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經營者(五)起跑後疑似撞牆

2023/11/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名正才言順

生平頭一遭,開始當老闆。就像走江湖算命一樣,總得擺出一些行當,加個幌子,才算名正言順。

註冊公司和商標

程序就是找個會計師,想好幾個公司名,向ASIC(澳洲證券與投資管理局)註冊trade name, 好像還有公平交易主管機關和稅務局等等都由會計師包辦,不出幾個工作天,所有公司文件就下來了。

生意內容和產品,我當然是心理有數。但是,生意不能只是產品,其他都缺,就我近二十年歐洲品牌和通路策略的薰陶,沒有個形象上的鋪排應該是沒法成事的。

產品是設想的生意核心

於是,藉由遠在北半球兩岸熟識的工廠產品,編織成一個系列產品。然後,註冊一個品牌,商標,擇要編寫產品型錄和技術手冊,透過亞洲友人的幫忙,運用亞洲的熟悉的關係和資源,很快的就有了一系列的紙本資料,還有大量的電子資料上載到公司的網頁;可以讓客戶查找。

生意實體和市場鏈接

接著是構想兩個管道,讓這家全新的澳洲公司面世。其一,在虛擬的世界和業界產生鏈接。其二,必須要有實體通路的安排,才能期望慢慢開花結果。

這時候,想到了那唯一認識的本地洋人朋友和他們公司。應該盡快去拜會,也可以試探一下推銷的可能;或許會是個不錯的“試金石”

於是,拜訪時的客套敘舊;無形中加快了,我趕緊把握機會;介紹我已經啟動的生意項目。在解說的過程,我當然是口沫橫飛,可是人家臉上好像寫著;“這個跟我們有啥關係,朋友!”。稍後我回想,他們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可能在想;亞洲的工業產品在澳洲行得通嗎

當時,我確實忽略了一些背景因素。第一,他們公司經營歐製工業產品超過半個世紀,再怎麼不專業,人家的血液和DNA根本就沒有絲毫的亞洲血脈。

第二,由於澳洲市場在二戰之後,受到宗主國英國的保護和庇蔭,整個市場結構以及經濟環境和英國極其相似。要不是60年代之後,英國逐漸融入了歐體前身的‘’歐洲共同市場‘’,再也沒有能力照顧這個遠在南半球大洋洲的殖民地;澳大利亞。否則,澳洲恐怕到現在還會跟大不列顛黏得緊緊的。

值得留意的宏觀經濟視角

值得一提的,但如今已經是不恰當的話題,就是澳洲和南非在二戰之後都有一個種族歧視的政策。南非的是明文規定的“種族隔離”政策。澳洲是沒有寫明的歧視性政策,不過;舉世皆知,澳洲執行的是“白澳政策”。南非的隔離政策早就煙消雲散了,而澳洲的白澳政策影響,某種程度還殘留在當地高加索族裔(Caucasian )人們的心底。這多少會影響他們的經濟活動和消費行為。

近幾十年的發展,澳洲很大程度像極了美國,因為,農工業走的完全是美國路線。因此,製造業的機械不像亞洲市場;大量使用歐製或是日製的設備,而是偏愛引進美國的生產線。舉個例子,澳洲的運輸交通工具方面,普遍都是美國式的風格,澳洲的橫越大陸火車,又大又長,動則幾公里長,這在美國是很常見的。即便是市區街道來來往往的小轎車和皮卡,很多都是美國味的。以此類推,工業界使用的機械規格,零配件,不意外的;很大的部份是受到美國影響的。

再度檢視自身具備的能量

這些都直指我的弱項,我的機械工業背景絕大部分是歐系的,即便我熟悉的亞洲市場,也是歐系和日系分庭抗禮,美國系統的市佔率相對小了很多。這個現象和澳洲完全不一樣。

簡單說,我自詡頗為專業的工業知識和多年亞洲商場經驗;跟我當時鎖定的目標市場;確實有些格格不入。這是我抵達澳洲之前沒做的功課,也是始料未及的現況了解。因此,我選擇的這個市場,即便還不能下斷論;是個錯誤,我會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是極高的。這要如何是好?

130會員
156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也豐富了閱歷,一幕一幕化為文字,分享有緣的朋友: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