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人民道德規範的最基本標準,如何立法、執法也同樣是一門學問。
司法博物館的前身即為台南地方法院,早在日治初期(1897年)即作為法院廳舍使用,後來因為廳舍損壞和空間不敷使用等原因,在1912年開始建造新建物,並在1914年落成,後來台南地方法院在經過數次修繕之後,因高塔牆壁龜裂有倒塌嫌疑,最後在1970年拆除西側高塔。
經過一番周折,荒廢多時的台南地方法院於1985年(民國74年)申請成為古蹟,然而卻一直未能定案,直到1990年內政部核准將其建築拆除重建,才因而引發一連串的搶救保存行動,並在隔年被指定為二級古蹟,成為第一批被正式列級的日治時期建築之一。後來,2001年時台南地方法院搬到現址,並著手進行文獻資料、修復工程的整理與規劃,才終於在2016年正式開放參觀。
勤慎廉明,司法殿堂裡光明公正的執法人們
一走進司法博物館,我便被那華麗的大廳震攝──十二根有著精美雕刻的愛奧尼克柱支撐著挑高的屋頂,明媚的天光從圓形穹頂灑落在光潔的地面拼磚上,讓整個大廳感覺非常明亮寬敞,再看前方匾額上「勤慎廉明」四個字,似乎就能感覺到法院作為審判單位,對於每個執法人員均公正不阿的願景與期許。
站在大廳中央,有三個方向可以前往參觀,我先往右邊走廊走去,便到了特展的展覽室。第一間展覽室的布置以粉色為基調,展出的是台灣近代女性司法官的故事。
特展先從各地出現女性司法官的時間開始講起,並切入台灣接觸「女性司法官」的起始與後續發展,以及女性在初踏入以男性為主的司法界時,在職場、社會上遭遇到的各種差別待遇與刻板印象,娓娓道出當時女性在司法職場立足的不易與困難。
臺灣近代女性司法官特展也對數位不同時期的指標性人物進行介紹,再透過人數變化與個案呈現臺灣女性司法官的演變歷程,帶領著觀眾從制度、人物等方面,認識與體會這些女性司法官們的人生故事。
從舊檔案看見歷史的蛛絲馬跡
看完了脈絡清楚、內容豐富的臺灣近代女性司法官特展,同一條走廊的另外一側房間裡,也是特展展覽室,正展出「從此刻走進司法的脈絡──戰前臺灣近代司法的展開特展」。
此展覽聚焦於明治後期的臺灣近代司法制度是如何於二十世紀前半葉繼續發展,又為戰後的臺灣司法制度奠定下怎麼樣的基礎,一探百年前臺灣司法發展的歷程。從1905年一直到1941年,日治時期的數位覆審法院長在任內都因應島內局勢與國際局勢進行過地方法務的相關改革,一步一步將臺灣的司法制度往前推進。
除了淺顯的歷史敘述外,現場也展示了許多法律文件的複製品進行對照,其中就包含出身台南的志士湯德章的律師證照和死刑判決書。作為判決書文件的對照,在湯德章的死刑判決書上可見明顯的資訊缺漏──判決案號、審判法官是何人,判決的年月日等都是被隱去的細節,與正式的法律判決書有所不同。這當中的差異,再結合湯德章的遭遇,細細一想便能知其原因一二。
看完走廊兩側房間的特展後,再往後有一間寬大的房間,裡面擺設了幾個木架子、箱子和幾張桌子,這是日治時期用來放置案件資料與行政文書的檔案室,雖然現在整個空間算得上空曠,但不難想像當年擺滿架子、滿滿檔案卷宗與文書的樣貌。
過去的審判所,如今成為司法教育的推廣處
繼續往裡面走,便能看到一個倒著放的塔樓,那是館方委託藝術團隊製作的公共藝術品,希望能夠將原本聳立於建築西側、被認定為危樓而拆除的高塔留下意象以供懷念。
而來到司法博物館,決不能錯過的便是貓道的參觀了。可惜我參觀的時候距離開放現場報名參觀貓道的時刻還需要等待好一會,礙於接下來還有行程,只好忍痛將這一環節留待下次拜訪時再一圓念想了。
在整個建築的後方,有一個模擬審判庭,不只布置的與真實法庭無差,裡面也展示了日治時期的法袍,同時也有各個職位與法庭審理流程的說明版以及介紹影片可以觀賞,讓觀眾可以很簡單的認識到法院中的分工與職責。
從博物館後院慢慢散步回大廳,走進另外兩個參觀空間,一個是放有建築物模型、介紹司法博物館修復始末的資料展示室,一個便是拘留所。拘留所的空間不大,總共分成了四個長方形的狹窄房間,漆成藍色的鐵門前有一張半圓桌供法警看管裡面的犯人。
逼仄的空間,犯人只能坐在白色的水泥長椅上等待法官傳喚出庭,在等待審判的時間裡,我想約莫都是忐忑的吧?畢竟進了法庭,再出來若是已然判刑,等著他們的便是牢獄生活,將會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僅能望著高牆,仰望天空,懷念牆外的自由空氣。
走過司法博物館,我才認識原來臺灣的司法是怎麼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曾經女性在這個領域的職場上也備受挑戰。現在的司法仍舊在跟隨著時代的脈動一點一點調整,以求更加貼合當代的價值觀與道德觀。現在館內也正展出國民法官的相關主題特展,有興趣的人不妨前去拜訪一下吧!
下一站:【慢行博物島】吃飽飽才有體力好好玩:從早到晚的台南美食特輯
上一站:【慢行博物島】法制教育與人權演進的活教材: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按個愛心、追蹤、分享,或是小額贊助支持,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