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要實踐出對這世界的責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而不是為靈性的匱乏而矣

「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這本書實在很有趣(讀的時候可以跳過我們不懂的聖經的故事沒關係,還有跳過對基督宗教的原有印象)。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過去的工作圍繞著聖經的故事與不少基督徒,但我很難感受到真實的連結,總感覺少了什麼,但閱讀本書第一章起,就改變了些我原有的認識。

這本書在第一章起始就強調要跟赤貧者在一起,其實是來自於信仰的追求,而這信仰是很深的世俗同理及追隨基督神性的追求的同時存在,成為一個不僅是內在靈性,也是外在革命性的行動。

#我根本沒想到我會在基督信仰的書裡讀到這樣的號召

「教會活力充沛的時代將是她被帶回社會底層,同時也是帶回十字架下。教會活力充沛的時代也將是她不僅發現自己和最弱勢者結合,而且她還要聲明他們是教會的本質;活力也來自於她願意讓自己和赤貧者在此塵世一道墜落,為了和他們一起贏得世界。」

以我的觀察,不論是在基督信仰,或台灣民間信仰,其實對所謂赤貧者或弱勢者都比較是以慈善、救助或同情這種上對下或局外人的惻隱之心來對待,而這本書神父所說的則是和他們一起生活,他們是教會的本質,而不僅是受助者,要和他們一起贏得世界這樣的觀點。

過去我接觸的的基督信仰比較是從信仰帶來平安喜樂,是一種很個人式的追求,而個人以外的幫助常淪於一種慈善性的回應宗教所需的行動,更接近儀式的達成,但閱讀這本書時,我有一個對這個信仰新的理解:信仰,是要實踐出「對這世界的責任」,是深刻並投入其中,跟人們並肩而行的行動,並且為了這個並肩而行,是要放棄許多的好處、權力與榮耀的。

還有個很有趣的點,在我過去的基督宗教的接觸很強調五餅二魚的神蹟,但在這裡看見的是小心運用權力、不是掌握權力,而是選擇跟最小的人在一起,不只是靠餅這種方式去吸引群眾,因為這樣的神蹟所取得的權力,本身就會是撒旦的誘惑。這真的很打破我過去的無知。

#深刻的行動前是深刻的認識

(書摘)記得當時我把教區儲藏室的食物都發光了,那批物資原本是為了兒童夏令營而募集的,而且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儲藏室裝滿。可我卻把這些麵條、白米和紅糖全都轉送給了罷工者的家屬。然後,出現了令人不快的結果,那些曾經協助提供兒童夏令營物資的人,拒絕再次幫助,因為他們認為,我不該冒失地把這些存糧發放給那些罷工者的家庭。要怎麼承認自己堂區的教友覺得這場勞工的奮鬥事不關己,而且拒絕採取立場?#為一個更加公義的社會做出貢獻,#並讓社會的結構因此發生改變,#難道不是他們作為教友的天職嗎?直至今日,我仍然相信這一點。但是,在擔任副本堂的經歷中,透過參與勞工的奮鬥,我理解到,加入罷工者的行列,並鼓勵他們的妻子積極參與的同時,我卻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最受壓迫的人,那些更加窮困的下層無產階級:他們在鄰近的柏托爾鎮受雇於法國雅皮家族的工廠,沒有技術,沒有真正的職業,處境最不利、最辛苦,受僱於最低薪、最不穩定、環境最骯髒的工作;他們當然也分霑不到罷工的鐵路工人取得的一些成果。他們不屬於同一類勞工,尤有甚者,他們的情況因此變得更糟。當時雖然沒意識到這一點,但是,日復一日,有一股力量推動我花更多時間與他們及他們的家人相處;眼見著自己被漠視,或被當成不值得為之奮鬥的一群,他們覺得心痛,受到羞辱。鐵路工人和雅皮工廠的非技術勞工之間的關係,顯然沒有因為罷工者的奮鬥獲得改善。

事實上,基督在面對試探的時候,他的答覆不就是:讓這些最底層的勞動者考驗我們在各種奮鬥中的效率,在每一場奮鬥中,以他們為出發點,接受自己的效率看起來不太有說服力?

(我的反思)其實我一直不太喜歡的一點是:我們看見我們為弱勢者付出了,我們為自己的這一部份感到欣慰,我們比其他只為私利的人更善良,然而這個欣慰也常常讓真正有效的行動嘎然而止,我們沒有看見結構性的改變並未發生,而受苦的人持續受苦,而受苦的樣態一直在世代傳遞,我們的行動停留在這個結構並非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始終痛苦於不能停止同樣的苦痛一再的發生,卻安慰著自己我跟其他人相比,還是多付出了什麼!我想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好人,卻沒有辦法成就真正的好事。

#我們不能只是分享他們的悲傷 #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缺席

(書摘)因為做出忠於赤貧同胞的選擇之後,還必須挑選奮鬥的路徑與裝備。這個真正的問題每天都來敲門。因為一個人不能生活在窮人中間,卻袖手旁觀,或只分享他們的悲傷。與最貧窮的人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特別要緊的是「分享他們的希望」,理解他們如何想方設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何奮力擺脫過分的剝削。選擇被排除者,就是選擇一場必然涉及日常生活的奮鬥:食物、住房、社會福利和各種援助。#在這場奮鬥中缺席,#意味著在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各種希望中缺席。

