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學校直排輪社團老師打電話到家裡詢問:「阿泰媽咪,若你們對孩子有期望,可以來參加週六的校隊練習。」
我在電話中,告訴老師:「我們沒有期望孩子一定要成為校隊,所以必須問阿泰有沒意願,多花時間去參加週六的練習。」
通完電話,我不禁想起,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對孩子抱有很多夢想跟期待,看到孩子哼哼唱唱,就以為他對音樂必是有天分;觀察到他們愛動腦,就想可以下圍棋,說不定一年級就可以升段,成為棋士;喜歡塗塗畫畫,未來有希望成畫家......。
一路走來,孩子經歷不想練琴階段,圍棋到現在小二也還沒升上段位,而畫畫課早就中斷,再度回到亂塗鴉狀態,想想也不禁要嘲笑自己的不切實際跟春秋大夢。
於是我降低了期許,對孩子的要求相對降低,但這好處卻不少;當周遭朋友的孩子一個個放棄學鋼琴時,家中的好動男,卻還是每天維持著彈琴至少25分鐘習慣,因為我們跟老師溝通,孩子不用參加檢定、也不讀音樂班,只是希望他們可以願意練琴到國小畢業,也希望他們未來在遇到人生挫折時,會想到彈琴抒發內心的鬱悶,也因此,老師調整了教學方法,從一開始的很多教本,到現在調整成1-2冊琴本,課堂上教少一些,但多彈幾次新教的譜,孩子在其他天練習時,就不會常因看不懂譜而卡住,覺得練琴很難且有壓力。
圍棋也是,我們不再要求他們去參加比賽,也不再問他們有沒升級、贏比盤輸幾盤等問題,我們若想知道學習狀況,就私底下問老師;若學習碰到挫折,就講故事給孩子聽,引導他們即使連很厲害的棋士,也曾有碰到很強的對手跟吃敗仗的慘兮兮經驗,來鼓勵他們不要放棄。
幾年下來,他們已經走過抗拒學琴及下輸棋的心態轉變,現在看到他們能保持興趣、願意持續學習,這樣已經進步很多。而最大的益處,是我不需為他們的學習大吼小叫。
我跟孩子一起回到學習的原點--不是讓他們成為某某專家,而是讓孩子學習的有興趣,且願意持續下去,其他發光發熱的期待,就隨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