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洞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Is That True? Critical Thinking for Sociologists)這本書中,德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喬.貝斯特(Joel Best)指出,大家雖然普遍認同批判思考的重要性,卻對此詞彙的定義莫衷一是。他一開始便主張,批判思考不是裝酷的術語,而是一組評估各種主張的工具,透過權衡與比較各種證據後,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思考盲點1:人身攻擊論證

作者首先指出我們在日常論證中都會遇到的一些思考盲點。一不小心,就會以為這樣就是批判思考。

第一個思考盲點,是「人身攻擊論證」,即把焦點放在說了某些言語的人身上,而不是言語本身。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人廢言」,只因對方被我們視為是某一類標籤的人,就加以拒絕他說出的所有論證。例如,面對「挺/反同人士」,我們都傾向將對方的言論視為無稽之談,只因為他是「挺/反同人士」。

作者指出,人身攻擊論證很誘人,因為我們可以因對方的標籤,而不認真評估他人的言論。但很多時候,我們搬出人身攻擊論證,只是因自己無能力回應他人,而我們極力逃避這樣的窘境。事實上,「評估」對方的論證不代表「接受」。我們無須要完全贊同或否定他人,而是從不同的論證中去增進理解,補充彼此的觀點。

例如,雖然我不認同某些人認為婚姻應該要限定在一男一女(理由可能是為了傳宗接代、穩定社會的功能性理解);但是,我應該要回應我覺得哪邊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以及哪些證據不支持這種推論。否則,我就是在迴避自己使用批判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在其他議題上因種族/性別/宗教等的偏見而否定他人,進而成為心胸狹窄、自以為是的人。

raw-image

思考盲點2:聲稱「只是迷思」

第二個思考盲點,是將某件事物說成是「神話/迷思」(myth)。聲稱一個主張「只是迷思」,意味著它並不值得考慮,因為它只是個迷思。但將任何主張貼上迷思的標籤,似乎是直接拒絕更深入的討論,也迴避評估當中的證據。例如,我們有「全球暖化迷思」、「強暴迷思」、「不平等迷思」等。但強調這是個迷思,往往將議題絕對化,進而反駁任何想挑戰自身主張的一種伎倆

作者也提到,通常觀點彼此相異的雙方都會聲稱另一方的主張是迷思。例如,《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有一篇文章名為〈十個需要被破除的墮胎迷思〉,開頭是「迷思一:墮胎是危險的」。而另一篇在「生活新聞」(LifeNews.com)的文章〈十個需要被徹底破除的贊成墮胎迷思〉,它的開頭卻是「迷思一:墮胎很安全」。

把某事物說成是迷思,就是要阻止別人去檢視證據。給出理由,說明為何某個特定信念可能禁得起或禁不起詳細檢視,是批判思考的一種形式,不過光用『那是個迷思』來回應一個主張,從實效上來說,等於論證說不需要理性推論,事情早有定論。」(頁37)
raw-image

社會學的批判思考:結構隊與文化隊

由於本書是以社會學的批判思考作為主軸,因此作者針對社會學領域的內部,做出許多批判性檢視。這是我覺得相當值得閱讀之處。他提醒我們,批判思考意味著了解不同研究者是用什麼觀點看這個世界。不同的取向,就會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

社會學領域長期存在著兩股張力,一個主張社會結構的重要性,另一個則是主張文化的重要性;作者稱之為「結構隊」與「文化隊」。他們長期爭吵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是文化驅動社會結構,還是社會結構影響文化?

舉例而言,針對貧窮的議題,結構隊會認為社會中的階級、性別、種族的結構性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此會讓本身就有優勢的人(中產階級、男性、白人)更順利累積資本,而讓沒優勢的人更易墜入貧窮。

但是,文化隊的人則認為,貧窮是因人們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沒有給予足夠的養分(規範、知識、價值觀),以至於不斷做出錯誤的人生選擇(投資失利、缺乏教育、健康風險高),而複製這種「貧窮文化」給下一代。

結構隊通常屬於政治上的自由派,文化隊則吸引保守派。但作者認為,我們最好不要對任何一隊表達完全的效忠,因為貧窮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可能用單一的視角詮釋。完全拒絕另一隊的思考方式,是過度簡化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

raw-image

當社會學變得無聊……

作者更繼續批判現代社會學因著政治意識形態的同質性(自由派)而導致的各種後果。由特定理論而組織起來的陣營(結構隊),不只共享同一種概念,更是共享強化彼此論點的政治觀點。在這種同溫層的狀態底下,學者間無法彼此批判,而形成知性版的團體迷思。