(我的反思)我不能滿足於我其實在服務工作上已經盡心盡力,而看不見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頭我只是在他們痛苦時陪伴著,而不是改變讓人痛苦的源頭,或者二度創傷的原因可以改變,包含移除原本要減去他痛苦的服務過程裡的次生災害,後來卻又發現要再去解決次生災害產生的結構。然而,我始終做不到的會是真正的成為他們,還有在更日常更日常的裡一起生活,而只是很有距離的陪伴,因此好佩服第四世界的行動。

最後邀請好奇這本書的朋友,可以來聽聽翻譯者也是第四世界的志願者淑秀姐的想法與實踐,還有我以及人生百味阿德的反思與行動喔!掃掃QR扣報名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福貝貝的沙龍
7會員
16內容數
福貝貝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04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2024/09/04
最近在參與精障家庭支持中心的外督工作時,被問到針對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庭的外展工作,訪視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與精障家屬更快建立關係?我整理了一些我的小方法,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的現場,但如果同為工作者的您覺得受用,或有什麼想法,歡迎回饋您的經驗想法,可以一起增補彼此經驗(但其實我可能累到不會回應喔)。
2024/04/19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2024/04/19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2024/03/30
芙莉蓮是活了超過千年的精靈,如果人也可以活1000年,生命的樣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簡單總結就是,讓我們不論有多少的生命,都用千年去給予人時間與空間,這世界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更加溫柔吧。
Thumbnail
2024/03/30
芙莉蓮是活了超過千年的精靈,如果人也可以活1000年,生命的樣子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簡單總結就是,讓我們不論有多少的生命,都用千年去給予人時間與空間,這世界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可以更加溫柔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35)
Thumbnail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35)
Thumbnail
我們談過幸福小組的拉人效果,的確就增加「新人」來說,這招還真有些效果,但也只有這種效果,但它不容易把人留下來,又容易把舊人趕走,實際上只是新興教會快速膨脹的手段而已,不是永續經營之道,但這都還只是以一個社團或公司層面在看待管理問題而已,與上帝的教會本質無關,再來我們看看它能否真正領人歸主。 領人歸
Thumbnail
我們談過幸福小組的拉人效果,的確就增加「新人」來說,這招還真有些效果,但也只有這種效果,但它不容易把人留下來,又容易把舊人趕走,實際上只是新興教會快速膨脹的手段而已,不是永續經營之道,但這都還只是以一個社團或公司層面在看待管理問題而已,與上帝的教會本質無關,再來我們看看它能否真正領人歸主。 領人歸
Thumbnail
這本書在第一章起始就強調要跟赤貧者在一起,其實是來自於信仰的追求,而這信仰是很深的世俗同理及追隨基督神性的追求的同時存在,成為一個不僅是內在靈性,也是外在革命性的行動。 與最貧窮的人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特別要緊的是「分享他們的希望」,理解他們如何想方設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何奮力擺脫過分的剝削
Thumbnail
這本書在第一章起始就強調要跟赤貧者在一起,其實是來自於信仰的追求,而這信仰是很深的世俗同理及追隨基督神性的追求的同時存在,成為一個不僅是內在靈性,也是外在革命性的行動。 與最貧窮的人在一起,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特別要緊的是「分享他們的希望」,理解他們如何想方設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何奮力擺脫過分的剝削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要常常預備接受非信徒的挑戰 社科小常識:近代人文學科有反宗教的意識型態傾向 應用小撇步:用宗教研究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信仰,有時候可能會有幫助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12 這系列是以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去想基督徒,也許會跟你看到的不一樣,請試著以參考看看不同角度的心態思考我的觀點吧。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12 這系列是以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去想基督徒,也許會跟你看到的不一樣,請試著以參考看看不同角度的心態思考我的觀點吧。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11 本來只想寫一兩篇的,但資料越查越多,所以就變成很多篇了。 本系列純屬慕道興趣自由研究日記,研究過程免不了會出錯, 如覺得被冒犯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1/01/11 本來只想寫一兩篇的,但資料越查越多,所以就變成很多篇了。 本系列純屬慕道興趣自由研究日記,研究過程免不了會出錯, 如覺得被冒犯
Thumbnail
如果社會體制能夠為赤貧公民變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義,社會體制本身就會經歷更深廣的轉化,重新發現社會體制存在的初衷和價值:「確保每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沒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加以剝奪。」當赤貧公民的民主得到保障,自由、平等、博愛也才能落實!
Thumbnail
如果社會體制能夠為赤貧公民變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義,社會體制本身就會經歷更深廣的轉化,重新發現社會體制存在的初衷和價值:「確保每一個人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享有平等的尊嚴,都應該受到尊重,沒有任何人可以用任何理由加以剝奪。」當赤貧公民的民主得到保障,自由、平等、博愛也才能落實!
Thumbnail
因著這一年在工作的不順遂及身心靈極度的匱乏,為了解決三餐的問題,大概一個多月前我開始不固定的在租屋處附近的恩友聚會。恩友是台灣就我所知唯一關懷街友跟提供餐食的基督教機構,提供遊民一日兩餐及沐浴的服務。 坦白說,基於讀書人的虛榮心,在加上過去因為有穩定工作,自然也不會想要跑去跟一群街友共同聚會共同用餐
Thumbnail
因著這一年在工作的不順遂及身心靈極度的匱乏,為了解決三餐的問題,大概一個多月前我開始不固定的在租屋處附近的恩友聚會。恩友是台灣就我所知唯一關懷街友跟提供餐食的基督教機構,提供遊民一日兩餐及沐浴的服務。 坦白說,基於讀書人的虛榮心,在加上過去因為有穩定工作,自然也不會想要跑去跟一群街友共同聚會共同用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