔儂即个詞無「仔」,干焦講 bah-sînn。所以第五聲 sînn 才合理,台日典標音正確。 bah-sînn 个 sînn 台日典漢字寫「䜻」(⿰豆是);若是 tāu-sīnn、ìm-sīnn 个 sīnn 伊是寫「豉」。
(不而過,單字 sînn 佮 sīnn 台日典煞寫仝字「豉」。這漢字歹剃頭,佇遮 mài 了傷濟精神……)
2. 而且 bah-sînn 佮【豆豉 tāu-sīnn】、【蔭豉 ìm-sīnn】無底代。煮 bah-sînn-á 無一定著濫豆豉。細漢个時,阮兜定定煮 bah-sînn-á,阮阿公佮我攏真愛食,彼內底根本無豆豉。
3. bah-sînn-á 有時指料理,有時指生个〔絞肉〕。台日典例句:"lia̍h lâi tok bah-sînn" 彼就是生个狀態。
《台日典》,sinn7 vs. sinn5 當是指醃漬義的時候是接近「豉Si7」,這是一種豆製品,可以用來腌製蔬果肉類等!閩南語用此來作為醃漬的語彙!其實「漬」tsi7, ->si7一樣可以用來當sinn7音的漢字!
為何 sinn7 vs. sinn5 會混淆,這要說到漳泉腔變調的差異,漳腔sinn7 -> sinn3, 泉腔 sinn5 -> sinn3, 兩調經過變調後都是第三調,致使在標音的時候,出現五,七調的不同!
另外,sinn5 有搗碎,肉醬的另外意涵!這個只有一部分人有的語感,我,就沒有!
1931 臺日新辭書 記錄的 sinn5 有,而1932年臺日大辭典 沒有!
如果要用漢字來表述肉醬義,那麼只好用訓讀字「醢」!古籍上「醯醢」兩字連用,也有可能補義,變成互義詞,在口語中混用了!有人建議用「醯」字!
曉母h-變成齒擦音的 s-,有的是成例!
廈英字典紀錄:
iâm-sîⁿ鹽漬:汗[あせ]のしみ。例(漢羅)上 ∼∼=汗ê鹽分污點出現。例(日文)上鹽豉[chiūⁿ iâm-sîⁿ]=汗[あせ]のしみが出來[でき]る。
mî-kuà-sînn綿掛鼓。非常執拗。甚はなはだ執念しゅうねん。(=mî-sî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