也因為如此,作者犀利地說道,社會學變得很無聊,因為它要聲稱的論點幾乎都可以被預測。在最典型的狀況下,結構隊會否定文化隊的看法,然後將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都怪到社會結構上。例如,將青少年犯罪歸咎於童年的貧窮環境;或將社會流動停滯歸咎歧視、偏見、資源管道狹窄等結構性因素。

雖然這種論點能讓提醒社會大眾避免「責怪受害者」,但專注於受害性(victimization)的主流社會學論述,有時會讓我們看不見仍有為數不少的人,來自貧民窟卻沒變成少年犯;雖環境阻力高,卻還是產生社會流動。

因此,我們應更細膩地去看見問題的複雜性,而避免將所有社會議題都看成是好人(受害者)與壞人(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對抗。批判思考也意味著「平衡」,學習看見不同隊伍中的特殊視角,不立刻判斷絕對的是非對錯

raw-image

結語: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

這是一本鍛鍊批判思考的絕佳入門讀物,不僅觀念清晰,也有許多生動的舉例加深讀者的印象。更有趣的是,雖然作者本身是社會學者,但他毫不諱言地批判當今社會學的各種盲點。對於即將邁入社會學領域的我,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導覽地圖。

批判思考不是一個華麗的名詞,也不是聲稱哪些論點是迷思而已。批判思考意味著更開放地檢視各種證據,仰賴平衡的思考,嘗試為複雜的問題提供複雜的答案。

邀請你一起來閱讀《洞見》,讓批判思考帶領你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延伸閱讀

書評│學習誠可貴,理解價更高
《最強腦力》書評medium.com

書評│求知,就是去愛
《未來在等待的教育》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8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 說明社會學家如何分析和研究問題,以及該如何運用批判性思考。
Thumbnail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 說明社會學家如何分析和研究問題,以及該如何運用批判性思考。
Thumbnail
從社交媒體到廣告,這些信息都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是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隨著行銷策略不斷進化,真假訊息界線日趨模糊,誘導消費者的技巧層出不窮。更糟糕的是,這些訊息背後往往隱藏著某些特定的立場或利益。在此背景下,學習和養成「批判思考」能力能讓我們能夠客觀分析接收到的信息,避免被假訊息誤導。
Thumbnail
從社交媒體到廣告,這些信息都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是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隨著行銷策略不斷進化,真假訊息界線日趨模糊,誘導消費者的技巧層出不窮。更糟糕的是,這些訊息背後往往隱藏著某些特定的立場或利益。在此背景下,學習和養成「批判思考」能力能讓我們能夠客觀分析接收到的信息,避免被假訊息誤導。
Thumbnail
在資訊轟炸的時代,越來越難去分辨資訊的真假及評估資訊的品質,更難去辨別作者是否具備足夠知識、是否有其他意圖、推論中是否有誤等等。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便是一個解方,更是一個現代基本能力,這個詞對大部分的人並不陌生,但具體是什麼、如何執行,其實並沒有明確的概念。
Thumbnail
在資訊轟炸的時代,越來越難去分辨資訊的真假及評估資訊的品質,更難去辨別作者是否具備足夠知識、是否有其他意圖、推論中是否有誤等等。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便是一個解方,更是一個現代基本能力,這個詞對大部分的人並不陌生,但具體是什麼、如何執行,其實並沒有明確的概念。
Thumbnail
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追求美好生活。察覺珍惜已擁有的美好,追求心之所向。解決問題,降低風險,促進個人成長,提升自由意志。探討批判性思考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並分享培養技巧和策略。無論個人追求幸福或公民角色,批判性思考都不可或缺。優化思維方式,迎接挑戰,發現機遇,提高成功機率。
Thumbnail
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追求美好生活。察覺珍惜已擁有的美好,追求心之所向。解決問題,降低風險,促進個人成長,提升自由意志。探討批判性思考對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並分享培養技巧和策略。無論個人追求幸福或公民角色,批判性思考都不可或缺。優化思維方式,迎接挑戰,發現機遇,提高成功機率。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Hello大家,今天要介紹在經理人雜誌上看到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 👉我認為這是很好用的思考工具,現在的人吸收或者傳遞資訊,很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思維,幫助我們釐清哪些是比較可靠的、哪些一看就有邏輯謬誤👀 批判性思考的必要 批判性思考的6個思考小工具
Thumbnail
👋Hello大家,今天要介紹在經理人雜誌上看到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 👉我認為這是很好用的思考工具,現在的人吸收或者傳遞資訊,很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思維,幫助我們釐清哪些是比較可靠的、哪些一看就有邏輯謬誤👀 批判性思考的必要 批判性思考的6個思考小工具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Thumbnail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在《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Thumbnail
最近將要開始撰寫一系列關於思辨的文章,而我們在談論思辨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建構的,即使人無可避免都有慣性思維的傾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